【摘要】城市化的發展帶來了以商業住宅為居民單位的社區遍地開花,而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基層管理正逐步由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制、街道辦這種家長式管理模式向社區自治化方向發展。而且,隨著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協商民主進程的推進,社區自治化勢必會越來越普及和向縱深發展。這種自治化的社區治理必然要求有相匹配的媒體平台和公共空間的建設,因而社區媒體在這一層面的意義極為重要。其在社區治理自治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社區傳媒所能發揮的信息、服務和公共領域建構的媒體作用﹔二是增強認同感、歸屬感和作為社區自治平台的社區管理作用。
【關鍵詞】社區﹔社區傳媒﹔社區自治
社區傳媒最早出現於美國,已經有大約300年的歷史。如今在北美地區,特別是在美國、加拿大兩國,以社區報為代表的社區媒體發展已近於成熟,成為報業普遍虧損局面中的一枝獨秀。在我國,社區傳媒起步相對較晚,而且發展也出現曲折,不過社區傳媒特別是社區報順應了報紙“下沉”、受眾細分的趨勢,在利潤與效果上也越來越受矚目。如今,我國面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政治改革的大局,社區治理也成為基層政治改革的重中之重。社區傳媒在社區自治中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它是群眾自治的發聲筒,是社區公共領域的建構者,也是溝通意見的重要橋梁。
一、社區與社區傳媒
社區最早出現於社會學,英文為Community,直譯為社區、群落、團體、共同體等。“社區”一詞最早為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所提出,其后帕克又將該詞引入社會學,基本意思都是在強調社區是一個共同體。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騰飛,城市化的速度可謂迅猛,一時間各地城市涌現出了各種大大小小的社區。事實上,我國的社區與西方的社區並不完全相同,而且“社區”這一概念本身也在逐漸中國化。也正是由於中西方“社區”的不同,社區媒體在我國社區治理中的獨特價值才更加值得探討。
社區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是其隻針對特定區域的對象發行,不追求最大多數關注,在傳播思路上與其他媒體迥然不同。按照社區媒體的類型來看,社區傳媒包括社區報紙、網站、廣播電視等媒體形態,不過一般而言社區傳媒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發展最完備的仍然是社區報。社區傳媒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1690年第一份社區報誕生於美國,其后的發展不溫不火,而且多為周報,甚至扎根於鄉村,與現在的社區報差別巨大。事實上,直到二戰后,隨著美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美國的城市社區報才慢慢超過鄉村社區報並佔據主流,社區報也才逐漸有了現在所謂的社區報的色彩。
社區傳媒雖然在國外起步早、發展勢頭強勁,但是在我國發展卻並不順暢。總體而言我國社區報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摸索階段(2001年至2005年),其間大多數社區報都以失敗告終。這一階段的代表為號稱我國第一份社區報的深圳《南山日報》和號稱中國第一張全面市場化的社區報長春《巷報》。二是發展階段(2006年至今),其代表為《新民晚報社區版》及《北京日報》旗下的《北京社區報》等。[1]我國社區傳媒就目前發展狀況來看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大型房地產公司或是其他商業資本支撐,背靠大城市,圍繞重要商圈周圍的社區傳媒,其存在的原因在於商業資本對居民消費能力的開發,這部分媒體往往無正式刊號,屬於內部刊物。另一種是都市傳媒集團為促進媒體發展的戰略部署或是市場挖掘,這部分以《新民晚報社區版》《北京社區報》等報紙為代表,有刊號,有背景。目前,國際上社區傳媒盈利勢頭穩健,如在美國社區報盈利率大約是大報的8倍,加拿大也被稱為“社區報王國”。不過在我國,由於社區建設的相對落后以及社區傳媒與都市報的交叉導致社區傳媒發展優勢不明顯,加上自身採編力量薄弱,社區傳媒發展仍處於探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