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9期

專業性與貼近性的聯姻——

試論高校參與社區報的可行性【3】

郝雨 蘇立業

2013年11月14日13:30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中國社區報發展的新思路

如何辦好社區報,使其既能深度挖掘社區新聞,又能保持社區報的專業水准?從境外社區報的發展經驗和中國實際情況的綜合考慮來看,社區、媒體以及高校的聯合,也許是未來中國社區報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一)高校參與社區報有利於更好地服務社區。服務區域過大、無法集中服務特定社區是國內現有社區報面臨的困境。其實困境的根源還是在於資金以及社區報採編人員的缺乏,於是隻能退而求其次地以地理區塊為服務對象。高校對社區報的參與可以為我們打破這一難題提供新的思路。高校是國家的高等教育機構,眾多設立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每年為社會培養出大量新聞傳播人才。高校中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接受了嚴謹的專業教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專業技能。充分利用這一人才資源優勢,可以有效解決我國媒體在開辦社區報時面臨的種種問題。起用高校學生可以填補媒體工作人員缺口,有利於社區報覆蓋版圖的開辟與深耕,有助於減輕社區記者負擔,從而縮短發行周期。在社區新聞資源挖掘的問題上,由於社區記者有很大可能並不居住在自己服務的社區內,他們沒有條件24小時關注該社區的變化,同時對該社區的了解也往往不如本地居民深入,因而規模有限的社區記者隊伍對無比龐大的社區環境無法進行全時空關注和報道,隻能採取定期採訪的方式。這就導致社區新聞資源無法被深度挖掘,無法為社區報提供更多的版面內容,使得發行周期變長,往往是幾月刊或月刊,無法滿足居民的信息需求。高校雖然是科研教學機構,但也坐落於某一社區范圍內,是社區的一部分。在校的學生同樣生活在社區之中,十分熟悉社區的環境,對社區的發展非常關注。高校學生參與社區報的採編,可以全天候地深度挖掘社區新聞資源,有助於豐富社區報的內容,提高社區報的質量。綜上所述,可以說學生的參與為同時解決目前國內社區報所面臨的脫離“當地性”與“人情味”的問題提供了可能。另外,高校能夠為社區報的發展提供一些有利條件。高校是產學研的綜合體,擁有成熟的研究機構和資深的教師,這些智力資源能夠為社區報的運營提供專業化指導。社區報在實踐中所遇到的一些難題可以為高校研究機構提供研究的材料,而高校對這些難題的研究也能夠為社區報提供可行的建議,從而形成一種理論與經驗的循環交互。這種良性互動可以幫助新聞學界加深對社區與社區報之間關系的認識,也有助於我國社區報的發展、壯大,可以更好地實現其服務社區居民的功能。

(二)高校參與社區報有利於高校新聞傳播教學。中國高校的新聞學教育長期以來一直陷於“學”與“術”的權衡之中,側重於“學”則學生對新聞學歷史、理論能夠熟練掌握,但主要通過課堂傳授的新聞業務能力則無法得到提高﹔而側重於“術”則學生因為有了長期實踐,對於實際工作上手非常快,但由於新聞理論、新聞史學知識的欠缺,又陷入了后勁不足的境地。因此,在新聞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媒體實踐是一些學者達成的共識。但目前新聞專業高校畢業生數量與編輯記者的崗位數量供大於求,不僅體現在就業形勢上,也反映在在校學習期間的實習上,媒體實習一崗難求。同時,媒體單位工作強度大、質量把關嚴格,使得媒體對於實習生並不能完全放心,媒體提供的多是打下手的邊角料的工作,很難培育學生獨立的新聞採編能力,也無法提高其對傳媒產業鏈的完整認識。至於校園媒體,由於我國高校行政化程度較高,校報是學校的宣傳陣地,多刊載學校的官樣文章,學生往往淪為會議的書記員,無法鍛煉業務實戰能力。將高校教學與社區報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參與到社區報的採編實踐中,可以幫助學生在對社區新聞的實際報道中親身感受新聞技巧,印証課堂上學來的理論與方法。這有助於學生真正掌握採寫編評技巧,並在完整的媒體運作中了解、掌握新聞行業的第一手資料,有利於培養其業務實戰能力。海峽對岸的世新大學新聞系對於社區報的參與就是很好的一例。《小世界大文山社區報》是世新大學新聞系大三的實習刊物,在一年的實習課程中,要求大三新聞系學生全面參與報紙的採訪、編輯與活動組織。為了鍛煉學生實際採訪能力,世新大學新聞系以學校所在的台北市文山區為服務對象,將校園報與社區報相結合,要求學生走出熟悉的校園環境,在變化萬端的社會生活中鍛煉新聞實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參與社區報的宏觀意義。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農村改革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來的人民公社、單位等社會組織結構再次遭到瓦解,而建立於社會高度發展水平基礎之上的公民社會還沒有形成,原本被設計用來替代單位制的社區,卻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陳凱教授認為:“將目光投回20世紀80年代,社區在單位制解體背景下作為替代性基層行政組織被推到政治前台,社區層次的政府延續行政化的管理思路,自己依然唱著獨角戲強撐台面。但隨著幾十年來社區硬件建設的不斷完善,居民對所居住社區的認同感卻沒有同步上升。”單位人的身份沒有了,社區人的身份尚未建立,這就帶來了中國現代社會的疏離與不信任狀態。每個人都處於一座孤島狀態,比鄰相居而老死不相往來,社會上一些缺乏公共道德的現象也往往根植於此。近年來引起轟動的“小悅悅事件”“南京彭宇事件”,就是最生動的體現。這種社會氣氛不利於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構建,也不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實現。我們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物質文明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多年經濟發展導向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中國的發展與崛起不應該僅僅體現在高樓林立、商業繁榮,更應該體現在人民溫文有禮、彼此關愛上。但現狀顯然是令人不滿意的。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為了改變世界,人們必須對現存世界進行合理的批判,由此確立作為現實之否定形態的社會理想,進而通過合理的社會實踐把社會理想轉變為新的社會現實。高校作為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不應僅僅滿足於成為玄談知識的象牙塔,應該主動與社會結合,實現改造社會的功能。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研究生是整個社會中知識水平、專業技能比較優秀的精英群體,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可以也應該利用其才能為整個社會服務。學生由於長年的求學生涯,一直生活在環境相對單純的校園環境之中,往往存在著社會經驗不足的特點,而他們了解社會動態的方式通常是通過傳媒的報道。但建立在經濟逐利基礎之上的現代商業化傳媒體制帶來的是對“新聞價值”的頂禮膜拜,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走向低俗化、低質化的傾向,這使得學生通過媒體接觸到的有關現實社會的“世界圖景”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扭曲,使學生對現實社會的認知存在著偏差。讓高校學生參與社區報,與廣大社區居民廣泛接觸,有利於幫助學生切實體認社會情況,還有利於樹立“人民意識”,秉持“人文精神”。高校參與社區報,通過民主、公德素養較高的大學生的參與,在與社區居民的密切互動過程中,有助於敏銳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社區報的報道與宣傳,可以弘揚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民主社會的構建。

四、結 語

現在的中國報業仍延續著20世紀90年代開啟的報業熱潮。2011年全國報紙經營總收入是796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6.4%。2013年1月4日召開的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透露,中國的日報發行量居世界第一,在世界發行量前100位的報紙中,中國報紙佔四分之一。﹝3﹞但中國人常講未雨綢繆與防患於未然,面對歐美冷徹骨髓的報業現狀,中國傳媒學界和業界一定要提高警惕。現在的利好形勢並不能保証中國報業在未來的持續健康發展。畢竟,經歷過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報業興旺浪潮的美國報業也從未想到會有如今的報業寒冬。根據調查機構的研究報告,中國互聯網廣告收入正在趕上並將超越中國報紙的廣告收入,面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沖擊以及目前所面臨的發展屏障,中國報紙將走向何方?美國社區報的經驗無疑為我們思考中國報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了借鑒。而過去十年的社區報發展,則給了我們發展社區報的信心。(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影視學院)

參考文獻:

﹝1﹞彭波.解密美國社區報——專訪美國社區報研究專家Jock Lauterer﹝J﹞.傳媒,2012(6).

﹝2﹞黃瓊.社區報:《新聞晨報》籌謀平面媒體的華麗轉身﹝J﹞.傳媒,2012(6).

﹝3﹞李苑.2012年中國年出版圖書、日報發行量為世界第一﹝N﹞.光明日報,2013-01-06.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