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9期

社群主義視域下的社區報認同功能分析【2】

吳迪

2013年11月14日13:33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社區報認同功能的價值合理性考量

社區報作為內容細化和區域投放的分眾媒體,其“社區”含義更強調社區的地理概念,即“社區是一個共享的地理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居民參與到社會交往中並由此保持一個分享的社區身份”﹝2﹞8。這其中,“分享”概念非常重要,它背后的預設是:居住在一起的人們分享類似的社會、經濟、政治特性和利益,因為這些分享,社區成員會共同努力以實現共同的目標。這一概念間接地構造了一個相對同質性的社區,即由地理位置接近的人們組成社區主體,為彼此溝通和參與的行動建構空間,孕育成員間相似甚至一致的社區意識。這就為社區報的受眾定位提供了可能性。

由於地域的確定和受眾的確定,高度相關性的信息分享可以幫助形成社區的特性,這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心理、文化上的認同感。一份高質量的社區報能夠激發出社區成員的“社區感”,讓社區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身處其中的成員感到社區與其利益息息相關,從而有意願把自己的關系網絡移植到社區網絡中,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以有效維護自身的利益。可見,社區報的存在可以增強分散個體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公民的敘事能力並促進公民進行表達的願望和決心,為公民社會的成熟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公民基礎。正如社群主義所認為的那樣,“處於某一社群並與社群中其余的人分享某一價值觀和共同利益的公民比獨立於任何社群之外的原子式的公民將更有可能成為積極參政議政的公民”﹝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社會中商業利益充斥,道德和情感的淪喪使得社群主義精神日漸式微和受到破壞,甚至有學者認為人們具有“共同的精神生活、共同的動機結構”的社區觀,其實都是幻想或“神話”。后現代理論家們更是對“分享”的假設提出質疑,認為在全球化與多元主義的(后)現代社會裡,社區中存在著利益不但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小群體,維系這種小群體的不可能是傳統的社群主義,社區只是一個平台,供不同利益的小群體進行不斷的對話,並在不同的事件上作策略性的共同對抗而已。﹝2﹞36

對社區報而言,質疑社群主義的觀點為我們帶來反思和撥正,提醒我們在強調各利益群體的既有特殊性的前提下,應進一步促進社區中少數被忽略的群體利益,保持社區各方成員及利益群體的聯系,以促進各群體間的對話,從而達到社區中有機性的團結。這裡的有機性是指對社區的認同不是固定恆久的,而是因事、因時及因人而異的,是通過某種溝通性機制發展出的一致性。這與法國社會學大師涂爾干的社會理論不謀而合——都強調社會復合體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此語境下,社區報的追求不是建立一個長久不變的社區,而是建立一個充滿活力、多元開放的民主社區。認同功能體現在統一共識,形成公開的民主機制和民主文化,使社區內的不同利益能夠達到策略性的和諧和團結。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城市格局的變遷,中國的各大城市也逐漸向地域性的社區轉變,居民區不再是傳統的僅僅用來居住的地方,而是成為需要被分層關注、分眾聚焦,由專業組織提供全方位服務、由社區居民民主決議其利益分配的整體。然而受制於多種因素影響,中國的城市社區與西方國家的城市社區有著很大的區別,其社區的實質性公共交往存在極大缺失,這與中國自身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有關。一方面中國城市社區地理空間的突出特點之一是土地利用的高度混雜。與發達國家規劃有序、功能相對單一的城市社區相比,中國城市社區普遍缺乏街區規劃和分區控制,人口居住密度高、流動性強,特別是以逐利為首要目的的商業地產不會考慮以物質化形態存在的公共空間對培育社區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國社區的公共管理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西方國家的城市一般都是市政自治體,基層社區很少設有政府派駐的管理機構,對社區意識的強調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極端的個人主義,用社群主義精神與個人主義相平衡。而中國城市的基層“社區”很少包含西方社會中地方自治、民間團體或精英人物獨立於國家的因素,更多的是一種集體主義的下達,把國家或民族的大一統體制,落實在基層社區單元中。另外,中國人傳統上習慣於依靠私人和親屬網絡解決個人及家庭問題,對社區和社會的依賴程度較小。﹝2﹞26因此,由於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差距,中國城市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和機會都是十分有限的,以垂直結構為特征的行政化社區使得信息的流動變得可有可無,社區報作為分眾媒體的實踐也就遭遇瓶頸。

社區報一旦缺乏良好生長的新聞土壤,就無法准確地進行分層定位和同步跟進,其認同功能的實現也隻能是鏡花水月。由於人際間橫向信息的阻隔帶來的互信危機,居民隻能被迫退縮到家門以內,生活在“我”而非“我們”的世界中,從而導致微觀公共空間內集體行動的困境。北美流行“無報不成鎮”的說法,是指社區報作為遍布整個社會毛細血管的分眾媒體,凝聚並表達社區小眾的利益,起到為社區意識和公民社會保駕護航的作用。正如施拉姆所說:“傳播是社會得以形成的工具,傳播(communication)與社區(community)有共同的詞根絕非偶然。沒有傳播,就不會有社區﹔同樣,沒有社區,也不會有傳播。”因此,在這樣的歷史和現實語境中,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報發展道路,才是真正實現社區報功能價值的合理選擇,也是社群主義視域下社區報功能價值分析的實際意義所在。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