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9期

社群主義視域下的社區報認同功能分析【3】

吳迪

2013年11月14日13:33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中國社區報認同功能的提升

社區意識是依托在公民的行動交往和共同情感之上的,這其中重要的平台就是虛擬或實體的公共空間。多年來,公共空間於國人而言,仍然只是聽起來很美而無法轉化為現實的幻境,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來解釋其原因,比如臣民文化、意識形態、一黨制等等,但社群主義視域卻獨辟蹊徑地化解了看起來宏大的任務:民主其實可以很簡單,起點就是讓社區居民與身邊的人溝通、了解,進而分享共同的價值觀,參與公共事務,影響公共政策。如果從社會作用角度重新思考傳媒功用,則可以把微觀層次的社區報看成是一種構建社會群體的人際互動中介,歸根到底,是要讓信息在個體間充分流通起來,從而建立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這是社區報可以有所為的地方,也是社區報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提升社區感的認同功能,社區報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一)作為“溝通”的媒體。社群主義認為個體構成是其身處的社會文化所賦予,個體必須在社群公共生活中,通過和別人不斷的互動,認知到自我和社群成員間的構成性關系,從經驗中認知身份,發現對自我的認同,並自覺遵守經由群體討論形成的生活規則。既然溝通,就需要傳播中介。傳播中介一旦確定,相對傳播范圍越小,該范圍內個體的表達、對話、分享機會就會越大,達成共識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此,社區報應充分利用“小的才是美好的”的優勢,從小處著手,以小博大,讓社區報不僅是一張“新聞紙”,更是一張“實用紙”。明確了這個概念,社區報才不會辦成一張與都市報同質的“社區新聞報”,或者是一張“官氣”十足的地方報,而是一張貼近社區居民的“信息超市報”。事實上,目前不少社區報的實踐也証明,正是“非都市報”特有的溝通優勢,使得社區報的信息定位不僅可以滿足社區居民有針對性的信息需求,還可以滿足社區居民形形色色的服務需求,使得報紙這一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仍然能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二)作為“情感”的媒體。曾經創辦過兩份社區報的一位美國社區報研究專家曾在採訪中表示:“自治型社會有賴於公民的能動性,大家都是利益攸關者……如果大家對所居住的社區沒有感情,不願為之付出,結果會怎樣?社區報紙作為一種連接紐帶日復一日地持續報道社區的點滴成就來創造居民之間情感的紐帶,讓公民知道每個人都是社區的財富,你的付出和參與對社區很重要,對民主社會的維系是不可缺少的。”﹝4﹞這樣一來,情感的投入就成為保証社區報認同功能的最高級別,直接涉及所有社區成員的幸福指數。

社區情感作為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等的結合體,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維度,其與社群主義所期待的共同體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學者安德森就在1991年提出了“想象的社區”概念,指出社區存在於成員的集體想象之中,通過這個想象,我們不單為整個集體謀求福利,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這個想象的集體為個別成員尋求合理的生活,解決個人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2﹞35同時,我國傳統儒家的“自我舍棄”理念以及現實社區中廣泛存在的公共利益也為社區情感建設提供了可能。因此,社區報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在社區成員的情感投射中建立“想象的共同體”,在原本“各掃門前雪”的冷漠個體之間建立一種主觀的認同和關懷,以人為本地為社區成員實現最大程度的情感訴求。說到底,社區報終極關心的是人,而不是異化了的社區。

(三)作為“參與”的媒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成員對於公民意識的訴求開始覺醒,公民行動的視野不再僅局限於物質層面的追求,而是產生了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這一意願能否實現,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必須具備相應的平台和機制使社會不同成員間的“互動、對話”得以展開。而社區報作為區域內開放的傳播系統,使社群內成員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及運行過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因為“大眾傳媒作為公民利益表達的機制往往是非常奏效的”﹝5﹞,社區報搭建的傳媒平台,無疑將有助於通過媒體的力量影響公共政策的決定和執行,並最終促使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

因此,社區報應盡可能地激發和培養所服務社區成員的參與意願,主動參與到社區媒體的內容制作和管理過程中來,把報紙“議程設置”部分地讓渡給草根群體,讓信息的消費者也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在媒體與受眾之間,建立網狀、雙向、互動的良好關系。長此以往,新的新聞採編寫模式服務於新的社區報獨特定位,高度的參與化和地方化相結合,將使社區報成為一個極具競爭優勢的領域,依靠獨特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來最大程度地化解網絡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和銷蝕。(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12級傳播學專業博士生)

參考文獻:

﹝1﹞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從社群主義的觀點看﹝J﹞.南京社會科學,2011(1).

﹝2﹞殷妙仲,高鑒國.社區社會工作——中外視野中的交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葉芬梅,杜珒.論社群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價值合理性——個人與社群關系的檢視﹝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6).

﹝4﹞豈凡.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訪美國社區報研究專家Jock Lauterer﹝J﹞.傳媒,2010(9).

﹝5﹞馬明華.大眾傳媒與公民參與權的實現﹝J﹞.新聞愛好者,2011(14).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