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9期

新聞的發現力與表達力【3】

高鬆 萬青

2013年11月14日15:4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新聞的表達力是記者核心能力的最終體現,是決定新聞影響力大小的核心因素

對於記者來說,不僅要有深邃的發現眼力,還要有恰如其分的表達能力。新聞表達從宏觀上是研究新聞題材,即消息、通訊、特寫、評論等文體框架的學問。但諸文體都離不開表達的技巧和藝術,也可以說,新聞表達就是把話說得更明白,把文章寫得更漂亮。

熟稔各種文體的表達藝術,才會游刃有余,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記者在表達新聞的過程中乃至遣詞造句之間,必定有自己的觀點、喜好滲透其中。有人向小說學細節,有人向散文學句式,有人向評論學邏輯推理,有人向報告文學學議論抒情。從各類文體上汲取養分,通過形式上的互相借鑒,在應用手段上融會貫通。

新聞貴在新,語言也要新。新聞天生是喜新厭舊的,即使內容很新鮮,但語言陳舊、形式老套,照樣不受歡迎。消息《請過路吧,親愛的藏羚羊》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新鮮又活潑、既生動又形象。如文中寫的歡迎“孕婦”來,不舞彩旗﹔喜送“母子”去,不敲鑼鼓﹔把親愛的藏羚羊稱為“可愛的精靈”“剛滿月的兒女們”“這裡又呈現一種遠古洪荒的寧靜,隻有高原的夜風為這群母子結成的隊伍送行”“像跨過自己家的門坎一樣”等,讀來親切、自然、賞心悅目,既是一種美文的享受,又受到文中新聞事實的感染。

新華社女記者張嚴平的新聞作品《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記優秀共產黨員木裡縣馬班郵路鄉郵遞員王順有》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這篇人物典型報道在表達上大量運用了散文的特點,以平實的語言和生動的細節,描述了王順有在險峻的馬班郵路上20年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作品的“新聞美”主要體現在:真實美、人性美和語言美。長期以來我們在典型宣傳中有一個固定模式,先進典型一定是不顧家庭、不顧身體、不食人間煙火的“特殊材料制造”。這種思維定式指導下的典型人物一個個都是“高大全”,都是“烈火金剛”。而《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與眾不同,通過對王順友在馬班郵路上的堅守和孤獨的描寫、對家人兒女情長的牽挂等細節描寫,多方位展現人物的人性美,用人性美升華典型的偉大精神,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物形象,引起受眾共鳴是理所當然的。

為了表達上的肆意暢快,《索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幾次引用了極具賦比興特色的當地民歌。“高山起雲遮住山,馬尾纏住釣魚竿,藤兒纏住青崗樹,哥心纏住你心肝。獐子下山山重山,岩間燒火不見煙,三天不見你的面,當得不見幾十天。”優美哀婉的歌詞裡,充滿了王順友思念妻子的真摯情感。把典型和英雄首先是平凡人的一面展示給受眾。

表現手法上要不拘一格,獨具匠心。魯迅雜文的成功,除了與他作品深刻的主旨內容密切相關外,還得益於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魯迅的作品中,形象生動的比喻句式隨處可見。明喻、暗喻、隱喻、博喻等信手拈來,有的以喻領起,展開議論﹔有的喻構全篇,妙語連珠。而且,魯迅經常通過在比喻由頭中寄寓褒貶,巧妙地定下全文的基調。

比喻是新聞表達的一個常規武器。中國青年報的曹林在新聞評論《活躍的巡視組拓展中國“風聞言事”》一文中說:中央巡視組要當好黨中央的千裡眼,找出“老虎”和“蒼蠅”。這個“千裡眼”的形象比喻,很容易讓人想起熟悉的歷史上的“風聞言事”。“風聞言事”是中國古代帝王了解吏治民情、疏通言路的一種途徑。

比較法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記者採寫新聞的重要方法。比較法的內容很豐富,有真假比較、好壞比較、主流支流比較、經驗教訓比較、縱橫比較、點面比較、內外比較,等等。

發現和表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樣是植樹節,眾多記者集體採訪勞模種樹,但在發表的時候,就有不同的稿件標題:《太行綠化新愚公》《樹是俺的娃》《家園保衛戰》……從稿件標題上,就完全驗証了記者的眼光。目光深遠的記者,把種樹勞動視為一場保衛家園的戰斗和戰役﹔有的記者拿上通稿就走﹔有的記者通過“種樹表演”,擴展出其他文體,比如用雜文的形式揭露形式主義、面子工程。

新聞的發現展開和縱深表達,是建立在記者新聞素養、知識結構和敬業精神等諸多方面的,是一個長期用心積累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修煉提高的過程,它是記者使命感、責任感和職業精神的具體體現。(作者單位:高鬆,邯鄲廣播電視台﹔萬青,中國青年報)

參考文獻:

﹝1﹞董媛媛.新聞實務研究的創新點——2006年應用新聞學研究綜述﹝J﹞.新聞愛好者,2007(5下) .

﹝2﹞劉保全.一篇報道保護藏羚羊的美文——評獲獎作品《請過路吧,親愛的藏羚羊》﹝J﹞.新聞愛好者,2004(8).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