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9期

新聞的發現力與表達力

高鬆 萬青

2013年11月14日15:4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新聞的發現與表達是新聞生產的兩個基本過程,新聞的發現力與表達力是記者的兩種基本能力,也是媒體傳播力的核心要素,是媒體核心競爭力在新聞內容上的具體體現。一個優秀的記者,不僅要有獨到的新聞發現力,還要有高超的新聞表達力。新聞發現力是新聞記者的首要能力,是一種敏銳地發現新聞價值,精准地把握新聞事實的能力﹔新聞表達力是新聞記者核心能力的最終體現,是決定新聞影響力大小的核心因素。

【關鍵詞】新聞﹔發現力﹔表達力

新聞的發現與表達是新聞生產的兩個基本過程,新聞的發現力與表達力是記者的兩種基本能力,也是媒體傳播力的核心要素,是媒體核心競爭力在新聞內容上的具體體現。一個優秀的記者,不僅要有獨到的新聞發現力,還要有高超的新聞表達力。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新聞報道,其實就是發現和挖掘一種有價值的事件進行傳播的過程。有獨到發現力和高超表達力的記者,才能發現好新聞,寫出好新聞。8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中國鐵道建筑報》總編輯朱海燕與4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河北日報高級記者郝斌生,從各自的崗位上看,並沒有高頻率獲獎的優勢可言,分析朱海燕、郝斌生等中國新聞獎得主獲獎的原因,我們發現他們首先得益於一個共同點,就是有超人的新聞發現力。除此之外,獨樹一幟的表達也很重要,發現和表達,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

新聞的發現力是新聞記者的首要能力,是一種敏銳發現新聞價值,精准地把握新聞事實的能力

新聞發現力,是指新聞記者及時識別新聞事實所含新聞價值的能力,也指新聞記者通過感官和思維對新聞事實或事件所蘊含的重要性、顯著性、時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價值要素敏銳感知的能力。﹝1﹞

一切始於發現,新聞發現是新聞傳播活動全過程的首道工序,也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和保証。因此,新聞發現力也是新聞記者的首要能力。

發現新聞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和判斷過程。發表在2002年8月17日《中國鐵道建筑報》上的消息《請過路吧,親愛的藏羚羊》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有人說,朱海燕為採訪此稿,在海拔近4800米的可可西裡生活近一個月,對藏羚羊問題進行了專題調查,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但筆者認為,這並不是新聞大獎名至實歸的根本,得獎的真正原因是作者發現了別人沒有發現的主題。文章這樣寫道:

昨晚,約有500隻藏羚羊帶著剛滿月的兒女們,通過可可西裡青藏鐵路建設工地,向黃河源頭的扎陵湖、鄂陵湖遷徙。

為不驚擾這些可愛的精靈,可可西裡至五道梁一線,鐵路夜間停止施工,拔走彩旗,燈光休眠,機器熄火﹔作為高原生命線的青藏公路,過往車輛在夜間停駛3個小時。這裡又呈現一種遠古洪荒的寧靜,隻有高原的夜風為這群母子結成的隊伍送行。

潛伏下來的觀察哨稱:跨越鐵路線,母藏羚羊若無其事,像跨過自己家的門坎一樣﹔小羊羔緊依著母羊,流露出一種莫名其妙的驚喜。

每年6至8月,藏羚羊集結成群,長途跋涉,前往可可西裡腹地的卓乃湖、太陽湖一帶產崽,去完成一年一度延續種群的歷史使命。小羊羔滿月后,再由母羊呵護著返回原棲息地。這種現象不是新近發生的,年復一年,司空見慣。就在大家不以為然的時候,有眼力的記者發現了富礦。﹝2﹞

新聞發現的過程也是檢驗記者新聞敏感的過程。有敏感才有發現。新聞敏感是記者敏銳地發現、捕捉新聞的意識與能力。同樣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同樣拿到一個通稿,但第二天見諸報端后就各有成色。“出門跌一跤,也抓一把土”,這是一句通俗的話,是用來形容珍惜機會的。正面用反面用都可以,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戰士要有“每戰必勝”的信念,記者要有“每採必得”的思想。

隻有具備這種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才不至於採訪歸來兩手空空,即使當時寫不出稿子,記錄下的資料儲存起來說不定哪一天就會派上用場。郝斌生獲獎新聞評論《迎著老百姓的方向走》就屬於這一類型。該評論使用了三個新聞由頭:一是武安市市長在政府門前說服上訪群眾讓開道路,推選對話代表﹔二是易縣縣長在趕路途中從呼機上讀出前方有群眾截車的十萬火急的信息﹔三是涉縣縣委書記在舊城改造中,組織“刁民”群眾到外地參觀。這三組鏡頭都不是現有爆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記者,雖也身處事件現場,也有耳聞目睹,但身在新聞中卻茫然不知。也有的記者頭腦裡提前裝了框架,這類事不讓報,或者寫了也發不出去,所以就忽視了眼前發生的一切,群眾攆著追著給他塞資料他也不要,他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職業,完全等同於一個看客。郝斌生曾經坦言,他寫《迎著老百姓的方向走》,沒有一天的專門採訪,趕上河北省“作風建設年”后,他調動起日常生活中儲備下來的資訊,一揮而就,一個晚上寫成了1500字的新聞評論。由此也可以說,這篇評論是主動抓來的“一把土”,是對一個長期關注民生和黨群關系的新聞記者的超級回報。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