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研究

從“舌尖”到“中國”——從文化認同到國家認同【3】

常紓涵

2013年11月14日14:1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啟示

《舌尖上的中國》從題材的選擇、鏡頭的呈現和解說詞的詳解,不僅呈現出中國人引以為豪的舌尖上的食文化,更展現了中華民族所共有的思維模式、相同的文化符號、共同的文化理念帶來的文化認同,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實現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地理中國的認同、歷史中國的認同和政治中國的認同的核心。在構建國家認同層面,《舌尖上的中國》有以下兩方面值得借鑒:

(一)強化受眾觀念。《舌尖上的中國》打破了選題窄、小眾化的模式,將內容定位在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食文化上,將鏡頭鎖定在最廣大的普通人身上,以情感上的共鳴傳達紀錄片的內容,這是該紀錄片受大眾歡迎的重要原因。而廣泛的受眾無疑為在更多的人當中實現國家認同提供了基礎。因此,贏得受眾的青睞是紀錄片構建認同的重要一步。

(二)堅守民族特色。通過呈現共同的思維模式、文化符號和民族精神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國》以中國題材、中國視角,彰顯了中國文化的自信。這些共同點既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相互理解、相互認可的基礎,也是全球化時代區別於其他國家、民族的名片。《舌尖上的中國》對民族特色的呈現和堅守的方式,為紀錄片在構建國家認同、樹立國際形象方面,開辟了一條新的通道。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電視媒介儀式與文化傳播》(項目批准號:09BCO2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生)

參考文獻:

﹝1﹞陸曄.媒介使用、社會凝聚力和國家認同——理論關系的經驗檢視﹝J﹞.新聞大學,2010(2).

﹝2﹞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3﹞胡阿祥.何謂歷史,何謂中國﹝J﹞.新世紀圖書館,2012(8).

﹝4﹞何成洲.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劉永昶.交融在歷史與現實中的文化訴求——評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J﹞.聲屏世界,2012(10).

﹝7﹞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