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9期

新媒體時代都市報副刊的應對之策【2】

劉 翔

2013年11月18日15:29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二、新媒體時代副刊的應對之策

所謂應對,就是在媒體新環境下,找到副刊報道的著重點。如上所述,就是要有與受眾之間的情感共鳴,換句話說,我們要提供的內容,恰恰是受眾感興趣和正在親身經歷的或者是短平快信息所無法提供的深度解讀。

1.必須與當下熱點相融合

副刊既然作為報紙的延伸體,與新聞的融合必不可少。尤其是新媒體時代,如何尋找一個城市的共同情緒點,把同城網友、博友集體關注的網絡熱點,變成媒體副刊的主打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以《人文杭州》3月14日出街的第一期封面故事為例。當時,杭州的微博博友都在共同關注著這樣一件事:老天爺太捉弄杭州人了,一周時間裡,氣溫起起伏伏變幻莫測。前一天還是最高溫度攝氏30多度的炎熱夏季天,后一天就是最低溫度不到攝氏10度的秋冬寒冷天。有一個博友開玩笑說:“昆明人稱四季如春,我們杭州簡直就是春如四季。”

這句話頓時成為熱點,因為突出了一個城市居住人群的共同情緒。《人文杭州》就以“杭州春如四季”為主標題,整版關注此事。但不是簡單的重述,而是提供了為什麼杭州會有這樣的天氣的地理解讀,既及時捕捉城市熱點,又有更深層次的解讀,不失為一個成功的互動模式。

2.文本模式的突破化創新

傳統副刊為什麼會有“死氣沉沉”的陳腐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本模式的守舊。不只是需要改變內容的固化,還有如何讓文字更鮮活富有時代特征,以新文本傳播來適應受眾新的閱讀需求。

在這一點上,《人文杭州》也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如5月7日出街的“六和塔:我和杭州城的千年愛戀”為例,新聞背景是杭州的著名地標建筑六和塔,從5月2日開始進行為期半年的大修,這是建國后的第四次重要修繕。

《人文杭州》沒有按照慣例,進行常規式的六和塔回顧,而是創造性的把六和塔當做杭州這個城市重要的見証者看待,採用擬人化的第一人稱進行文本創新,以“我要暫時和大家說再見了”、“ 我的出生和錢塘江水患有關”、“ 我的名字取自佛教典籍”、“ 被戰爭終結的幸福童年”、“ 智曇捐獻身家修復了我”、“倭寇懷疑我這有伏兵”等為題,人性化的將六和塔還原,述說自己的千年變幻,收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3.增強副刊與受眾的互動性

副刊的功能性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發生著重要變化。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是,傳統的文人、專業人必須具備寫作才能的供稿模式,已逐漸轉化成人人寫作、每個受眾都有表達願望、親身體驗式描述的全民供稿模式。互動性,因為即時網絡通訊工具的普及,變得越來越重要。

《人文杭州》開設的民間語文版面,大部分稿件均來自杭州的普通市民、網絡活躍人群、微博紅人等。一個普通的杭州蕭山網友,在杭州最有人氣的公共論壇19樓上,發表了一個“杭州繞城,你要逼我離婚嗎”的帖子,直指不合理的收費標准,一時得到眾多有同樣感受的博友的熱情支持,成為當日熱帖。

該網友隨后在微博上@人文杭州編輯,私信溝通后希望能在《人文杭州》同步發表。編輯利用QQ實時與博友互動、求証,並聯系相關專家給予回應,再反饋給政府繞城高速收費政策執行方,幫助雙方實現對話。該文順利在民間語文版面發表,博友的訴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作者單位:青年時報)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