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盡管不同媒體的融合遠不成熟,但是跨媒體的競爭已經成為一個現實。市場的快餐化競爭讓許多新聞信息大同小異,在很難做到對新聞的獨家發布時,時間上的搶先一步也是市場競爭的一種策略。追溯這一烏龍事件的源頭,安徽網的報道最早將微博上流傳的謠言轉換成專業的新聞報道,但是記者顯然沒有做到足夠的查証工作。這一查証理應通過明確權威的消息來源來進行,必要時還要求有足夠數量的消息來源,以便可以交叉互証。但在最初的報道中,記者只是引了一位“知情人”的說法。在新聞實踐中,記者應通過訪問各個消息來源完成新聞報道,並形成一系列的新聞常規以保証新聞的真實和准確。近年來出現的不少虛假新聞,都是因為媒體主動放棄了查實這些內容真偽的責任所致。
傳統媒體環境下,盡管記者們努力縮短事件發生與新聞報道之間的時滯,但受限於客觀條件,記者處理的永遠都是已經完成式的新聞。隨著媒介生產平台的多樣化,記者完成工作的單位時間比以往被壓縮了很多,在網絡環境下從事新聞生產必須面對時效性所帶來的壓力,“高速新聞”越來越具有支配地位。互聯網及數字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記者的生產效率,增加了新聞產品的數量。但與此同時,新聞產品的質量並沒有隨之提升。這場信息傳播速度的競賽不僅是傳統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是一場傳統媒體與為數眾多的自媒體、社交媒體、新聞網站競爭信息速度以証明其權威地位的過程。
學者們已經發現,互聯網時代的新聞業對速度和即時性的追求衍生出一系列問題。首先,當對速度的追求演變為持續不斷的“截稿時間”和新聞循環時,新聞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使得公眾難以知曉事件或議題的全貌,進而破壞了新聞業為公眾提供全面和豐富信息的功能。其次,當新聞業對速度的競爭日益劇烈時,更可能引發對真實准確這一基本專業准則的放棄。這是因為,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很多媒體很難堅持在短時間內核實信息。而在對速度的追求下,互聯網信息流通的高速邏輯又必然混合著或催生了對“新奇”的強調。這些都使得記者往往在未加充分核實的前提下發布報道,有時甚至導致虛假報道。為了方便新聞的快速生產,單一信源、匿名信源等被大量應用,在這樣的新聞實踐中,即使消息來源有意或無意地釋放錯誤信息,記者也不願甚或無力進行查証,導致誤信消息來源而制造出虛假新聞。 雖然一時搶到了新聞,但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真實的后果,反而傷害了媒體和新聞的權威和公信力。
伴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我國新聞媒體的數量大大增加,導致競爭程度快速上升。在慘烈的市場競爭中,媒體需要找到更能增加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的新聞操作方式。同時,傳播新科技的發展使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新聞正在走向實時報道為主的階段。不光是記者,甚至是普通人也能夠隨時隨地用移動設備發布消息,這些用戶生產的內容往往被媒體當作便利的新聞來源來使用,更促成了那些爆料式新聞的出現。新聞隻要“好看”,瞬時就能吸引眼球,是否深度與正確已顯得不那麼重要。在這種躁動的情況下,新聞不僅難以保証最基本的真實性,有時甚至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舉例來說,今年6月,一位江西的重病男孩到上海治病,原本希望能夠進行心臟移植,但他最終沒有等到供體。他的父母無奈決定,在孩子去世后捐獻眼角膜。在男孩彌留之際,一群記者仍在現場搶新聞。電視台為了搶獨家新聞,甚至等不及孩子去世,就在晚上6點半的新聞時段提前播報了這條新聞。在整個過程中,媒體淪為一個隻顧追逐熱點,完全沒有價值判斷和人文關懷的商業機構。一位資深記者沉痛地寫到:“當網絡信息滿天飛,謠言和事實真假莫辨的時候,如果連傳統媒體都不能夠恪守新聞的真實性和新聞人的良知,那麼這個社會的真實、正義和良知,真的會離淪喪更近一點。”
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謠言,互聯網時代的新聞業絕不應僅僅是新聞在工具意義和呈現方式上創新的問題,而應該回歸新聞業的本質:新聞業的主要角色應該是在互聯網上充滿著真假並舉的信息環境中做負責任的信息提供者,新聞人的責任則是通過專業的新聞報道弘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對當下的新聞工作來說,隻有如此,才能繼續鞏固新聞權威,指引新聞工作者建構專業認同,從而維系自身的專業地位。筆者以為,新聞的真實底線和人倫底線不容逾越。無論媒介技術如何演進變化,准確、真實、客觀地描述周遭的社會現實,仍是主流媒體和新聞人的權威性來源,不能為了搶新聞而忽視社會的基本倫理。那些踐踏真實性和人倫道德的偽新聞“不僅不是真正的新聞,更足以給整個新聞界帶來損失和災難——喪失誠信,喪失公允和道德,而終將遭人唾棄!”
(作者:復旦大學博士后、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