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實踐》>>2013年第10期

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遏制與新聞生產的底線

白紅義

2013年11月19日11:06    來源:新聞實踐    手機看新聞

核心閱讀:今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稱,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隨著微博等新媒體正成為日益重要的輿論場,它在開通言路、凝聚共識、利益表達等方面扮演了積極的角色。但與此同時,網絡上眾聲喧嘩、謠言四起帶來的危害也早已成為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在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中,一旦網絡上的不實信息經傳統媒體發酵,極易造成負面效應的累積,導致各種嚴重后果。傳統媒體若不對網絡信息進行認真核實,不對網絡曝料加以甄別,就可能被其誤導,使信息井噴帶來的信源機遇變為潛在的信源危機。觀照現實,也不乏傳統媒體助推網絡謠言的例子。身處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產生必須引起業界深思,新聞生產應當堅守必要的底線和准則。

(一)

當下我們再討論新聞時,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互聯網已經深深“嵌入”新聞業的肌體,或明或暗地改變著傳統新聞業的面貌與樣式。首先,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更高了。現在日報以天為報道周期,電視和廣播以小時或天為報道周期。而在網絡平台上,新聞正在走向實時報道為主的階段。其次,新聞作品的刊發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跨媒體的融合,一則突發事件或許先以140字的篇幅發表在媒體的官方微博上,之后它可能會在次日出版的報紙上佔據更多的版面,用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呈現。

這些變化的根本在於,由於網絡傳播的發展,新聞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速度與時間的競賽。即使是像報紙這樣的平面媒體為了獲取更快速、多元的新聞信息,也會規定記者可以先於報紙在網絡平台發布實時新聞,以搶發獨家新聞或者避免漏稿。對記者來說,新聞的工作節奏明顯加快,新聞組織所擁有的不同發表平台要求有大量稿件填充時段和版面,倍增的信息需求量也使記者的工作內容多元而且繁重:在時間與稿量需求的雙重壓力下,新聞報道的質量也會不可避免的下滑。

今年6月,媒體對安徽“孕婦胎兒被盜”事件的報道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6月29日11點22分,安徽網發布一條題為《太和24歲孕婦自稱醫院孕檢被迷倒 腹中胎兒被取走》的消息。這篇300余字的報道描述了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6月26日上午,太和縣一名24歲孕婦滑某獨自到醫院孕檢時被人迷倒。當晚10點左右,這名孕婦在阜陽汽車北站附近醒來,發現腹中胎兒已經被人取走。所有孕婦陳述的內容都出自一位不知身份的“知情人”。報道還稱,記者上午從太和縣公安局了解到,警方正全力調查。這條消息的署名為“《新安晚報》 安徽網記者”,顯然記者既為報紙供稿,也為報社主辦的網站供稿。筆者在當天的《新安晚報》電子版上沒有查到這篇報道,表明這是報社為了搶新聞而率先發布的網稿。

這一消息引起了其他媒體的關注。6月29日18點49分,人民網安徽頻道對此消息進行了報道,題為《網曝安徽24歲孕婦被迷倒胎兒被盜 警方已介入調查》。人民網記者採訪了“孕婦”的丈夫並向太和縣警方求証,確認有這樣一個案子。21點26分,人民網再次發布《太和警方通報臨產孕婦被迷倒后腹中孩子被盜事件》,告知案件進展並指出滑某腹中的孩子去向不明。許多媒體的官方微博也轉發了這一消息。6月29日21點52分,“@央視新聞”發布微博“〔太離奇!一孕婦稱肚子裡的孩子被偷走〕”,該微博被轉發近5000次,評論2000多次。6月29日23點06分,“@人民日報”發博“〔離奇!一孕婦稱醫院孕檢被迷倒 胎兒被偷走〕”,該博文同樣被轉發6000余次,評論2000余條。在較高的轉載量中,多家媒體官方微博都參與其中。

6月30日出版的《新安晚報》在頭版作了導讀,在A4版刊發了1500字的消息《疑雲重重:大白天腹中胎兒被盜?》。 這篇報道的出爐與前一天該消息在微博上的熱傳有關。記者走訪了孕婦家、醫院和公安局,文中明確的消息來源有孕婦的丈夫、哥哥、公安局長、醫生等。在文末,報道還對事件的真實性提出了三點疑問。《京華時報》、《新京報》等報紙也利用不同的稿源刊發了對這一事件的報道。然而就在這一天(6月30日)早上8點31分,人民網刊發消息稱,警方已經查明當事人並未懷孕,所謂的嬰兒被盜是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 事情終於真相大白。隨后,“@央視新聞”等媒體官方微博進行辟謠,部分報紙則在第二天對真相進行了報道。事實上,人民網在7月1日披露的事件詳情表明,就在6月29日媒體和網絡熱議嬰兒被盜事件時,當事人已經向警方陳述了謊報案情的事實。

針對這一烏龍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國新聞出版報》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一則離奇消息怎麼沒有得到求証,就登上了媒體的大雅之堂?爭搶爆炸性新聞能否成為失實消息傳播的理由?權威媒體該如何維護來之不易的品牌和美譽度,而不是被網絡環境下的傳播所干擾?這些疑問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生產應該遵循什麼邏輯與底線?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