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應對網絡輿論危機的現實困境
(一)慣性思維影響了高校處置網絡輿論危機的效用
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特別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工作難度加大。在群體性事件中,高校一般採用“堵”和“捂”的傳統方式被動應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嚴密封鎖負面信息。一旦群體性事件發生,高校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封堵消息,不讓社會公眾知曉詳情,甚至不讓上級部門知道。有的甚至不惜借用行政手段或司法手段進行干預,私下了事。這種做法一般會延誤高校及時做出反應的最佳時機。
2、用沉默來拒絕回應。在群體性事件發生后,有些高校反應遲鈍,對公眾和媒體詢問的事情置之不理,用沉默的方式來被動應對。這是因為:一方面說明高校自身沒有弄明白事件原委,另一方面說明高校缺少有效的應對機制,害怕回答錯了擔責任。
3、一味否認和辟謠。有時群體性事件已發生,各類媒體開始報道或炒作,但有的高校仍然不顧事實而一味進行辟謠,結果是謊言越說越多,難以自圓其說,這對高校形象造成了較壞影響,公信力受到嚴重質疑。
4、通過虛報和隱瞞敷衍塞責。有的高校對事件的前因后果,不是本著“以公開為根本,不公開為例外”的透明性原則,而是對事實真相和處理舉措遮遮掩掩、閃爍其詞,結果謠言滿天飛,給公眾和社會造成了認識上偏差和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5、通過公關刪除信息。對於網上爆料或傳統媒體的採訪,高校往往採用疏通關系的方式來刪帖、刪稿。這種公關方式在初期或許有用,但網上信息多了也就失效了。
6、忽視網絡輿論作用。如果忽視了網絡輿論,高校也就失去了掌握危機事件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不能釋放正面信息,也就不能把各種不良影響降至最低限度。
(二)公共政策意識的缺失導致公共權力的無序濫用
基於經濟、政治和社會關系的利益驅動,一些高校對某些決策不乏主觀臆斷、盲目處置,甚至隻管人不管事。這種因短視而造成政策行為的短期化為群體性事件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危機事件發生后,缺乏及時應對網絡輿論的危機意識,陷入傳統科層制下的官僚主義作風中。
(三)信息公開制度的不健全導致高校回應能力嚴重滯后
西方有句名言:“當真理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走遍了世界。”群體性事件容易引發公眾的恐慌心理和謠言的產生。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個謠言傳播公式:R=I×A。其中,R是Rumor“謠言”、I是Important“重要”、A是Ambiguous“含糊”,即謠言的傳播效果(廣度)與信息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度成正比。如果公眾不能及時從權威渠道獲取信息,就難免猜測臆斷。著名的危機公關專家邁克爾·裡杰斯特指出,當組織面臨危機時,對相關公眾進行信息傳播會比往常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一個高校不能就其發生的危機事件與公眾進行合適的溝通,不能告訴社會面對危機正在採取什麼補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現對所發生事故的態度,這將給高校公信力帶來致命的損害。
(四)主要領導的非程序性決策導致網絡輿論危機的控制力不足
群體性事件的爆發一般會給高校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由於科層制不健全和官僚主義的存在,程序化的決策尚未充分發育,使得高校的危機管理不能公開化,社會控制力嚴重不足。高校早期制定的應急預案因缺乏時效性和可操作性而失去有效性,從而失去及時處置危機事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理依據。
(五)責任追究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公共倫理失范和政府信任危機
高校危機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往往涉及不同的部門和領導,也容易出現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的現象。由於體制內部缺乏自我約束機制,各部門之間長期存在著隻爭利益回避責任的情形,這會造成無法追究相關涉事人員,甚至無法追究因治理危機不力而應該承擔的決策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