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買了部智能手機,發現裡面有很多自己用不著的軟件偷偷走流量,還很難卸載。重新刷了手機,廠家又不承諾保修了。”近日,北京市民陳先生向記者大吐苦水。
事實上,陳先生的遭遇早已不是個例,越來越多手機用戶都遇到了上述情況。從公安機關、工信部門等提供的情況來看,手機捆綁軟件問題已經顯現出發展為現實危害的趨勢。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手機捆綁軟件愈演愈烈,給用戶造成損失。其中原因在於軟件提供商為此支付費用,生產商、代理商、銷售商等均有利可圖,使得手機捆綁軟件的灰色產業鏈逐漸形成。
“逐級預裝,層層加碼。”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政企公司營銷中心總經理李小文介紹,手機從出廠到經銷,首先是廠家,第二是代理商,第三是各地銷售店,很多預裝行為是由商業利益驅動的。
國家發改委法規司處長韋大樂指出,手機捆綁軟件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權、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對此,專家認為一些手機捆綁軟件行為已涉嫌欺詐,可通過強化法律懲處來予以治理。
“不經過消費者同意就安裝,強制消費者使用,也不說明這些軟件意味著什麼,對個人的財產、隱私、人身安全是否帶來威脅。”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表示,特別是以攫取利潤為目的、以侵害消費者權益為代價的,其性質更為惡劣。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研究員王融認為,手機捆綁軟件侵害消費者權益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是否鼓勵科技創新的問題,不能將其一棒子打死。可以仿效治理垃圾郵件的做法,給予消費者相應的退訂機制,既有利於保護消費者權益,也能讓正常的軟件研發、商業推廣得以運行。(據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鄒偉、王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