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攝像作為造型藝術,有一定的紀實性和現場性。電視制作者也越來越講究電視畫面的美感和內涵,電視節目創優過程中也更是如此。文章旨在分析電視節目創優中獨特的構圖創作意識和色彩創作意識,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首先要處理好主體、陪體和背景三者之間的關系﹔其次要處理好拍攝角度和運動技巧﹔再次要巧妙處理鏡頭裡的幾何圖形。
關鍵詞:創優節目﹔攝像藝術﹔創作意識﹔藝術效果
一、引 言
電視攝像作為造型藝術,它有一定的紀實性和現場性。它同電影攝影藝術一樣,都是以特有的審美意識,通過瞬間的視覺感受和持久的思維來進行創作的。雖然是平民化的影像藝術,在當今社會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電視制作者也越來越講究電視畫面的美感和內涵。在電視節目創優過程中,更是如此。除了編導前期對畫面的設計外,電視攝像作為創作團隊的重要一員,更是以其很強的參與性和創作意識賦予電視畫面新的生命。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一聲綿長的秋老之聲劃破長空,電視畫面裡,黑魆魆的大地飽滿地佔去了整個構圖的三分之二,在泛著金光的大地邊緣,剪影走出騎在毛驢上的老人,他且行且走,演繹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老腔。
這是2008年我們拍攝的電視紀錄片《老腔》的入鏡畫面,也正是因為這一極具感染力的畫面打動了不少評委和觀眾。然而,在拍攝之前,根據導演的安排,這個畫面應該是:傍晚時分,大地洒滿金色,蔚藍的天空下,一位老人騎在驢背上邊唱邊向我們走來,構圖上要求天空佔三分之二。作為攝像,拍攝結束后,我總覺得缺點什麼,正在思索,我猛然看到太陽即將落下地平線,大地變暗,天邊泛起了質朴的紅光,感覺來了,我馬上請求導演再來一遍。這次,我把機位降低,盡量凸顯大地的弧線豐腴,在構圖比例上,讓大地佔去了三分之二的黃金面積,而拍攝主體(老人)卻在上三分之一黃金分割線上游走。拍攝完成后,我非常振奮。后來在編輯時經過仔細分析,大家一致認為,第二次拍攝的畫面更能體現片子“獨特的黃土高原孕育了獨特的藝術形式”這一內涵。作為電視創優節目的攝像,在這次拍攝過程中,我積極主動地發揮了我的創作意識,也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通過幾年的創優實踐,我認為,電視節目創優過程中,電視攝像要有一定的創作意識。
電視節目是由一組一組的鏡頭通過一定的技巧和章法組接在一起的。因此,電視節目創作的前期工作就是電視攝像。電視攝像人員的技術技巧和創作意識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圖像質量的水平。電視節目創優不但要求攝像人員要遵循基本的工作原理和技術要求,進行中規中矩的電視畫面拍攝﹔還要有一定的創作概念,要去體察觀眾的心理,故事發展的情況,調動一切元素,採用獨特的視覺,創作出令人心動的電視畫面。
二、電視節目創優中獨特的構圖創作意識
電視畫面是由連續的序列圖組合在一起的,所以電視畫面的構圖說簡單了也就是一幅圖片的構圖原理。隻不過,電視畫面是動態的,有一定運動軌跡的。隻要在畫面運動中把握構圖的原則,二者又是統一的,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一)電視節目創優中獨特的構圖創作意識首先要處理好主體、陪體和背景三者之間的關系
主體是電視畫面中所要表現的主要對象,是攝像師用於表現主題思想、構成電視畫面的主要部分[1]。陪體是和主題密切相關並構成一定情節對象的畫面構成部分[1]。而背景是畫面中距離攝像機最遠的景物,是環境的主要部分[1]。合理的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在構圖上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我們在拍攝系列文藝專題《千年窯火》時,其中一個場景是這樣的:主人公周鐵懷坐在窯洞門口光線充足的地方,大廣角下,變形放大的周鐵懷面帶燦爛的笑容,熟練地操作者轉盤上泛著金光的泥胚﹔窯洞較深處,他的老婆歪著殘疾的脖子,佝僂著單薄的身子若隱若現地發著牢騷。在這裡,主體是周鐵懷,陪體是他老婆,而背景則是幽黑的窯洞。主體光線明亮而富有活力,對生活充滿著希望﹔陪體光線暗淡,若隱若現,暗合著對生活現狀無限的不滿意﹔背景是深邃的窯洞,似乎隱藏著一切未知的答案,是光明,還是迷茫?它的獨到之處是通過對主體、陪體和背景的合理處理,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兩個人對生活的不同態度。在《千年窯火》反映周鐵懷的老婆雖然無奈但又不得不融入到這種生活當中時,作為攝像的我又適時調整了三者的關系。採取逆光拍攝,把機位移到窯洞裡邊,鎖定光圈。畫面裡,周鐵懷的老婆一絲不苟地在干透的泥胚上刻著花鳥魚虫,她的旁邊是一大堆摞起來已經刻畫好的陶罐泥胚。遠處的周鐵懷則香甜而貪婪地吃著她的妻子送來的飯食,他夸張的動作使得光線明暗變化。背景由於大曝光而有些虛幻,顯得空洞而無思緒。在這個場景中,正是因為合理處理了主題、陪體和背景三者的關系,才使得整個構圖和諧統一,富於美感,深含寓意。
在電視節目創優中如何處理好主體、陪體和背景三者的關系,其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做到多樣統一。根據電視畫面的運動特性,把他們有秩序地安排到攝像機的有效畫面裡。有主次之分,有先后之分,有明暗之分,有虛實之分,形成一個有效整體。從而達到獨特構圖在電視畫面裡的美感效果,更好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電視節目創優中獨特的構圖創作意識要處理好拍攝角度和運動技巧
作為電視創優節目的創作者,用什麼樣的創作技巧,從什麼角度去創作和反映生活是相當重要的。有的電視節目往往看不出在畫面造型的表現形式中的創想新意和創作思想的流動,缺乏表現技巧上的總體設計,表達的方式隻停留在一般性的記錄上,攝像技巧也降低到隻運用簡單的推拉搖移上,這樣就使得電視畫面的表現能力更加蒼白,也就無藝術感染力而言了。也就是說編導的立意再好,卻因為攝像在拍攝過程中缺乏創作意識,而使得創優作品黯然失色,甚至連一般的電視節目都夠不上。
在紀錄片《耄耋之年》的拍攝過程中,一開始是對老人的簡單介紹,作為攝像,我沒有按常規的拍攝辦法給老人標准的景別畫面,而是在老人必經的鄉間小道上,將攝像機平放在路面上,將廣角拉到最大。當老人經過時,鏡頭裡到處是帶著露珠的野草花,遠處是簡單線條的村庄,老人一雙穿著布鞋的大腳從畫面穿過。緊接著,一個大背景角度,隨著老人的慢慢變小,周圍的一切都清晰了,溝?河畔,一片繁華盛開的杏林(老人的最愛)。下面的鏡頭則直接對准了在杏林勞作的老人。一個大特寫,是幾朵盛開的杏花,隨著焦距的變化,杏花變虛成為前景,顯露的是老人喜形於色的臉部特寫。三個鏡頭,三種角度,把老人的一切都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簡潔明快,清新自然。
除了拍攝角度以外,攝像在拍攝過程中如果合理地運用基本的拍攝運動技巧,也能取得預想不到藝術效果。推、拉、搖、移是最基本和沒有創意的運動技巧,但我在拍攝《千年窯火》時卻大量地運用了它們。因為《千年窯火》,是凝落在過去的輝煌,我們是帶著一種探尋的心理去創作的。作為攝像,我深知觀眾和我們一樣,存在著好奇的心理,急於窺視。所以在拍攝時,從天地間的空曠,到沉寂的窯火遺址,再到冒著濃煙的一囪窯火,到主人公周鐵懷拉胚,我連續用了一組“推”的鏡頭,這樣漸進式的拍攝方式,使人有了越來越清晰的感覺,迎合了觀眾的獵奇心理,達到了理想的效果。當說到窯頭窯當年的繁華時,我用了一組“拉”的鏡頭,逐漸展示窯的多,洗泥池的廣和道路的四通八達,這一切又從圓點放大,無聲地訴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通過這些鏡頭,你似乎又看到了當年上萬人在這上千孔窯洞進進出出,裝卸陶器﹔洗泥池邊無數人在踩泥洗泥,陽光在他們布滿汗水的肩頭泛著金光﹔繁華的黑陶交易市場,人聲鼎沸,摩肩接踵,滿載陶器的牛車蔓延在遠近的官道上,偶爾發出陶瓷摩擦的銳利聲。
(三)電視節目創優中獨特的構圖創作意識要巧妙處理鏡頭裡的幾何圖形
在電視拍攝的環境裡,實際上就是一個幾何圖形的世界。在電視創優節目的拍攝過程中,如何規避這些幾何圖形的弊端,並巧妙的加以利用呢?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幾何圖形都是由直線和曲線組合而成,所以說:線條——對萬事萬物的抽象[2]。有的電視攝像人員由於沒有注意線條對電視畫面的影響,所以在他拍攝的畫面裡經常遇到一些特別不舒服的東西。當你仔細看起來,就會發現是線條惹的禍。比如,採訪一位教師,你讓老師坐在講台上接受採訪,按人坐在椅子上的高度,黑板的下沿剛好從採訪主體的脖子上橫穿過去,這樣觀眾看起來就非常不舒服。如果讓老師站在黑板前接受採訪,不但能有效避開這個問題,而且黑板的上下沿線條會因為攝像機鏡頭的變形效果,顯得非常夸張而富有美感。這只是一個橫向線條對電視畫面的破壞,實際上電視拍攝中,有許多種線條會對電視畫面產生有意無意的破壞,隻要電視攝像人員仔細分析,就能避免。
三、電視節目創優中獨特的色彩創作意識
在藝術范疇,色彩是具有生命力和個性的。色彩不僅能反映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也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與情緒,色彩富有寓意,並能產生聯想……,因此,色彩在拍攝者的眼中應該是富有生命力和鮮明個性的構圖元素[3]。在現代電影美學理論中曾出現了“色彩蒙太奇”創作理念,並在實際拍攝中以“色彩基調”進行設計,進行拍攝。電視發展的歷史,是伴隨著電影的創新發展而來的。所以在許多電視創作過程中都借鑒了電影的創作方法。今天,電視創作萌發生機時,電影創作又給我們帶來了可以借鑒的東西—色彩創作意識。
在生活中,不同的民族對色彩有著不同的解釋,但所有的人對色彩的視覺感受隻有冷暖兩色。因此,在電視節目創優工作中,攝像師除了使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的色彩得以准確還原外,還應該注意到色彩在傳達思想感情、渲染情緒氣氛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表現潛力,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表現手段。這一點上,我在電視節目創優中略有嘗試。
在電視系列片《千年窯火》中,我們採用了黃、紅、黑三種基本色調,採用黃土地的基調,凸現了深沉、凝重﹔採用火焰的紅,又表現了歷史凝練的過程﹔而陶罐的黑色,則是歷史的厚重,深邃而不可探及。通過這次色彩創作的嘗試,我們發現效果似乎更加出眾。
總之,電視節目創優是一個復雜而有意思的過程,電視攝像人員隻要在把握基本的創作原理的同時,有意識地配合導演進行創作,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渭南電視台)
參考文獻:
[1] 劉荃.電視攝像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 黃匡宇,江強,施建.電視畫面創作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 劉文開,董印海.電視攝像中色彩的合理運用[J].照相機,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