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打擊“假記者”:嚴懲之外更需堵漏

2013年12月11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打擊“假記者”:嚴懲之外更需堵漏

  陝西省渭南市站前派出所查獲的“8·15”網絡新聞敲詐勒索案犯罪嫌疑人使用的假証件等作案工具。 本報記者 劉彬攝

  日前,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發出通知,對湖南岳陽“5·02”假記者詐騙案、江蘇徐州“8·19”系列假記者敲詐勒索案等7起重點案件挂牌督辦,嚴厲打擊假冒記者身份詐騙、敲詐勒索等行為,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近幾年來,假記者敲詐勒索案在全國各地頻發。他們冒用記者身份,大多以新聞採訪報道為名相要挾,或以幫人轉戶口、找工作為由,目的指向斂財,給被害人造成巨大損失,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日前,陝西省查獲的15起涉嫌假記者詐騙案,有力打擊了這種囂張氣焰。

  “怕被曝光”滋生假記者

  今年3月,“華夏新聞網記者”曹某某無意中聽說陝西蒲城某鎮政府補助貧困戶的扶貧面粉未按時按規定向群眾發放,並因存儲不當導致部分糧食被老鼠損毀。聞聽此言,曹某某指使大荔縣農民王某前往該鎮政府做“新聞調查”,並以曝光相威脅,最終以獲取1000元“曝光費”收場。

  4月,“華夏民生網總裁”張某某得到一個線索:陝西某鎮政府給70歲以上老人辦理老年証時每人多收取5元照相費。張隨即帶領曹某某一行前往該鎮政府“調查”。看到手持攝像機和“新聞採訪証”的張一行,為了息事寧人,鎮老齡委給了張、曹2000元了事。

  8月31日,臨渭區“掃黃打非”辦公室協調區公安分局、區文化局等部門,搗毀了“華夏民生網”窩點。通過審訊得知,“華夏民生網”成立一年間招募所謂“記者”78名,並為其發放偽造的“新聞採訪証”“新聞調查証”。據了解,這些假記者多是陝西當地的農民,他們辦証的目的隻為敲詐些“小錢”。

  一名曾當過假記者的人坦言:假記者滋生的土壤主要是地方上一些基層單位或企業存在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問題。當問題被發現時,這些單位第一時間不是想著解決問題、採取補救措施,而是唯恐被曝光后影響聲譽,丟了面子,更怕給領導添麻煩影響升遷。於是,“花錢消災”的心理使得假記者的敲詐勒索屢試不爽。

  “地方上各級單位尤其是基層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出現問題時,基層官員或者個體經營戶不是怕假記者,而是怕被曝光。”有著多年“掃黃打非”工作經驗的渭南市臨渭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武偉介紹說,近年來頻發的以企事業單位、基層政府和學校等為對象的新聞敲詐案件,在查証中多數受害單位考慮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負面影響,往往不願意配合,給取証工作帶來較大困難。他認為,要徹底鏟除假記者,一方面要對其嚴打,另一方面,存在問題的單位和經營者更要在生產經營和日常工作中自律。

  嚴打新聞違法活動

  經過陝西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掃黃打非”辦公室深入細致的調查及多方走訪群眾,發現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屢現假記者招搖撞騙、敲詐勒索﹔真假記者相互勾結,以輿論監督之名要挾採訪對象騙斂錢財﹔有些新聞單位搞有償新聞、有償不聞,違法收取廣告費和版面費,擅自派駐記者站、工作站從事新聞採訪活動﹔還有的經營者以固定形式印刷品廣告從事非法出版活動。

  鑒於此,陝西省委宣傳部聯合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掃黃打非”辦公室、公安局、工商局開展了打擊假記者、整治新聞違法活動的“百日專項行動”。陝西省各級黨委宣傳部組織轄區內新聞媒體宣傳引導,動員社會各界舉報投訴,提供案件線索,曝光典型案件和違法新聞活動。同時,各級新聞出版和文化執法部門組織主管、主辦單位對所屬新聞單位、記者站、記者進行全面自查。

  與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清源”“秋風”行動相結合,“百日專項行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多起涉嫌刑事案件成功告破。其中渭南“8·15”網絡新聞敲詐勒索案和咸陽“8·15”新聞敲詐勒索案已被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列為全國挂牌督辦案件。

  填補管理空白是關鍵

  “社會上假記者出現且日益猖獗,其根本原因是治理體系還不夠完善。”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魏玉山解釋說,這其中包括兩方面意思:一方面,企業、個人在生產經營、社會生活等方面遇到某些困難和問題無法解決時,不是通過司法渠道,而是寄希望於記者的干預以加快問題的解決,這就為假記者的出現與生存提供了市場條件﹔另一方面,我們現有的管理力量分布不合理,給假記者的存在提供了空間。假記者主要出現在廣大的鄉鎮、農村等基層地區,而目前我國新聞出版行政管理在縣及縣以下或沒有機構或人員極少,管理存在空白點。

  魏玉山認為,隻有構建完備的基層新聞出版及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充實基層管理隊伍,才能堵住假記者在基層招搖撞騙的漏洞。“假記者也不是寫在臉上的,對許多人來講,特別是基層群眾,識別真假記者並非易事。”魏玉山建議說,中醫用望聞問切看一個人是否有病,判斷記者是真是假,也可借鑒此方法:望,就是看他是否持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新聞記者証”。聞,就是聽他說什麼,假記者一般為財而來,張口閉口要錢。問,就是問其採訪的目的,問其所在媒體的情況。(本報記者 劉 彬)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