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2期

英語本族語讀者眼中的中國網絡英語新聞

何其亮

2013年12月12日13:2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網絡英語新聞在中國對外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相關的調查發現,英語本族語讀者認為中國的英語新聞在對外傳播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基於澳大利亞讀者對我國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日報》英語新聞的閱讀調查與分析,結合實例提出了英語本族語讀者視域下我國網絡英語新聞在新聞標題、新聞導語和新聞內容編譯與寫作上需要重視和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網絡英語新聞﹔英語本族語讀者﹔標題﹔導語

一、引 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英語新聞對傳播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中央級的英語網站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日報網等。中國英語新聞的傳播效果引起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他們認為我國的英語新聞主要表現為宣傳味過重,像在傳遞政府的聲音,不夠貼切近英語民族的思維習慣等等。同時他們(郭可2008﹔曾苑2011)還強調,新聞的對外傳播應重點加強對受眾的研究,解決好媒體新聞產品與外國受眾消費之間的文化差異和期望值差異,重視新聞報道中的語言、文化問題[1,2]。那麼,我國的英語新聞究竟帶怎樣的宣傳味,怎樣在傳遞政府的聲音,我們在這方面的調查研究較少。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專門以“提升中國網絡英語新聞的對外傳播效果”為題,在澳大利亞訪學期間開展了調查研究。研究內容涉及新華網、人民網和中國日報網的英語新聞。澳大利亞專家、學者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進行了認真的研讀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改進建議。

二、研究內容及方法

隨意抽取了新華網、人民網的英語新聞4篇,《中國日報》2012年7月16日的頭版網絡新聞(“中國神州九號飛船發射”)以及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關於中國飛船發射的新聞報道(如表1所示)。選擇英語國家同類話題的新聞旨在與我國的新聞進行比較分析。

筆者用郵件方式將以上新聞內容全文發至相關教授的郵箱,請他們閱讀后提出看法和建議。隨后在學院的幫助下,組織相關的專家、教師和學生召開座談會,請他們談談對閱讀中國網絡英語新聞后的感受,並提出看法和改進建議﹔另外,還專門邀請若干名學生針對《中國日報》、《紐約時報》和《衛報》開展實証研究。研究以英、美新聞為參照,重點關注他們對《中國日報》新聞的解讀。實驗採用“有聲思維法(think-aloud protocols,TAPS)”獲取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了解他們在閱讀時的思維和解讀過程。

表1

三、研究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我國網絡英語新聞還有不少值得改進的方面,澳大利亞專家也提出了針對性的修改意見,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為網站建設問題,包括針對網絡傳播的總體設計、色彩的運用等﹔二是新聞的內容,這主要涉及到語言的表達及英語新聞寫作的規范性。針對網站,他們認為總體設計(layout)比較平淡,缺少圖片、視頻,缺少對相關新聞的鏈接(Related Reading),也沒有設置“讀者反饋(Comment)”的窗口,而這些功能的設置是網絡新聞傳播區別於其它媒介傳播的重要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聞內容而言,他們認為,這些新聞總體上代表政府的立場,宣傳味明顯,缺乏新聞敘事的故事性特征,因此一般很難引起英語讀者的關注和閱讀興趣。宣傳味首先體現在選材上,正面的內容過多,在敘事上不注意事件報道中觀點的全面性、平衡性﹔其次是在新聞的敘述上,“在我閱讀的幾篇(中國)新聞中,在敘述上是以‘程序性’(procedural)方式,即以事件發生先后順序進行敘述,告訴讀者先發生了什麼,后發生了什麼,缺乏對整條新聞的濃縮和提煉,因而不具故事性,而缺乏故事性的新聞一般很難引起英語本族語讀者的閱讀興趣”[3]。談到新聞的語言表達,他們認為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不注意新聞語言的表達規范,其次是表達上不符合地道的英語表達習慣,需要設法改進。“英語本族語讀者很喜歡閱讀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新聞,但有些新聞在語言表達上阻礙了他們對內容的理解,有些地方需要猜測,甚至還不能理解,這樣就降低了讀者的閱讀興趣。[4]”由此可見,語言表達在對外傳播的效果上起著直接的影響。以下重點報告他們針對我國網絡英語新聞就新聞語言規范和語言表達方面提出的相關建議。

1.標題。新聞標題用以揭示新聞故事的梗概或要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標題就是新聞的廣告,旨在吸引讀者,招徠受眾,網絡新聞的標題更是如此。信息時代的信息無限,而人們的注意卻非常有限﹔因此,針對信息時代的文本,相關學者提出了“注意經濟”(attention economy)的概念。即人們無限的激情和無窮的創造力使文本的展現千姿百態,但為了吸引人們注意而採取了各種手段,如使用怪異的新聞標題(fear headlines)頃刻使人關注新聞的內容。“注意經濟”的核心是經濟原則,即在海量的信息競爭中最先惹人注意,獲得利益。反觀我國的網絡英語新聞標題,表現為冗長、空泛、缺少核心詞,不能引人關注。以新華網的一條新聞“中國雜技團訪緬首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為例,編譯后的英語標題是“Chinese national acrobatic team premieres in Myanmar's Yangon”,澳大利亞讀者認為這樣的標題不會吸引讀者的注意,但閱讀完整篇新聞后卻發現它還是有價值的新聞。但標題本身沒有反映出新聞的價值和核心,即“中國國家雜技團高超的技藝、精彩的表演使緬甸仰光的觀眾著迷,為之傾倒”。若綜合新聞內容,將標題概述、改寫為“Yangon’s Audience Captured”,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受標題的驅使,讀者可能會出於好奇而閱讀新聞全文。人民網有一條新聞,查閱后發現中文的原標題是“北京:政府補貼鼓勵大中型著名劇院多推出低價票”,標題編譯為“Beijing theaters get subsidy to attract audience”,澳大利亞讀者認為這樣的標題同樣不會吸引讀者,因為它沒有反映出新聞的核心價值。但閱讀完整條新聞后他們發現此條新聞的價值在於“北京市政府辦了件好事,政府補貼了相關劇院,以后觀眾少花錢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 澳大利亞讀者認為這條新聞凸顯的價值是“(由於政府辦的好事)以后觀眾少花錢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這樣,標題若編譯為“Lower-priced Tickets for Beijing Audience”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卻大大增強了,因為它強調的是民眾直接受益,這也是英語讀者所關注的。

在實驗研究中,針對三篇新聞的標題“China sends first female astronaut into space (China Daily)”、“First Female Astronaut From China Blasts Into Space (New York Times)”、“China’s first female astronaut enters space (The Guardian)”,澳大利亞學生認為第一篇新聞的標題(實驗中他們沒有被告知新聞的出處)僅局限於事實,顯得比較平淡,因而不容易吸引讀者﹔而第二篇的新聞標題(指《紐約時報》)顯得生動,更容易吸引讀者,但覺得“blast”這個詞具有隱含意義。他們還談到,一般讀者閱讀新聞時首先關注的是新聞標題,因此標題要能吸引人,而且讀后要給人留下印象。鑒於此,他們認為西方新聞很注意標題的寫作,喜歡在標題上“玩字眼”(play with words),不拘泥於事實(runny),這樣達到既吸引讀者注意,又讓讀者讀后記憶猶新,回味無窮(catchy)的目的。澳大利亞學者同時還指出,中國英語新聞的標題可能主要還是參照原文直譯的原因,而沒有考慮根據新聞的內容,結合新聞的寫作特點和英語受眾的閱讀思維習慣,提煉出新聞標題,以反映新聞的核心價值。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