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價值規范基礎上的平等對話
對話是人們達成共識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哈貝馬斯看來,自由平等的對話是達成理性共識的基礎。較之於大眾傳媒而言,微博中民眾可以自由參與,時時互動,大眾言說空間空前突破,個體的利益有效言說與觀點得以個性呈現。
平等是對話的首要原則。《中國青年報》刊文德國人雷克對中國人微博情緒化表達的問題的研究,“(微博中的情緒化表達)是民眾個體間缺乏平等對話意識的鏡像,缺乏平等對話,就會時時露出恨不得將對方打倒使其萬劫不復的威權心理……”這樣的非理性的情緒化表達借助一個接一個的新聞與社會事件不斷上演。馬克思說過,手段不合法其目的也不正當。依靠情緒的宣泄和街頭式吶喊來匯聚起人氣與支持,這樣的“領袖”身份也是不合法的。沒有對話與交談就不能產生真正的輿論。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指出,輿論是交談出來的,不是吶喊出來的。宣泄依仗的是不容說理的絕對權力,交談限制了絕對的權力。交談才能產生真正的輿論[8]。
平等對話的實現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媒體人的公共角色意識。眾所周知,媒體人是微博傳播中的重要的輿論領袖,但媒體人時刻面臨著個人發聲和公共責任擔當的角色沖突。學者張志安針對微博中媒體人信息傳播的混亂,提出厘清微博記者們的個人與公共角色范疇與區分,尤其是在公共角色范疇中應該秉承現實的媒體職業操守與職業理念。因此,公共角色形象的建構是微博意見領袖信息傳播的共同價值規范之一。其實質是在保証和實現微博共同和對話的有效性——真實、真誠和正確三個方面。這也是我們微博等自媒體確立共同價值規范的有效途徑。
五、強化微博的社區屬性
按照按滕尼斯的觀點:“所有親密的、私人的和排他性的生活,就像我們揭示的那樣,可以被理解成社區中的生活。” 具體說來,社區是在情感、依戀、內心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礎上形成的、聯系密切的有機群體,包括“親屬關系、鄰裡、友誼關系”等。由此,可以概括出社區的基本特征:穩定的群體結構,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成員間的頻繁互動和相互依賴,並產生群體認同感[9]。
穩定的群體結構和一定的行為規范是一個群體具備社區特質的首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相關調查分析顯示,目前微博用戶可以分成兩大類:個人用戶和機構及組織。其中,個人用戶又可以分成普通用戶和名人,包括娛樂、體育等明星,企業領導人,媒體人、學者和其他業內知名人士。《21世紀經濟報道》認為微博、微信的流行使得知識精英影響力得到更大的釋放。研究中發現,決策過程中社會精英等輿論領袖的角色扮演和人際影響比大眾媒介更為普遍和有效,能夠保持基本群體中的內部意見和行動一致[10]。
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媒體等機構組織開通微博、微信,以及負責任的公眾人物和社會精英越來越多,微博的自淨能力也正在發生改變,而它進一步的改變,微博社群結構與行為規范的構建也越來越依賴這些權威的聲音。
(作者系: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 傳媒系,淮陰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美)戴維·斯沃茨著.陶東風譯.文化與權力 布爾迪厄的社會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3] 微博時代的信息與權力[EB/OL].http://wenku.baidu.com/course/study/61356c175f0e7cd184253621.
[4] (法)古斯塔夫·勒龐著.戴光年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5] (法)布爾迪爾著.許鈞譯.關於電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6] (加)羅伯特·洛根著.何道寬譯.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7] 石文典.實踐社區行為特征及其研究展望[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5).
[8] 陳力丹.聚焦“釣魚島”事件的傳媒現象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94037010199uh.html.
[9] 丁冬女.報紙微博傳播策略探析[J].新聞傳播,2012(1).
[10]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8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