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4期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偽現實主義傾向【2】

孫寶國 吳瑕

2013年12月13日14:04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三、地域分布仍失衡

新世紀以來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對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其中“東北風”最為強勁和猛烈,出現了“趙本山現象”和“吉林農村題材電視劇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復興時期農村題材電視劇的創作背景過於單一,缺乏地域多樣性。

應該看到,農村題材電視劇的這種偏愛主要是看重了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明顯的地域特征。在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東北、西北、華北的民間口語、俗語和方言,那些平時看起來落后土氣的方言、俗語、俚語、歇后語反倒成了電視劇中的時髦語言。這種對地域性的過分突出,固然強化了地方特征,增加了東北、西北、華北的鄉土氣息,但也要看到它的缺陷:一是對地域性的過分突出限制了觀眾群體的廣泛性。對南方觀眾來說,由於不理解其中的方言、土語就無法完全看懂,導致了觀眾群體的地域局限,於是北方地區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隻能在北方地區熱播,而在南方地區則受到冷落。電視劇面對的是一個廣大的觀眾群體,無論從經濟效益講,還是從社會效益講,讓更多的人接受應該是首先要考慮的,尤其是在國家級電視台播放的電視劇,更要考慮觀眾群體的廣泛性,一味地強調地域性會把一部分觀眾拒之門外。一部好的電視劇不應受到地域的局限。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為例,之所以好戲連台,歷久不衰,並受到南方觀眾的喜愛,關鍵不在使用了東北的方言、土語、俗話、歇后語,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展示了東北人的性格氣質和生活樣態。因而,凸顯地域特色並沒有錯,只是不能因為簡單化和庸俗化而失去了大部分觀眾。

二是一味追求地域化特征和“土味”有可能丑化某一地域人群。劇中人物張口閉口操著濃重的地域方言、俚語和土語,似乎作品中的人物還生活在一個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封閉環境中,或者是即使過上了現代生活也還沒有擺脫身上的土氣、俗氣,與現代生活存在巨大落差。在這些作品中,基本看不到當代中國農村發展變化的軌跡,看不到時代氣息。這說明,當前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中還存在著一種錯誤觀念,即認為描寫農村生活就要表現農民愚昧落后和與現代生活的格格不入。

四、審美內涵仍不足

伴隨著市場化和娛樂化的浪潮,農村題材電視劇所承載的道德責任日益淡化,沉重的主題漸行漸遠,“顯露出難以和其他題材電視劇豐富的美學形態相協調的不足”,對於當今如此豐富復雜的農村現實生活來說,農村題材電視劇“還沒有深度的表現和揭示”,“對於當代農民心靈史的揭示”更是創作中最為薄弱的環節。[2]

農村題材電視劇主要表現農民的生活,它所面對的觀眾群體也主要是遍布全國城鄉的廣大農民。題材內容和收視對象決定了農村題材電視劇要運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一些農村題材電視劇通俗化有余而審美內涵不足。很多作品一味地追求“淺”(淺顯)、“俗”(通俗)、“白”(直白),人物形象平面化、概念化,這是低估了農村生活的文化意蘊和農民觀眾的審美水平。一些農村題材電視劇為了追求通俗性和喜劇效果,“以笑料貫穿全劇,更像是加長版小品,主要是搞笑,農民的壓力、痛苦、追求,並沒有表現出來。因此無法從中讀懂農民,無法從中看清農村,達不到為農民寫心的程度,只是一道快餐”[3],於是,在朗朗的笑聲中,“現代化進程中的代價和壯烈被愛情糾葛所遮蔽(如《鄉村愛情》系列)﹔社會轉型期失地農民的復雜心理被簡單的樂觀所沖淡(如《馬大帥》系列)﹔農民思想領域的現代性延滯被創業致富的口號所混淆(如《劉老根》系列)……”[4],“看起來很是好玩,本質上卻是娛樂現實、規避現實,消費觀眾”[5]。為了強化喜劇效果,有些農村題材電視劇過多地加入了民間戲曲、絕活等情節元素,而這些戲曲和絕活往往與劇情沒有融合為一體,給人一種“兩張皮”之感。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