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4期

數字電視與IPTV的生存之道

朱劍飛 李杰夫

2013年12月13日14:11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近幾年,國內帶寬進入高速發展期,寬帶接入數和普及率穩步增長,在需求拉動、技術推動、運營商業務轉型等多種因素聯動下,始於2004年的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成為國家推進三網融合政策下的“香餑餑”。2012年8月中國電信進行IPTV終端招標採購后,中國聯通也加入競標陣營,兩家運營商公開的IPTV終端招標數量共計620萬台。[1]面對來勢洶洶的IPTV,中國廣電推廣的數字電視不得不產生焦慮——苦於獨霸寬帶視頻的市場將逐漸被侵佔、受眾的分流、內容提供的匱乏和渠道技術的落后。就在雙方互不相讓的局面下,還發生了出泉州、新疆、廣西等地方行業間頻繁的摩擦,更是將如何爭奪和分配這塊“市場奶酪”的問題擺在業界和學界的面前,引人深思。

一、數字電視發展與潛在威脅

回歸原始定義,數字電視將傳統電視的制作及傳播途徑從線性編輯和有線網絡轉化為數字化編輯和數字機頂盒收看,畫質、傳播速度和節目質量都有了質的飛躍。原先的有線電視網經過數字化和雙向化改造后,除了實現基本的廣電業務之外,還提供各種電信業務以及“精彩點播”、“新聞時事”、“家庭影院”等視聽盛宴。“2011 年全國電視覆蓋及收視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數字電視用戶超過1.3億,超過八成的觀眾每天接觸電視,將電視作為主要的消遣和收取信息的渠道,比利用互聯網的觀眾高出三成。遺憾的是,廣電雖然擁有各級電視台的播出資源和電視台完善節目制作的班底來為數字電視的播出內容提供穩定的節目來源,但數字電視和傳統電視分頻道、定時間的單向傳播方式並沒有明顯的改變,實時的雙向互動僅停留在點播的層次上。

作為執政黨的喉舌工具,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廣播電視的生存和發展,廣電系統所擁有的播出權、採訪權更是當下崛起的網絡媒體不敢奢望的權利,由此形成節目源乃至播控平台上的極大優勢。在傳統電視面臨數字化之際,政府將數字電視的拓展列入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和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綱要﹔廣電推行的數字電視整體轉換也得到了地方政府提供的包括直接補貼、免息貸款免稅以及提高收費在內的各種支持。[2]然而,政府的重視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內容領域,節目審查和節目制作方面隨之帶來的播控的條條框框也相應多了起來,“限娛令”、“限廣令”、“限入令”的紛紛出台,使得電視台在制作節目時多有顧忌,力倡的宣傳味濃或灌輸性強的節目也往往成為一廂情願。某種類型一如娛樂競技的節目一旦成功就會出現跟風模仿,使得節目類型單一,內容不豐富,很難長期留住審美情趣日益多元而顯得很不安分的觀眾。

基於我國國情與發達國家的不同,數字電視發展也因國內制式標准及政策出台的滯后,致使廣電系統迄今尚無完整的數字電視管理條例,各地的數字電視機頂盒市場推廣也無章可循,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以求闖出生天之路﹔而未開放的數字化平台中的版權及其節目把關審查權限等問題,尚無完善解決方案,這些都使得市場運營商基於行業風險與高企門檻而不敢輕易投資建設,影響主流電視媒介的數字化進程。在盈利模式方面,數字電視主要來源於機頂盒銷售、每月的網絡月費和收費頻道。為數字電視提供節目源的電視台或節目運營商的盈利則主要來源於貼片廣告與覆蓋效應,支出部分少不了必交的入網費。

總體而言,目前電信和廣電分開經營的壟斷局面尚未打破,更談不上大舉侵蝕對方的核心業務。值得放心的是,廣電行業單靠與電信公司在寬帶傳輸方面的合作尚不足以構成對電信運營商的致命打擊,同樣,電信行業佔據的視頻內容市場也對廣電運營商的威脅也相當有限。顯然,這種雙方分業的壁壘不可能一成不變。從中長期看,當雙方的業務和市場運營進入到相當規模水平后,難免會在不少領域互掐。屆時,廣電系統若能充分利用這幾年不對稱的扶持政策保護,解放思想,主動完成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大上快上可能被電信侵蝕或擠壓的贏利業務,就有可能走出一條正確的戰略抉擇道路,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