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余浩拉我一座叫四方山的山間農家菜館,這裡吃的菜需要自己採。幾位余浩的學生立刻包圍在余浩身邊,因為這又是上課學習的好時機。菜園周圍的溝渠有小薊,余浩說可以用來涼血止血,“《藥性賦》上說,大小薊除諸血之鮮。”旁邊田埂上有一大片馬齒莧,余浩說這草專治療各種濕熱型拉肚子,也是藥食並用之物。“《藥性賦》上說馬齒莧治熱痢。”
荊芥!我喜歡這氣息,看來我身體需要?
“《藥性賦》曰:“又況荊芥穗清頭目便血,疏風散瘡之用。”余浩說這荊芥可是一味很好的風藥。人聞了神清氣爽。《傷寒論》上張仲景教學生,治起病來有一條原則:就是各隨其所欲而治之。比如,有些病人脾胃消化不好,他就要吃點烤面包,吃了胃就舒服。我們知道這烤面包能夠健脾燥濕,所以在開方藥時,就可以開一些炒白術、蒼術、陳皮,這些健脾燥濕之藥,他吃過后,胃病就好了。又比如,有些病人,舌頭少苔,舌根有裂紋,平時很喜歡喝水,喝很多都不解渴。這明顯是肺胃陰傷,所以我們順其性,給他開一些沙參、麥冬、玉竹、石斛、天花粉,這些滋陰潤燥之藥。這樣他口就不干渴,胃也舒服了。”
“還有人就喜歡聞一些芳香的中藥,為什麼,因為芳香能醒脾,能夠疏肝解郁。這樣的人長期身心投入工作中,貢獻太過,肝脾氣機郁滯,身體累了,他就喜歡一些芳香醒脾,愉悅氣機的藥,如玫瑰花、薄荷、荊芥,這些藥物就帶有游走流動的特點,能夠讓郁滯的氣機轉個圈子,循環起來。”
所以余浩說我就喜歡荊芥的味道,是因為這芳香就能幫人提神醒腦,清利頭目,能夠芳香化濕,辟惡濁氣,就像給勞倦的身體,舒緩放鬆放鬆。
“這樣油麻菜兄採訪紀錄中醫,就更能夠聚精會神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