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6月13日,中國電影家協會兒童工作委員會在京成立,這對很多電影藝術家來說,是件喜事,不過,兒童電影的現狀實際並不景氣。盡管以《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熊出沒》系列為代表的兒童動畫電影已呈現出旺盛的發展趨勢,可惜,傳統兒童電影的主體——兒童故事片卻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歷史挺光榮現狀多遺憾 兒童電影,為何無緣小觀眾

鄭海鷗

2014年06月19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歷史挺光榮,現狀多遺憾,觀眾在期待

  提到《雞毛信》《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少年英雄王二小》,海娃、潘冬子、嘎子、王二小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是否會立馬躍入你的腦海?他們手中的雞毛信、一顆紅星、一把手槍,是否曾在你的心中種下小英雄的夢想?他們堅強、勇敢、機智卻又不失童真和頑皮的性格、品質,是否引導過你的成長方向?

  “當時我們都是‘潘冬子’‘嘎子’這些小英雄的‘粉絲’,后來我們的孩子也愛看,小英雄個個都那麼勇敢、機靈。”湖北恩施一名小學退休教師向仕平回憶說。

  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是我國第一家專門生產兒童電影故事片的電影廠,老廠長於藍在回憶兒影廠成立15周年時深情地說,當時兒影廠已經拍攝了65部兒童片和21部電視劇,其中37部作品獲得金雞獎、童牛獎、國際電影節獎等120多個獎項。兒童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這些眾所周知的兒童電影雖說曾是幾代人重要的集體記憶,然而,隨著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兒童電影卻日漸衰落,除了2009年投資300多萬的《尋找成龍》曾收獲票房及相關收入近2000萬外,我們已經很少能數得出現在還有幾部優秀國產兒童電影了。

  優秀的兒童電影以滿足孩子的童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童年心靈駐守的港灣。孩子可以在電影裡找到“小伙伴”、打開快樂的“八音盒”、進入多彩的“萬花筒”並培養豐富的想象力。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群這樣認為。同時,作為重要的精神載體,優秀的兒童電影還能夠長時間地留住個體的童年記憶,更可以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是名副其實的“童年定位系統”。

  可惜,現在要找一部能夠給孩子看、孩子喜歡看、孩子看了有收獲的兒童電影故事片,卻成了許多家長的難題。兒童電影故事片的斷檔,這麼多年來已經給電影事業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缺憾。

  如今,兒童電影正面臨著怎樣的困境,發展的希望在哪裡,需要怎樣的努力才能推動兒童電影的發展,正成為社會日益關心的大問題。

  創作“劇本少”,導演“沒拍好”,市場“看不到”

  “我們當年專注於一部兒童電影劇本而常年蹲守學校、七下江南、四年打磨,心無旁騖。”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原常務副會長林阿綿指出,兒童電影生產由“計劃”轉“市場”之后,對人才和資金等資源的整合能力反倒下降了——現在很少人或公司願意創作兒童電影劇本,就算有意願,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有限,缺乏對當前孩子生活的深入了解和藝術把握,以成人心態揣度兒童心理,直接導致劇本的創作水平持續走低。另外,他指出當前的劇本內容同質、題材單一、空間狹窄,“不是富家孩子的奢侈生活,就是‘混蛋’孩子的糟糕生活,缺乏關注廣大中間層次孩子的生活和心靈,不接地氣﹔而且孩子也有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幾個時期,年齡不一樣,需求也有差異,需要我們做好劇本定位。”中影動畫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軍表示,兒童成長階段需要通過感受藝術的魅力來感受歡樂,並獲得美育教育和心智培養,而現在的劇本普遍缺乏童心、缺乏想象、缺乏智慧,有的甚至庸俗、低俗、弱智,不利於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許多專家一致表示,創作“劇本少”是兒童電影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

  目前,兒童電影的拍攝情況也存在諸多問題,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楊愛君直言不諱地說,重視感官刺激,卻缺乏內容上的深入。導致的尷尬現實是,感官震撼強烈的電影票房好,重在內涵的作品卻難“叫座”,於是形成了偏重視覺刺激的畸形導向﹔同時,浮在表層的、盲目的說教也是錯誤的導向。

  中華愛子影視教育促進會原會長朱小鷗說:“小時候,有一次我看電視,看到這樣一幕:一個人吃飯吃得特別香,站在飯桌旁邊的小孩子一個勁兒地吞口水,眼神透露出無比的渴望和痛苦,給我留下了感同身受的深刻傷痛。此后,我會盡力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孩子。”她強調,要拍出好的電影,就要多關注童心、愛心,讓觀影者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激發共鳴,並以高科技的視聽技術呈現,達到“形神”統一。可見,導演“沒拍好”成了兒童電影發展面臨的另一梗阻。

  我國每年大概拍攝40至50部兒童電影,其中1/10質量比較好,但缺少專門的人員或機構進行市場宣傳和推廣,就談不上院線支持,更談不上讓中小學生知曉,所以能夠上映的兒童電影少之又少,即使上映也難逃“影院一日游”。這也是兒童電影還不適應市場化的表現。中國電影家協會兒童工作委員會會長張之路說。

  上海聯和院線方玉強介紹,由於兒童電影票價較低,兒童觀影時間又集中在周末及節假日,因此即便走進了市場,放映公司還是不願放、也放不起兒童電影。總之,在出品人缺乏宣傳推廣、放映人又顧慮利潤的狀況下,兒童電影很難“到達”市場、“到達”觀眾,這就是阻礙兒童電影健康發展的又一重要問題——市場“看不到”。

  “兒童電影導演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兒童電影也似乎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王群說。

  潛力待挖掘,資源應整合,手腳要放開

  兒童電影發展的現實境況的確不容樂觀,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兒童電影在中國已經窮途末路了?應該說,中國兒童電影還是前景看好、大有可為的。

  10年8部的《哈利·波特》,人物豐滿、故事跌宕、充滿幻想、滿足好奇,全球累積票房逾75億美元,堪稱世界兒童電影的翹楚﹔而5天拍攝《爸爸去哪兒》親子真人秀電影,以其精准的影片定位和專業的宣傳,也取得了7億票房的驕人成績。可見,兒童電影的國際和國內市場都相當廣闊。“家長一直在尋找能給孩子看、孩子喜歡看的電影,這是一個潛在需求。兒童電影隻要拍進人的心靈、拍出真實的生活,一家至少要買兩張票去觀影,市場潛力很大。”王群說。數據表明,我國未成年人人數已達3.67億,這是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體。目前的家長多是70后、80后,他們很多人有觀影習慣和電影情節,並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看電影越來越成為精神消費的重要需求,因此,帶著孩子去看電影也是流行趨勢。應該說,陪著孩子看電影、帶著孩子看電影、和孩子一起看電影,構建起了兒童電影龐大的消費主體。

  “以后發展兒童電影的基本原則是,走入死胡同的路就不再去走,”黃軍表示,“兒童動畫從精良制作到線上線下營銷的模式為兒童故事片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制片人曾欽龍指出,通過放開手腳、積極創新的市場化改革,一些舊機制、舊思維在倒逼中推陳出新,一些老問題的解決也有了新辦法,並涌現了一些好思路。一是通過在全國多個省市的調研,發掘出了兒童電影發展的一些經驗模式﹔二是新媒體等傳播媒介也是兒童電影發展的突圍方向。另外,朱小鷗指出,還可以借助大數據概念下的統計和研究,對兒童電影的拍攝量、增長率、放映量、票房、風格樣式變遷、內容調整等做具體直觀的分析,更好地指導兒童電影的發展。同時,中國電影家協會籌劃的“兒童電影放映聯盟”已在積極准備之中,“設想是整合一批放映公司資源,推出獨具特色的‘教育院線’,主推兒童電影的放映。”張之路介紹。

  兒童電影還可以在其它一些方面尋求突破。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鄭歡歡提出,可以尋求中國作家協會兒童工作委員會和中國電影家協會兒童工作委員會的“聯姻”,從文學創作到作品拍攝形成“一條龍”的高質量制作體系。另外,還可以積極開展國際版權貿易和聯合境外合拍,借鑒世界范圍內、市場化大潮下兒童電影發展的有益經驗,比如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簡單的歡樂,多一些童真好奇、天真和幻想,打造富有童心和內涵的視聽盛宴,既要“引進來”,更要“引進去”。

  張之路介紹,通過搭建合作平台、強力整合資源,中國電影家協會兒童工作委員會將在劇本創作、技術制作、學術研究、市場推廣等方面,開辟出一條既滿足童心、又抓住市場的“叫好”又“叫座”的道路,促進兒童電影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9日 19 版)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