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1期

融媒時代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

李  琴

2014年11月24日13:5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要】:融合時代不僅對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挑戰,也徹底改變了我國媒體生態環境,這直接引發整個傳媒行業的巨變。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應該反饋這些轉變,思考應對之策。本文以數字化轉型為背景,為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教育﹔沖擊與轉型

融合媒體的平台由報刊、雜志、電視、移動終端組成。融合媒體環境下,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面對變化的環境和受眾,我國高校新聞教育不能熟視無睹,所有的新聞教育都需要站在屬於未來的新聞教育角度,對自身重新進行定位。

一、融合媒體對傳統新聞教育的沖擊

根據調查機構Berg Insight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移動營銷和廣告市場市值將從2012年的94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381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6%。傳媒行業的生態環境迫使整個教育界、學術界尋求應對之策,以滿足融媒時代對新聞人才的需求[1]。

(一)數字化技能的專業需求

融合媒體背景下的新聞人首先必須是跨界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快速應對媒體新變化,擁有創新能力。所以,新聞專業裡面開設技術性課程、新媒體技術的課程是必須的。《紐約時報》2014年的“創新報告”中,明確說明,報紙會優先聘用數字人才,實施“數字優先”戰略,要求報紙必須在招募、培訓和激勵數字人力資源方面做得更好,將生產優質數字報道的報紙轉型為一家生產優質報紙的數字媒體。此外,內部還開設了圖表部門及互動新聞和數字設計部門,推動文章推廣、搜索優化、工具和模版以及內容管理系統領域[2]。

(二)計算機編寫新聞報道的出現

隨著新聞產業規模的擴大,計算機運用相關數據而撰寫出成本低廉的新聞稿,也將涵蓋大量新聞活動、產業趨勢和產品開發。Narrative Science是一家專門運用計算機編寫新聞報道的公司[3]。Narrative Science員工量為30名左右。Niche新聞服務已聘請Narrative為注冊用戶撰寫后續報道。高校新聞教育課程的技術化轉型勢在必行。

(三)傳媒產業結構的調整

產業規模的增長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傳統媒體呈現兩極分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電視媒體保持優勢地位,電視廣告市場基本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受到新媒體的沖擊較小﹔另一方面,廣播和期刊成為2013年最大輸家,增長率均有大幅下降。報紙廣告下跌慘不忍睹。為應對市場壓力,報紙紛紛調價,比如《南方周末》漲價到5元。未來五年中國報業市場有可能縮減一半﹔電視媒體仍佔據市場領導地位,但新媒體會分流大量用戶,擠佔廣告市場份額,傳統大眾媒體的渠道控制力講進一步下降。2014年網絡廣告市場規模有望趕超電視。停刊、減編是傳統媒體避免同質競爭和資源浪費所做出的理性選擇[4]。參照2014年新華社廣東分社招聘實習生的要求:1.文科類,新聞學、廣電新聞、編輯出版﹔2.從事網站編輯、網頁設計、節目主持及節目后期剪輯等實習工資,熟練使用上述軟件﹔3.工作態度積極。已經把對數字技術的要求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了。

二、當前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轉型實踐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新聞教育該如何應對以培養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按媒體劃分的採寫編評課程是否還適應當前的融合新聞報道?現有的課程體系應如何重組?當前,國內多數高校選擇的是增加新媒體方向的課程,微調已有課程,砍掉部分純理論課程。《新聞學與傳播學“十二五”戰略發展方向及目標》中也指出,“突出學科重點,並打破學科邊界,體現學科交叉。[5]”究竟如何體現交叉,如何打破邊界,我國高校在這方面有些許實踐。

一方面,加強實驗室的配備。比如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於2008年建成媒體融合未來實驗室,並與多家媒體和IT企業開展了多項合作。浙江大學重點建設了新媒體實驗室,由認知研究實驗室、數字影視與文化產業實驗室、電子編輯與數字出版實驗室組成[6]。其中,認知研究實驗室配備全球最先進的眼動儀和腦電儀,為新聞科技創新提供准確的數據﹔另一方面,新聞教育以課程的形式繼續在傳統方向中拓展,新聞專業學生必須雙主修,或主修其他相關專業再輔修新聞專業,比如,跨高校選修,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根據個人興趣在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四個專業中選擇學習方向,或者選修外系、外專業課程或輔修第二專業。

從課程設置來講,國內各高校新聞院系的專業必修課大同小異,基本還是以紙媒繁榮時期的採寫編評攝的業務知識與技能的課程為主,至多開設跨媒體專業課,遵循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技能訓練與理論課程並重的原則,並沒有對課程體系進行根本革新,而是修修補補,比如,我們學校,包括多數院校都開設了《新媒體研究》《網頁設計與制作》《網絡採編業務》《PS技術》等課程。

三、如何實現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數字化轉型

新聞教育僅僅依靠新聞學院是否足夠?新聞教育應如何進行重組,是否從以前與文學、藝術結合,轉向與網絡、信息技術聯姻。近幾年,國內高校頻繁對新聞專業重組轉型,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於2008年成立新媒體研究院,劃分為新媒體技術、新媒體內容和新媒體經營三大塊,分別放在工學院、廣告學院和媒體管理學院。但是,僅僅如此就足夠了嗎?新聞教育的轉型首先應從理念上轉型。

(一)理念上的轉型

1.學科融合

大學需優化內部資源,通過學科融合推動新聞教育發展。新聞教育傳統上是與文學、歷史等人文社科類學科融合,融合媒體時代,應加入更多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和信息技術,與法律、經濟、網絡技術、藝術、營銷相結合,培養復合能力。

2.媒體融合

應幫助學生理解新聞的本質,並使用最適合的媒體報道新聞。融合平台簡單的劃分為報紙、期刊、電視和移動終端,對新聞的認知不能停留在新近發生的信息的報道,而應充分研究各平台的信息傳播方式和特點,以大傳播概念來培養學生使用不同平台熟練發布同一條信息的整合推送能力,要加強對移動終端的技術研究。

3.科技創新

高校應成為新聞傳播的創新引擎,應加強針對新媒體環境的應用性研究。但是,國內高校還沒有對整個新聞行業的生態環境展開大規模集中的調查。沒有調查,就不會對行業現狀和趨勢有清醒的認識。簡單的根據招生、就業數據來調整新聞教育的觀念,不可能抓准行業需求。此外,根據學校基礎條件的不同,普通院校也很難做到科技創新和完備的實驗室配置,在硬件缺乏的情況下,新聞課程框架的調整就成為了簡單易操作的必然選擇。

(二)課程體系的重組

目前,國內高校的新聞院系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一是以傳統新聞學訓練為主、互聯網信息傳播和應用為輔,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一般獨立院校的新聞學教育也是如此﹔二是以互聯網應用和技能訓練為主、傳統新聞學訓練為輔,比如,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但是技術訓練的系統性不足﹔三是以傳播學訓練為主、互聯網信息傳播和應用為輔,比如,復旦大學,比較偏向研究性的技能訓練。這三種模式是對傳統新聞教育改革的嘗試,雖然不夠徹底[7]。總之,舊的課程設計已不符合時代需求,課程設計應以提高學生發現新聞、挖掘數據、發現問題和表達能力為宗旨。以下嘗試以行業能力需求制定一個簡單的課程框架。

1.新聞判斷能力 ——新聞傳播基礎訓練

新聞採寫 高級新聞採寫 新聞編輯 高級新聞編輯 新聞評論 深度報道

2.信息調查及求証能力——調查統計

事實核實和核查 網絡信息檢索與應用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統計學

3.語言及敘事能力——人文素養

語言學 文學研究 詩歌 敘事理論 外國語 比較文學

4.問題分析和解釋能力——知識基礎(選修)

科技史 心理學 信息科學 經濟學 藝術學 社會學 法律 人類學 倫理學

5.計算能力——數據分析

高數 計量經濟學 數理統計 調查報道

6.技術能力——網絡和信息技術

技術史 技術、社會與文化 編程技術 網頁設計與制作 多媒體信息技術 網絡營銷技術 數字出版及技術 新媒體產品設計

7.音視頻能力——視聽技術

新聞攝影 電視攝像及后期 多媒體報道和編輯 音樂鑒賞與表演 視覺傳達

8.媒體責任和政府政治——國際視野

政府和政治研究 中國史 世界史 新聞史 新聞倫理 新聞與社會 性別研究

這也許不是報業最好的時代,但絕對是新聞業最好的時代,在紛亂時期,新聞教育更應該理清思路,破除固有教育觀念,創新新聞課程的基本框架,培養未來的新聞人才。( 李琴為湖北大學知行學院人文系講師,碩士)

  

參考文獻

[1] 祝建華.大數據時代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專業設置、學生技能、師資來源[J].新聞大學,2013(4).

[2]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譯.數字化背景下的報業轉型——紐約時報創新報告[J].新聞與寫作,2014(6).

[3] 連線雜志:未來新聞90%以上將為電腦化新聞[EB/OL]. http://tech.qq.com/a/20120503/000271.htm.

[4] 崔保國,何丹嵋.2014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J].中國報業,2014(5).

[5] 譚天,劉方遠.試論新媒體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348770101fiu3.html.

[6] 韋路.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四大轉型趨勢[J].今傳媒,2013(1).

[7] 學者建新聞能力金字塔 記者必備哪些技能.[EB/OL].http://news. sina.com.cn/m/2014-05-15/154730142702.shtml,2014-05-15.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