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全媒體時代如何增強新聞圖片傳播效果

── 以手機媒介為例

張穎

2014年12月01日16:24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於新聞圖片的接收更加便利。圖片在新聞傳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增強新聞圖片傳播的效果是目前傳媒行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對於全媒體時代的社會背景以及手機傳播媒介進行了研究分析,並針對增強新聞圖片傳播效果提出了一些應對措施。

關鍵詞:全媒體﹔新聞圖片﹔傳播﹔手機媒介

全媒體背景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圖片數量十分巨大,而其來源范圍也較廣,傳統的報紙、電視、雜志等已經不再是新聞圖片的主流載體,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各個網絡新聞平台取得了較好的發展。由於網絡的特點,其可以承載的圖片量較大,受眾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圖片,如何增強新聞圖片的傳播效果,讓新聞圖片更加吸引受眾,最終實現圖片的廣泛傳播是目前新聞從業者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全媒體時代的社會背景

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傳媒行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統計數據表明,在2009年我國共有9800多種期刊出版,各類期刊的總印刷數超過了31億冊,而同時我國廣播覆蓋率達到了96%,也就是說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能收聽到廣播節目﹔到2010年為止我國的報紙種數有1937種,總印刷數超過了439億份。這些傳統媒體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同時由於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以及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也產生了大量的新媒體。我國網民數量近年來正在不斷增加,截止2013年12月,我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了6億,而使用手機這一媒介完成移動上網的用戶數量同樣較從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達到了5億。目前階段手機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打電話以及發短信,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信息獲取方式以及傳播媒介。在新媒體首次出現時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媒體的出現勢必會取代傳統媒體。依據目前的情況可以看出,新媒體的出現並沒有完全將傳統媒體取代,只是填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之處,兩者相得益彰,形成了當前的全媒體時代。

在目前全媒體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出現了一些從前不具備的特點。首先,在全媒體時代由於傳播媒介的多樣化,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不再具有較大的差異性,而是受眾能將信息進行二次傳播,而傳播者同樣能作為信息的反饋者。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當前傳播媒介形式多種多樣並且傳播媒介同時充當了傳播要素。其次,目前由於信息傳播媒介的普及,人們能夠接觸到的消息是多種多樣的。毫不夸張的說,目前人們正處於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當下這個時代,大部分公眾擁有信息傳播媒介,這種情況就會造成信息的傳播量呈幾何態勢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信息爆炸使得大量無用信息侵佔了人們的信息來源,人們接觸到的有用信息量較少。最后,新聞傳播效果呈現出兩個極端。在全媒體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大都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在此種情況下,公眾關注度較高的信息自然會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推上“頭條”,而公眾關注較低的消息則會被不斷出現的新信息所掩蓋,所以最終能被大部分公眾所熟知的隻有極小部分的新聞信息。

二、全媒體時代下手機媒介的圖片傳播

(一)全媒體時代手機傳播媒介的發展

手機傳播媒介是在通信手段以及手機生產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出現的。中國移動通信在2000年利用GSM網絡與互聯網相連接完成了一項手機WAP業務,這是手機作為傳播媒介的初次出現。手機傳播媒介由於其特殊性能可以有效滿足不同人群的具體需求,讓人們自行訂閱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所以在目前有著十分良好的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也使得當前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傳播體系產生了明顯變化。當前受眾能夠根據自身喜好進行各類信息的訂制,這種方式能讓受眾在信息的接受過程中佔據主動地位,改變了以往信息生產者的主動地位,更符合目前的“人性化”思想。

(二)全媒體時代手機傳播媒介的特點

以手機報紙業務推送新聞圖片為例。1、在此項業務中,受眾能夠根據自身需求訂閱不同種類的手機報紙業務,此項業務隻需要通過打電話以及發短信等方式即可實現,而后就會利用通信網絡進行手機報紙業務的推送,並且用戶能夠根據自身具體需求選擇其某一部分的內容,在信息推送的過程中用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2、在GPRS網絡覆蓋的地區,手機傳播媒介中的各項業務都能進行實時的推送,不受時間以及空間的影響。在手機制作技術發展十分迅速的今天已經能夠實現手機端實時收發新聞信息,最近幾年興起的“新浪微博”已經數次成為重大新聞事件的圖片以及文字甚至視頻信息首發地,其中無一例外使用的傳播媒介都是手機。3、目前許多新聞網站頁面都設置有讀者評論部分,受眾能夠針對某條新聞發表自己的見解,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單向的,甚至在傳統信息傳播模式中完全是傳播者實施信息的單向傳輸,無法接受受眾的反饋。而目前大多數圖片在手機媒介中的傳播能有效形成受眾反饋,讓群眾對圖片傳播的興趣更加強烈。4、手機目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技術人員不斷研發的過程中,手機的外形更美觀,功能更齊全,性能更優越,攜帶更方便。統計數據表明,到2013年3月份為止,我國共擁有11.46億手機用戶,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目前市場上的部分傳統紙質媒體甚至停止了紙質版的發售而專門進行電子版在手機客戶端中的推送,足以說明當前全媒體時代社會背景下手機這一傳播媒介的重要性。綜上所述,在此種社會背景下,新聞圖片想要在手機媒介中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就需要新聞圖片自身具有較高的傳播價值,同時其內容需要是大眾普遍感興趣的。在自身具有較大新聞價值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新鮮性或者趣味性就能很輕易的實現大范圍的傳播。

三、如何增強全媒體時代新聞圖片的傳播效果

(一)增強新聞圖片傳播效果需要採取的措施

1、增強新聞圖片感染力

新聞圖片表達的只是新聞事件過程中的一瞬間,由於這一特點使得其與視頻、音頻等新聞信息比起來更具有局限性,無法讓受眾對新聞事件的完整經過有直觀的了解,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捕捉影像時需要對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選取受眾最想了解的部分進行拍攝。通常情況下新聞攝影作品需要將新聞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瞬間捕捉到,給受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並讓受眾能夠一眼看出新聞事件的要點所在。從實踐經驗可知,當受眾面對一些平常的、普遍的圖片時不會有太大的興趣,而當其發現一些與眾不同的、陌生的對象時則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作品的感染力指的是在受眾看到一幅新聞圖片時能對此事件產生強烈的印象並在其心中自然產生一種觀點,不會產生過多的主觀臆想造成新聞失實。圖片的局限性造成其能傳達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一幅圖片中盡可能傳達出更多的信息是新聞攝影記者需要做到的,而一幅圖片中傳達出的信息量越大其新聞價值也就越高。所以新聞圖片的感染力越強,其獲得廣泛傳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眾所周知,人們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看的內容,在這個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這一點達到了極致。當前我國互聯網中普遍使用一種主動的信息獲取方式,例如目前用戶手機端中存在的貼吧、微博等應用中的“關注”這一功能使得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很少遇見自己不喜歡或者不感興趣的內容。新聞圖片在傳播過程中就需要努力做到讓大多數人都感興趣,通過大多數人的“轉播”完成新聞圖片的廣泛傳播。想讓大多數人都感興趣就需要對自身圖片的質量有所要求,讓作品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也就是視覺沖擊效果。但是能夠對人們產生視覺沖擊的新聞圖片不一定是積極的、向上的,這就需要新聞從業者在拍攝過程中能夠自律,通過正面的拍攝手法,例如視角的獨特性、表達的創造性等達到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而不是利用色情、低俗等內容博眼球,違背新聞攝影職業道德。

2、拍攝過程中以人為本

情感是最能深入人心的部分,在新聞圖片拍攝過程中傾注作者的情感是創作出好作品的前提,以人為本的思想就成為了新聞圖片創作中的一項重要因素。縱觀目前的新聞攝影獲獎作品,無一不是表達了自身或是他人情感的好作品,其中最負盛名同時也是傳播最為廣泛的當數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系列作品中的《大眼睛的希望》那張圖片,圖中女孩的眼睛大而明亮,同時充滿了不屈與倔強,對受眾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在新聞攝影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新聞工作者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用平等以及平和的心態去描述一項新聞事件,在圖片拍攝過程中需要體現出對於當事人以及受眾的尊重,讓新聞攝影作品的發展方向更積極、更健康,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二)新聞圖片拍攝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原則

首先,應當兼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目前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就是人們普遍傾向於從互聯網中獲取各項信息,隨之也產生了大量的新聞門戶網站,例如網易、搜狐等,這類網站中多數提供的是視頻資料,同時也有大量的新聞圖片資料。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在拍攝過程中不僅應當讓自身的作品適用於傳統媒體,例如報刊、雜志等,同樣也要適用於新媒體,保証新聞圖片的傳播性。其次,目前手機傳播媒介中能夠十分方便的實現視頻的播放,所以在拍攝新聞圖片的同時也應當重視新聞事件視頻影像資料的收集,讓受眾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深入的了解。

四、總結

總而言之,全媒體時代手機這一載體在市場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並且由於其自身具有的特點,對傳統的報紙以及雜志市場將會產生較為強烈的沖擊。但是其自身同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手機上網接受圖片信息會耗費大量的流量資源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未來發展前景將會十分廣闊。(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學英,蘇浩軍.也談全媒體時代新聞圖片的生產與經營[J].中國記者,2010(9)

[2]常海龍.全媒體時代如何增強新聞圖片傳播效果--手機媒介的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3(18)

[3]郎悅.全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J].大觀周刊,2012(28)

[4]吳澄,吳曉明.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5]韓孟羽.消費主義視野下新聞圖片的傳播變化[J].青年記者,2013(26)

[6]范芸芸.墨守或創新:全媒體時代手機報的生存之道[J].今傳媒,2011(4)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