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起社會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媒體對此問題做了大量報道,但一些媒體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存在不專業、不科學的現象,文章對目前媒體公共衛生報道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並對如何改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媒體報道﹔問題和對策
一、引 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范圍廣、社會影響大、公共關注程度高。自2003年初爆發的非典型性肺炎開始,公共衛生事件開始進入中國社會大眾的關注視野。在風險社會的環境背景下,近些年接連出現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蘇丹紅事件、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口蹄疫、禽流感、塑化劑事件、轉基因食品爭議等等,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場公共衛生風波。由於公共衛生事件與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社會公眾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常關注,媒體對這一問題的報道會對公眾產生很大影響。
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媒體不客觀、不科學、不專業的報道會引發公眾的恐慌情緒,並可能引發社會危機,造成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
因此,媒體在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上如何更好地履行環境監測功能,在承擔社會環境瞭望者作用的同時,降低公共衛生事件對社會的沖擊力,改進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是一個具有迫切現實需求的問題。
本文將結合近年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分析媒體報道的現狀和問題,在此基礎上對改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二、媒體報道存在的問題
在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媒體和社會公眾開始重視公共衛生危機,連續出現的各類公共衛生危機事件使媒體將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該領域的報道上,媒體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也引發社會公眾對這一領域問題的關注和討論。但是,縱觀近些年媒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可以發現,媒體在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缺乏科學素養和科學傳播理論知識,對事件的報道不夠客觀准確。公共衛生問題涉及的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領域,從事相關報道的記者應該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和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對所報道的問題有較為深入准確的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盡可能保証自己的報道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公共衛生危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這一領域問題的報道必須慎之又慎,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很容易誤導公眾,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比如,近些年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出現過艾滋針、艾滋牙簽的報道,而且這些報道的模式大體相似,無非是某人在某處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針尖扎過后感染艾滋病,或是接觸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牙簽、烤肉串之后感染病毒。這種報道曾經在社會中引起很大的恐慌情緒,一時間謠言四起、風聲鶴唳,影響社會穩定。但是,這些報道實際上都是捕風捉影甚至面壁虛構的假新聞,屬於經久不衰的謠言。從醫學角度判斷,艾滋病病毒不會通過扎針的方式進行傳播。記者隻要有一些科學傳播的基本知識,就不會受到這種信息的欺騙。可是,各種艾滋病謠言總會不時出現,總有個別缺乏科學素養的媒體中招。
在記者具備的科學素養上,《紐約時報》傳奇編輯主任卡爾·范安達為記者們樹立了榜樣。美國新聞史學家埃默裡曾評論說,如果新聞業對范安達的吸引力不是這麼強的話,范安達將會是一名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他能跟上這些領域中敏銳的頭腦[2]。1921年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學術講座,時報記者在一位物理學家的幫助下完成報道,發回報社后范安達認為愛因斯坦的公式有錯誤,便向這位記者要求進行核實,記者查閱採訪筆記后堅持說他如實記錄了愛因斯坦的公式。於是范安達要求記者向愛因斯坦本人核實,最終愛因斯坦驚訝地發現他在寫這個公式時有筆誤。我們不要求每位記者都能有范安達這樣深厚的科學知識和理論素養,但對於從事公共衛生領域報道的記者來說,要想更加專業地報道這一領域的新聞,必須有意識的加強自己在科學知識和理論素養方面的專業水平。
第二,一些媒體和記者對新聞的核實不夠,信源不明確,採訪調查不深入。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核實信息、確認信源是最基本的要求,調查一定要盡可能深入,挖掘出更多的事實,抵達事件的核心真相。如果說科學素養是記者在專業訓練之外所具備的綜合知識,那麼核實信息、確認信源、深入調查則是新聞工作者基本的專業素養。不能深入採訪調查,對信息和信源進行核實查証,體現出一些新聞工作者基本專業訓練不過關、不合格。
在近些年發生的多起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中,時常會出現記者對新聞核實不夠、新聞源不明確的現象,很多報道都沒有進行深入調查採訪。記者沒有對新聞進行核實,消息源並不明確,但為了搶時間奪眼球,媒體便在第一時間報道新聞。隨后很多媒體迅速轉載、評論這些新聞,很快就會引發公眾的關注和討論。但是,未經核實、信源不明確、採訪不深入的新聞在事實上的真實性、准確性等方面都存在缺陷,隨著時間推進,媒體可能不得不更正報道。如果這種事件多次發生,必然會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形象。
第三,與上一個問題相關,在少數媒體中,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還存在有聞必錄的現象。有聞必錄早在19世紀中國現代報紙萌芽階段就開始出現,大名鼎鼎的《申報》是始作俑者。其表現形式是,不管事件的實際情況是什麼,隻要對事件有所風聞耳聞,媒體便予以報道,媒體只是信息的傳播者,而不對自己發表的新聞承擔任何責任。這種現象在新聞學理論上一直遭到批判,但近些年在媒體特別是一些網絡媒體上卻屢屢出現。
比如,一些網絡媒體主要以轉載其它媒體的新聞為主,自身很少主動生產加工新聞,主要起著新聞聚合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隨著受眾新聞接觸方式的變化,這樣的新聞聚合器確實有其傳播價值。但是,如果越來越多的媒體以有聞必錄為取向,將各種來源的大量公共衛生信息不加整理和編輯,直接推送到受眾眼前,這樣做一方面讓受眾感到無所適從,很多信息之間可能是相互沖突的,受眾不知道該如何做出選擇和判斷。
另一方面,如果不經証實的信息是虛假信息甚至是別有用心者惡意編造的謠言,這將很容易引發社會輿論的恐慌情緒,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媒體必須承擔對信息進行核實、查証、存真去偽的工作,不能將這些工作都推給受眾自己處理。
三、改進媒體報道的對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一種具有特殊型的社會事件,在報道這類事件時,媒體應該更加慎重、理性,嚴格按照新聞傳播的專業要求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進行報道。針對目前該領域報道中所存在的問題,今后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改進。
首先,強化記者的科學傳播和健康傳播知識,培養公共衛生報道領域的專家型記者。媒體可以對從事公共衛生報道的記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聘請國內外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資深記者以授課、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提高記者的專業知識水平。另外,在大學新聞傳播學課程設置中增加科學傳播和健康傳播方面的課程,在研究生特別是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層面上開設健康傳播和公共衛生報道專業和相關課程,培養專業化的公共衛生報道人才。
其次,提高新聞媒體和記者的專業素養,強化新聞傳播業務基本功訓練,做好採訪調查、新聞核實、信源確認等核心環節,提高新聞報道質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播速度快、社會影響大、傳播范圍廣,負責報道這一領域的記者應該具有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媒體在人才招聘、人才培養等方面應該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在選人、育人、用人等各個環節重視記者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培養專業素養強、對公共衛生感興趣的記者從事這一領域的新聞報道。
最后,構建媒體和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機構之間的溝通協作機制,建設雙方在信息傳播、危機處理等方面的協同聯動體系。在相關機構內部建立對外信息傳播中心,負責與媒體進行日常溝通,在雙方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社會連帶關系。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使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獲知相關事件信息,制作更加准確、客觀的報道。(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張自力.針對性、主動性、專業性——談談媒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策略[J].新聞三昧,2005(9).
[2] (美)邁克爾·埃默裡,埃德溫·埃默裡,南希·羅伯茨著.展江譯.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