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2期

廣播發展的三個關鍵詞

呂  驥

2014年12月05日14:3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從目前各地廣播節目的成功經驗來看,一檔節目的好評如潮、長盛不衰,一個頻率的知名度、影響力的大小,往往取決於能否切實有效扎扎實實的遵循廣播規律開辦節目,這其中就涉及到三個關鍵詞,即現場,互動,服務。本文通過分析現場、互動、服務對廣播節目的影響,使人了解如何做好一檔廣播欄目,廣播欄目如何更好的服務於群眾。

關鍵詞:現場﹔互動﹔服務

各省市廣播電台節目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當然其中也不乏平淡無味、定位不准、缺乏特點的節目。總結了目前各地廣播節目開辦的成功經驗,一檔節目的好評如潮、長盛不衰,一個頻率的知名度、影響力的大小,往往取決於是否遵循廣播發展規律策劃編排節目,這其中就涉及到三個關鍵詞,即現場,互動,服務。在廣播節目策劃編排中,參考學習各廣播電台通過成功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辦節目、開展活動,切實有效地服務於當地聽眾並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一、現場是新聞的第二生命

如果說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那麼現場就是新聞的第二生命”。我們在追求新聞的時效性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和要求新聞發生的現場是否有記者的身影。“媒介即人體器官的延伸”。當記者在現場用自身的語言描述事件經過和現場環境以及目之所及的一切時,“我在現場為您做報道”,這麼短短一句話就把聽眾的收聽欲牢牢鎖住。聽眾想經由現場記者的敘述了解新聞事件的脈絡,也依賴記者在現場用自身的所看所聽到的來滿足自己的知曉欲。

“現場主要體現在新聞報道的典型音響的運用上以及現場記者精彩的現場表述上”。廣播現場報道中記者的現場解說對聽眾起著很強的引導作用,通過記者的口述,把聽眾引導到新聞現場,使聽眾仿佛看到現場的場景,並且能夠一聽就懂,留下深刻印象。當然這對新聞現場的記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適時的靈活反應和隨機應變,以他在現場的所看、所知、所感准確地表達出來,讓聽眾能夠迅速地感受到現場發生的事件。可以說廣播節目中來自現場的聲音多了、廣了,節目的現場感增強了,節目的內容充實了,節目的層次感也具備了,也就增強了廣播節目的可聽性和必聽性。

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只是“現場”這個關鍵詞的含義的一部分,還有一個內容則包含了廣播節目的戶外直播。目前各地廣播電台每月甚至每周都在策劃組織實施一些戶外活動,有為自身頻率做的推廣活動,有結合節目定位開展的聽友聚會活動,有配合廣告商做的營銷活動等不一而足。這些活動也基本上都實現了現場直播,即把現場的信號接轉到直播間,再傳輸到更多的未能及時趕赴現場的聽眾那裡。這一形式的廣泛運用讓現場聽眾充分參與其中成為廣播節目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體驗了廣播節目的制作播出流程,同時也讓未到現場的收音機前的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身未到而心已至,真實感,鮮活性一一體現,充分滿足了這部分聽眾另一種意義上的參與願望。而這一形式靈活便捷,且成本遠低於電視的現場直播,使得廣播媒體更具有生命力及競爭力。

二、以互動提升節目影響力

互動,顧名思義,“就是對象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其實熱線直播節目自從開創至今就一直保持著互動狀態。聽眾通過熱線電話參與節目這樣一個簡單的形式就再現了互動的本意。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由原來的廣播、電視、報刊擴展到互聯網。現在又增添了微博、QQ視頻連線和網絡直播帖這些極富個性化的傳播平台。這就為廣播節目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互動提供了可能。人們在獲取各類信息的同時,不僅要求信息的及時、准確,同時也強烈地想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節目中,而不再僅僅滿足於被動的收聽主持人和嘉賓的講述,同時也想主動地走進節目,參與到節目中,在節目中表述自己的心聲,並利用節目和其他聽眾溝通交流。聽眾可以使用手機短信和微博、QQ視頻連線和網絡直播帖等手段與廣播節目主持人適時互動,在豐富節目內容、活躍節目形式的同時也增強了節目的親近感、現場感,最大限度地滿足聽眾的心理需要。聽眾會視節目為自己和他人交流的平台,他們也會在節目之外組織成小群體,溝通情感、交流思想。而且此舉不僅使這些聽眾成為節目及所屬頻率的忠實的擁躉,而且還能在一定范圍內幫助廣播節目擴大影響力。節目互動環節的增多改變了以往廣播“我播你聽”的傳統傳播方式,以現代電子手段把聽眾拉進直播間參與節目,因其鮮活性和真實性而成為共同完成節目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互動不僅僅是指在熱線直播節目中傳受雙方的互動,還包括節目之外的戶外活動,即頻率和聽眾之間的互動,這也是互動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是“創辦看得見的廣播”的一種具體表現。而且這種形式對於樹立節目和頻率品牌形象,擴大其知名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尤其是戶外的互動活動的系列化、常態化也成為宣傳廣播電台的有效載體。廣播電台借此走出直播間走到群眾中去,褪去神秘感,拉進彼此的距離,融合相互的感情,更直觀地掌握聽眾的需求和喜好,有效地推廣相關的主題活動的品牌。目前,各地廣播電台也都結合一些重大主題及節慶日來策劃實施一系列的戶外互動活動,並從中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可以說節目的互動和頻率的互動交相輝映,大大帶動頻率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提升。

三、節目要服務於群眾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時尚主播曾指出“所有的商店都必須記得,現在已經沒有人真正缺什麼東西了。服務,服務,服務才是關鍵。”廣播節目的立足點是本土化,要服務於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同樣,在媒體激烈競爭的當前,廣播電台要異軍突起、做出特色,借鑒商業企業的生存之道——“服務”,立足本土,加強服務是廣播電台的發展出路。

無論從廣播電台的媒體政治屬性還是經濟屬性來說,服務應是一個必須擺在頭等位置的重要環節。對上要服務於政府部門,對下要服務於地方百姓。那麼拿什麼來服務,怎樣服務有效呢,這是廣播電台從業者需要細細考量的。辦好廣播節目的根本是要加強服務意識,以服務領先,以服務制勝。節目的本土化是服務的體現,要服務於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節目的定制化是服務的體現,要服務於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節目的特色化是服務的體現,要服務於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節目的類型化是服務的體現,要服務於不同人群不同時段的收聽需求。以往我們總是強調“媒體無小事”,現在對於廣播電台也可以這樣說“服務無細節”,即所有細節處都是廣播電台需要去認真分析並服務到位的。

這是從節目的角度來看待服務。從廣播電台的營銷推廣角度來說,服務還體現在廣播信號的達到率是否廣泛,廣播信號的質量是否穩定保真等,當然也包括對廣告客戶的定制服務,服務於客戶的基本需求並最大可能地滿足,前提是不違背宣傳政策。

四、結 語

在新媒體時代,廣播的發展關鍵在於廣播節目是否受聽眾歡迎、接納。對於一檔廣播節目,我們必須要有現場感,注重節目上、節目下與受眾的互動,還有就是遵循節目要服務群眾的根本宗旨,隻有在這幾方面多下功夫、認真策劃,精心編排,適時播出,才是辦好一檔廣播節目的根本。(作者系咸陽市廣播電視台節目監審辦公室主任,一級播音員)

  參考文獻:

[1] 劉艷軍.營造廣播新聞報道的現場感[J].中國地市報人,2013(11).

[2] 譚嘯[EB/OL].www.zijin.net.

[3] 邱建新.創新廣播可聽性[J].新聞導刊,2006(10).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