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歌手》一經播出便迅速火爆熒屏,兩季的線上節目已經告一段落,新的一季又即將上演,大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節目成功的營銷傳播之道值得探究和總結,但該節目仍然處於成長期,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本文主要通過從《我是歌手》節目的營銷傳播理念、營銷方式和傳播策略三個層次分析其營銷傳播的成功經驗,再針對節目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等,對《我是歌手》節目的營銷傳播之道進行分析與解讀,以期對中國本土電視娛樂節目的進一步發展創新有所啟示。
【關鍵詞】《我是歌手》﹔ 營銷傳播 ﹔成功經驗﹔問題與措施
一、《我是歌手》節目簡介
《我是歌手》(英文名:I AM A SINGER)是湖南衛視在2013年從韓國MBC電視台引進的大型明星音樂真人秀節目。節目由來自我國大陸和港台的七位知名歌手登台演唱,每場結束都會由現場來自全國各地遴選出來的500位具有專業音樂素養的聽審投票表決歌手名次,連續兩周累計票數排名末尾的歌手就要被淘汰,由下一位新的歌手替補登場。參加該節目的大都是在華語樂壇內具有相當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實力唱將,再加之與以梁翹伯為音樂總監的專業團隊和兩季的廣告冠名贊助商立白洗衣液等廣告主慷慨贊助的完美結合,使得無論是節目本身還是廣告贊助商都贏得眾多眼球,賺得盆滿缽滿。
隨著《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一大批大手筆大制作大策略的綜藝娛樂節目的崛起,各大衛視的競爭已進入赤裸裸的白熱化大片時代。2013年,堪稱是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年,至少有20檔娛樂節目活躍在全國衛視頻道。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節目另辟蹊徑,憑借明星音樂真人秀競技,一經播出便迅速火爆熒屏。2014年初,《我是歌手》第2季開播,依然強勢不減,贏得掌聲一片。根據央視索福瑞公司收視監測數據顯示,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2季首期播出后就以2.27%的收視率和5.69%的收視份額的優異成績在全國同類綜藝娛樂節目中斬獲頭籌,於同時段同類節目中大有傲視群雄、攻城略地之勢,廣受社會各界關注。
近年來,幾乎在每個電視台都能找到綜藝節目的影子,但節目同質化嚴重泛濫,視覺沖擊力不夠強,觀眾往往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然而,《我是歌手》這檔主打“明星牌”的音樂真人秀節目,不管是從節目形態和內容,還是節目的整體包裝均給觀眾帶來一場音樂盛宴。畢加索說:“偉大的藝術來源於模仿”。湖南衛視在模仿韓國原版節目原燈光、舞美、節目包裝等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的創新,取得的輝煌戰績。
二、《我是歌手》營銷傳播的成功經驗
2.1《我是歌手》先進的營銷傳播理念
一檔優秀的節目,擁有好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擁有獨特的表現形式,這就要求節目的整體銷傳播策劃理念做到精益求精,這才能使節目在一開始策劃的基礎上領先於其他同類節目。然而,《我是歌手》的理念創新來自於“老東家”湖南電視台得天獨厚的軟硬件的有機結合。軟件層面有唱功非凡的“歌手”,硬件層面的專業制作團隊算是堪稱業界精英。在《我是歌手》節目在營銷傳播理念層面上具備了宏觀的視野和長遠的目光。
2.1.1具備大片制作意識,傳遞時代精神內涵
娛樂節目的競爭已進入到白熱化狀態,若想在眾多衛視頻道節目相互?殺的“紅海”中脫穎而出,節目本身必然是從內容到形式渾然一體的大手筆制作的精品節目,《我是歌手》從各方面基本做到了這些。
《我是歌手》的節目宣傳語“非實力唱將,此地危險,非天籟歌喉,無立錐之地”,如此霸氣的充滿挑戰性與蠱惑力的語言的背后顯現的是它推崇的是貨真價實經得起考驗的好聲音,讓節目還未在開播之前,就已經牢牢抓住受眾的窺視欲望。
然而,《我是歌手》實質本就不是一個選秀節目,而是一個已具有明顯光環的歌手間的PK賽,但湖南衛視並沒有將它打造成為一個純粹的PK賽,而是打造了一場內容與形式高度完美結合的具有PK元素的表演賽,給觀眾帶來了的是正能量和真善美。國內外頂尖級別的團隊為歌手們保駕護航,演唱會級別的音響設備和華語樂壇的頂級音樂班底,使得歌手們在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之上盡情地發揮自我,展現他們對音樂嘗試現場添加各種創新元素的別樣年華。這樣一檔大手筆制作的節目,給人以享受和感動,符合當下國家倡導的實現中國夢的時代精神內涵。
2.1.2展現本土改造特色,推出節目時新看點
一檔節目的成功與否,不光是要看節目本身的獨特優勢,尤其是一檔從國外引進的節目中,更要看它是不是真的夠“接地氣”。《我是歌手》雖引進於韓國,但湖南衛視並沒有按部就班,而是適時對原版節目進行了相當明顯的本土化改造,這又是它制勝的一大法寶。
導演組每隔幾期就對節目設計出一些新花樣,看點多變,而這些看點在韓國原版節目中是沒有的。比如,對觀眾不說明歌手的出場順序,以此來營造緊張感和期待感﹔安排淘汰歌手的返場復活賽,增加節目的人性化﹔籌備一、二兩季比賽前5名歌手的對決的雙年巔峰會,延續節目的火爆場面,給觀眾和歌手帶來陣陣驚喜。湖南衛視對節目的本土化改造使得節目的可看性大大增強,亮點頻出的新創意吸引了眾多觀眾。
2.1.3還原節目現場原貌,打造真實立體舞台
《我是歌手》節目組打破了前后台的界限,使得採訪間、休息室、演唱舞台,乃至走廊和電梯都處於攝像頭的“法眼”之下,真實客觀地還原了節目現場的原貌,演繹了一場全方位的真人秀。《我是歌手》節目打破了以往節目的時空限制和敘述模式,運用平行的蒙太奇畫面使得觀眾能夠在同一時間裡看到7位歌手的即時動態,同時將一些不同的畫面多線索地交叉展現,這樣安排就更加增強了節目的視覺沖擊力和整體感染力。正如學者所言,“若想有更加宏大的敘事,就必須將不同時空的畫面組接在一起,讓觀眾用自己的思維使這些畫面直接產生意義,從而完成一個更大范圍內的敘事過程”
《我是歌手》節目播出時,設置了許多場外鏡頭,由最初的經紀人爭著搶著去選自己喜歡的歌手,經紀人之間互相打探“敵情”,甚至口頭“掐架”以及歌手們在接受任務時臉上表情的微妙變化和歌手間的調侃擠兌,整個過程都自然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全景式將歌手們在台前幕后的點點滴滴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號機位准備,二號機位准備全景,15秒,14秒……,歌手和觀眾隨著節目現場倒計時的步步逼近而屏住呼吸,迎接一場盛宴的到來。每位歌手都會有編劇導演貼身跟隨,根據節目現場的需要及時與歌手交流,全程跟拍,記錄歌手們的每一個動作與表情。記得韋唯參加的那期,她在台上演唱中忽然停電,隻有導演滿場“大呼小叫”著跑來跑去,像這樣的節目如果是放在電視節目中,恐怕早就被刪了,但也正是這場“意外”的真實,讓無數屏幕前的觀眾身臨其境,不但沒有產生任何情緒,反而讓觀眾對這種意外的真實而感到滿足和認可。
2.2《我是歌手》多樣的營銷方式
除了節目制作本身的質量以外,影視作品的營銷已經成為新一輪媒體產品競爭的重要籌碼,《我是歌手》的營銷方式也是可圈可點,極具創新精神。線上而言,湖南衛視利用本台自制的官方APP應運“呼啦”力圖打造“電視+互聯網”的一家獨有的跨界合作新模式,或許是這一模式還不太成熟,今年仍將網絡版權獨家授權給樂視網。據悉,不久之前湖南衛視已正式宣布以后不將自產節目進行網絡二次分銷,而是利用自己的官方應運獨立消化。
2.2.1病毒營銷
《我是歌手》節目開播一周之前,湖南衛視就已啟動病毒式營銷傳播模式。利用自己品牌頻道資源,將7條時長15秒的概念宣傳片在全頻道滾動播出,提前為節目造勢,大肆渲染緊張氣氛,起到未播先紅之效果。
在移動平台上,《我是歌手》開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賬號,以及湖南衛視自制的手機客戶端“呼啦”來進行節目的互動。在網絡平台上,《我是歌手》與騰訊旗下QQ空間合作,借助QQ空間大量用戶適時推送相關的新聞和視頻,開啟了互動營銷的新模式。在終端傳播上,《我是歌手》開創了電視電影合作直播的新模式,在總決賽時,通過全國的萬達影城進行影院銀幕同步直播。
湖南衛視病毒營銷模式以超強互動性和裂變式的傳播特點讓該節目迅速升溫,騰出不少檔期在各個時段滾動重播這檔節目,凡是觀看湖南衛視的觀眾必然會注意到這檔節目,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
2.2.2話題營銷
美國傳播學家拉扎斯菲爾德等在20世紀40年代於《人民的選擇》中提出“兩級傳播”的理論假說。基於此假說,大眾傳播信息一般經由意見領袖傳達給受眾,在這種傳播語境下,每個人在傳播過程中都有可能扮演一個“意見領袖”的角色,在傳達過程中不免會夾雜個人的話題取向。正如以“黃色新聞”見長的都市報紙一樣 ,其中的新聞話題往往能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我是歌手》也不例外,自開播以來,話題討論一直不斷。無論是第一季的“芒果台聘請職業粉絲”,“楊宗緯復活”、“齊秦退賽”,還是第二季的“鄧紫棋骨骼缺陷”、周筆暢通緝化妝師”、“羅琦退賽”、“韋唯演唱遭斷電”等這樣的話題都會引起觀眾的關注和討論。各種話題接連不斷,持續發酵,也使得《我是歌手》始終處於熱搜榜的前列,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2.2.3粉絲營銷
在這個人人日益成為“自媒體”的時代,“粉絲”扮演的角色越發凸顯,“粉絲文化”更值得進一步去經營和推廣。作為創造了妙趣橫生的“粉絲文化”的湖南衛視自然而然得更會重視依靠“粉絲軍團”來深入開展粉絲營銷。
節目組為每一位歌手都配備了經紀人,而這些經紀人都是湖南衛視的當紅主持。作為湖南衛視的名嘴,每位主持人背后都有一定規模的粉絲團,粉絲們密切關注著自己頂禮膜拜的偶像的一舉一動,如今偶像成了經紀人,這些粉絲自然也就變成了《我是歌手》最為忠實的核心觀眾群。而擁有了粉絲的熱切關注與互動,帶來的自然是節節攀升的收視率與巨額的商業利潤。“粉絲的行為是為了表達情感與意義,然而,他們的‘主動’和‘狂熱’卻往往成了媒介機構牟取經濟利益的砝碼,於是,粉絲文化走向了粉絲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如同以往的選秀節目一樣,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的現場觀眾也正是一層一層的海選上來的,這500名觀眾評審團是來自不同年齡段,他們需要經過電話面試,音樂測試,並被排除是哪位參賽歌手的粉絲的可能性后,才有可能來現場擔任觀眾評審團的一員。然而,觀眾的海選無形間又為節目做了一次很好營銷。
2.3《我是歌手》獨特的傳播策略
哈貝馬斯認為:“大眾媒體由於商業化必然走向非政治化、個人化和煽情,並以此作為促銷的手段”。大眾媒體想要達到其促銷目標必然要借助一些傳播策略,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而傳播策略就不難理解為基於傳播目標基礎上的所採取的外化的手段或方式。湖南衛視作為國內衛視頻道的先行者和領導者,娛樂定位,大膽創新,芒果台的這些智慧和策略在《我是歌手》這檔節目的引進和本土化創新改造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3.1獨特明確的節目定位
去年,當國內的各家衛視仍沉醉在由“草根”造星的常規節目模式下,湖南衛視卻打破常規,反向而行之,從韓國MBC電視台引進了將明星變為“草根”的音樂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無論你是歌壇老將,還是樂壇新秀,均給他們賦予一個共同的稱呼“歌手”。再加之本土化的大膽改造創新,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在當下以“草根”競技的選秀節目扎堆跟風的大環境下,湖南衛視卻獨辟蹊徑,將樂壇的新老明星唱將集結一起,同台飆歌,形成一股明星節目逆轉“草根”節目的趨勢,之后崛起的《中國星跳躍》《星跳水立方》等以明星為噱頭的節目就更能說明這一點。繼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開播引發了全民參與選秀節目的熱潮之后,隨即便展開了一場以主打“草根”選秀節目的“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角逐局面,如《天籟之聲》、《聲動亞洲》、《激情唱響》等系一列的音樂選秀節目,這些節目的制作水准大多良莠不齊,節目模式趨向同質化,輪番上陣轟炸觀眾的眼球,早已使得觀眾出現審美疲勞之感。而湖南衛視節目組也正是看了這一點,及時地迎合了觀眾的胃口,於是大手筆制作的《我是歌手》節目便應運而生。專業歌手的高品質演唱使得觀眾眼前一亮,顯得異常亢奮和歡呼。他們的心境隨著舞台氣氛的高漲而感動,之前在網絡上迅速走紅的令觀眾質疑其表情是否真實的“哭泣姐”、“表情帝”的出現可謂是眾說紛紜。我是歌手也正是這樣一檔對音樂致敬的節目,傳播的是正能量,播撒的是真善美。
2.3.2節目層層的懸念設置
懸念是受眾對某一人物或是故事發展變化所具有的期待,懸念往往是和觀眾的好奇心理緊密相連的。《我是歌手》節目的整個錄制從一開始到節目的最后收尾始終將“懸念”這一手法靈活運用。無論是兩季的主持人“羽泉”和“張宇”的現場主持風格,還是節目總導演洪濤在宣布各階段比賽結果時總能吊足每位觀眾和選手的胃口。
節目組在《我是歌手》全程錄制過程中安排了各種懸念。首期開場前各個選
手互相均不知道與他們一起同台競技的其他歌手是誰,他們那種想通過各種渠道設法打探到有關對手的一點信息的急切表情在電視畫面上清晰可見。例如在第2季時,歌手在奔赴湖南長沙途中,中國台灣歌手曹格和張宇同機相遇,為了節目的保密性居然不顧兩人交情,一個對一個互相借口說是參加《快樂大本營》和《爸爸去哪兒》的。另外在兩期節目后,7位歌手中誰會被淘汰,誰又會接替被淘汰的歌手上場?這些懸念懸而未決不全部揭曉同時又產生新的懸念,也正是這無盡的懸念和期待,造就了該節目內在無限的張力和魅力,以此來吸引觀眾續關注下一期的節目。
2.3.3創新的節目賽制
《我是歌手》的賽制之所以獨特,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節目錄制時嚴格的保密制度基礎之上的,因為其間充滿了未知和好奇。當然,是比賽就自然而然會有排名會淘汰,眾所周知,《我是歌手》每場結束都會由現場從全國各地遴選出來的不同年齡階層的500位具有專業音樂素養的大眾評審團投票排名,連續兩場之后綜合排名在最后一位的歌手就要遺憾離場。因此,這樣的淘汰機制就不得不要求歌手除了自身具備一定的實力之外,還得引起格外的重視,對手的強大使得任何一個細節表現不佳都有可能使自己被淘汰出局,毫不夸張的說這種比賽比歌手自己開演唱會或者說是上春晚影響都要重要。然而,正是這種巧妙的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歌者參與的積極性,於是就有了現場“萌叔”韓磊的豪邁、韋唯出場表演的霸氣、曹格每次上場就先撫愛大地的執著和“童顏巨肺”鄧紫棋的“凶悍”……
《我是歌手》在台上的真實傾力演唱無處不在,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場音樂大餐。歌手的歌唱實力自不待言,而對於這樣一個以明星同台競技,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而失掉“面子”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拒絕,接受邀請、認真准備、細心揣摩、真心演唱,帶給觀眾的是真摯的聲音,觀眾的情緒伴隨著歌手們的音樂律動而動,引起了陣陣共鳴。同樣在台后休息廳歌手的真實表現也讓人尊重,首播當期,由於之前歌手們互相都不知道對手是誰的情況下,當他們依次登台演唱時,其他歌手獨自呆在各自的等候室盯著電視屏幕看時那種“百態眾生”的表情歷歷在目﹔當他們一一上台演唱完畢后先后匯集到共同的大廳時,由於他們之間有的原本不太熟悉或是好長時間沒有見面的緣故,剛一見面那種略帶尷尬的青澀場面讓觀眾沒感到一點不舒服反而感到格外得真實,當“中國第一搖滾女王”羅琦演唱完畢剛進大廳略帶青澀地向“萌叔”韓磊一聲“哥”的問候,不知溫暖了多少久違的心靈。
2.3.4多形式的廣告投放
目前,我國大眾傳媒的主要盈利來源仍源於廣告收入,通過高收視率或者高銷量來獲取廣告商投放廣告。在媒體與廣告商具體洽談廣告事宜的時候,參與競標的廣告商則會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與廣告戰略適時選擇其在相應媒體上所投放廣告的形式,以達到其投放廣告的戰略收益。
《我是歌手》的盈利渠道主要源於廣告收入,由於其高收視率和湖南衛視的品牌效應,從而獲得了3億元左右的收入。《我是歌手》第2季的廣告收入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冠名廣告收入,二是植入廣告收入,三是插播廣告收入。冠名廣告被立白洗衣液以2.35億元的價格繼續摘得。植入廣告主要有蒙牛真果粒、東風日產車和新浪微博,蒙牛真果粒的植入廣告主要是通過產品植入,把蒙牛的產品擺放到歌手的休息廳,從而獲得受眾的關注﹔東風日產系列品牌車是以指定明星座駕的身份出現植入的,你會看到在湖南衛視廣播中心樓下,一輛輛天籟•公爵或新勢代奇駿徐徐駛來,歌手們陸續從車上走下來的場景﹔新浪微博廣告的植入是觀眾通過新浪微博客戶端投票支持所喜愛的歌手以及參與各種話題討論而呈現的。插播廣告的價格隨著《我是歌手》節目收視率的高漲而高漲,第一期廣告費每15秒8.6萬元,到總決賽的廣告費高達每15秒63萬元。
三、《我是歌手》節目發展存在的問題
作為娛樂專業主義理念下紅遍大江南北的一檔電視節目,《我是歌手》做的確實相當成功,足以引起同行的關注和借鑒,尤其是該節目的營銷傳播的成功經驗值得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探究,它反映了專業娛樂節目的基本特征和輪廓,但是作為對電視娛樂節目實踐的提煉,其理念體系並不完善,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3.1節目版權引自國外,后續盈利難題待解
如今我國各大衛視的娛樂節目大多都有引進外國版權的身影,這仿若是衛視近幾年謀求發展的“通病”,縱觀近年來一時爆紅熒屏的綜藝節目,大多都離不開“版權引進”這一說法。例如,浙江衛視從荷蘭引進的《中國好聲音》獨領風騷,領跑所有衛視,無論是從收視率、廣告創收還是觀眾的評價都讓同行驚嘆不已﹔《中國最強音》引自在英國久播不衰的《X Factor》﹔央視的《舞出我人生》則是對美國的《Dancing with the Stars》的改進﹔去年一時火爆的《中國星跳躍》《星跳水立方》則分別引自荷蘭和德國的明星真人秀節目。
當然,已經成功上演兩季引自韓國版權的《我是歌手》也不例外。雖然這些節目都能引起一時的火爆,獲得一定的收益,但一味的依靠引進國外版權求得一時發展,終究不是長遠之計,由於這樣的發展模式,我國的綜藝娛樂產業不可避免地陷入尷尬的局面。值得肯定是我國克服了一些電視制作技術層面的問題,娛樂節目形式的多樣性也不斷增加,但是內容對受眾的吸引性始終比較低,無論是商業影響力還是市場競爭力都不夠強,這些給節目的后續盈利帶來了一定的難題。
3.2節目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盈利模式單一
據了解,《我是歌手》第一季的冠名費為1.5億元,總收益超過3億元。由第一期廣告費每15秒8.6萬元到總決賽的廣告費高達每15秒63萬元。當晚的廣告創收總額超過5000萬元。《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冠名費更是高達2.35億元,僅立白洗衣液一家客戶就為《我是歌手》第二季貢獻了2.7908億元廣告費。
很顯然,《我是歌手》的廣告創收頗豐,但是想打造一個經久不衰的品牌節目,僅僅或是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未免太過單一。這與《中國好聲音》的附加網絡視頻,演唱會,電影等產業鏈的開發仍存在差距。
3.3節目自身機制不夠完善,持續發展受到挑戰
雖然《我是歌手》節目經過本土化改造后做得相當成功,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第2季節目最后,奪得冠軍的是韓磊,他的歌曲極具個性化和表現力,而觀眾呼聲最高的是鄧紫棋,最后她不幸與冠軍失之交臂,這樣的結果仿若與第一季善於迎合觀眾口味的羽泉奪冠而截然相反﹔《我是歌手》中頻繁流淚的觀眾是不是演員,統計的票數是否公正……這些影響節目的口碑隱患都值得電視制作人重視﹔立白洗衣液贊助《我是歌手》也想達到加多寶當年贊助《中國好聲音》時的“正宗好涼茶正宗好聲音”之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是如何將節目形象與產品形象做到完美結合。
另外,節目背后的發展瓶頸和現實隱憂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討,節目當下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挑戰。在我國目前娛樂圈中實力唱將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下,在接下來的季度節目中如何能夠繼續挖掘深受觀眾喜愛且願意自主參賽的歌手成為湖南衛視的一大難題,畢竟節目的殘酷淘汰機制讓許多當紅一線的歌手望而卻步。再加之老歌手的回歸著實能夠喚起受眾對流年的追憶,但對以往經典的過度消費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四、《我是歌手》節目發展的應對措施
4.1繼續加強節目的本土改造力度,引導節目自主創新
一方面,節目的本土化改造是依據在引進外國版權的基礎上提出的,一檔引進國外版權的節目必須“因地制宜、入鄉隨俗”的本土化改造,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收益。《我是歌手》節目組需要對以下問題做深入思考:音樂到底該不該迎合受眾、電視制作人與受眾如何達到完美結合、節目與贊助商如何完美結合?
另一方面,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引導節目自主創新。我們需要引進國外成功的節目,借鑒成功經驗往往能使得我們站在巨人頭上前行。但在引進和借鑒的同時必須加強原創節目的自主創新力度。原創是電視產業發展的靈魂,是電視產業的不竭動力。因此,我們應該在市場調節與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和利用一切有利於節目質量的技術手段、產業經營模式,實現我國電視產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4.2形成穩定的產業模式,構建節目的價值產業鏈
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一檔優質的節目是形成產業鏈的重要基石,而產業鏈的成熟則會催生更多優秀的電視節目,電視產業也正是在這樣不斷的互相推進中得以成熟。產業模式一旦形成,就好比一艘航行於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發現了一座燈塔,給人以前進的希望。我們要堅持不斷進步,不斷探索,為建立電視產業的理想國度而努力。
形成穩定的產業模式是構建節目的價值產業鏈的前提。節目產業化要以創新為突破口,通過節目內容、策劃與制作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節目,並運用成熟的商業手段或利用外界產業資源開展版權交易和衍生品的形象授權等的發展模式。
構建相互支撐的節目產業版權價值鏈,主要包括電視節目、網絡視頻、演唱會、手機視頻、手機游戲等環節。首先,培育和引導電視節目產業戰略投資者,以電視娛樂節目為動力推進線上線下產品的升級轉型﹔其次,注重對品牌節目的持續開發,尤其對線下產品的開發,例如《我是歌手》的全國巡演和電影化制作產品﹔最后,重視和強化節目創作,加大對創作團體的扶持,同時也要鼓勵出版節目相關的書籍。
4.3進一步完善節目機制,兼顧多層需求,打造長期性綜藝品牌
如今,在我國的電視熒屏上不乏一些“舶來品”,任何一檔節目都脫離不了從火爆到降溫的自然過程。然而,一檔經典的王牌節目之所以長時間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深刻明白不斷創新與超越去完善節目機制和兼顧多層需求是打造長期性綜藝品牌的不竭動力。
一方面,堅持深入挖掘制播分離條件下高效的節目創新機制。在節目日趨同質化的當今,節目的賣點在獨特,而不在繁多,這就要求任何一個環節講究的是專業,各司其職。節目的制作分離出來,由行業的專業團隊去制作完成效果已然呈現,經過前期的節目試銷試驗機制,及時反饋節目現場的互動結果,積極與電視台協商解決歌手與選歌、電視制作人與觀眾、廣告主與節目自身的融合問題。
另一方面,鼓勵創新冒險的大成本投入,誠邀實力唱將加入。一檔大制作大手筆的專業品牌歌唱節目,必然離不開大成本的投入,這是節目持續進行的基本保障。然而,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實力歌手的不斷加入,才是節目不斷發展的“推進劑”,尤其要兼顧到各個層面的需求,比如要同時兼顧港澳台和大陸歌手的參賽名額和觀眾對歌手呼聲需求等。力求具備“大片意識”的這檔節目,營造的是大氣場、輸出的是正能量、傳遞的是真性情,打造長期性綜藝品牌節目。(作者系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
參考文獻
[1]蔡騏:《粉絲型受眾探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第2期。
[2]高菲:《淺析<我是歌手>的制勝之道》,《新聞與寫作》,2014年第2期。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祁林:《電視文化的觀念》,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韓)申光龍:《整合營銷傳播戰略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6]梁緒敏,石束:《廣告策劃》,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董從文,易加斌:《營銷策劃原理與實務》,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8]高萍,《廣告策劃與整合傳播》,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9](美)特倫斯:《整合營銷傳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5年版。
[10]郭鑒:《 營銷傳播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1]張金海:《20世紀廣告傳播理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2]石長順:《當代電視實務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