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大導演吳宇森執導,耗資4億元人民幣,章子怡、宋慧喬、黃曉明、金城武、佟大為、長澤雅美等24位亞洲一線明星主演的電影《太平輪》,如果上映前有人說它的票房會輸給重慶籍導演張一白執導的中低成本小清新電影《匆匆那年》,相信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但事實就是如此。
《太平輪(上)》(以下簡稱《太平輪》)12月2日上映,第一天隻在國內拿到2000多萬元,第二天和第三天都隻有1000多萬元,熬到周末,結果周五票房也僅有1260萬元,周六略有好轉,達到2000萬元,截至12月6日, 5天隻拿到8950萬元票房。反觀《匆匆那年》,周五才上映,兩天票房就沖破1.54億元,按照這個趨勢下去,本周結束《匆匆那年》票房突破2億是絕對沒有問題。如今,《太平輪》的排片量被《匆匆那年》擠壓得越來越少,從第一天的45%已經下降到如今的25%左右。另外,12日《我的早更女友》、《鳴粱海戰》等多部電影將上映,勢必還將搶佔《太平輪》的排片。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逆襲?昨日,重慶晚報記者採訪了一些業內人士。
原因1:檔期
12月初的電影檔期競爭並不激烈,但重慶影評人“影評老大爺暗夜騎士”(簡稱老大爺)認為《太平輪》定檔12月2日周二的策略十分失敗。他給重慶晚報記者分析說,原來有電影喜歡定檔在周二,因為周二是半價日,會有很多觀眾因為半價去觀影,但現在由於電商的加入導致觀眾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買到低價票,因此周二上映就完全毫無意義,“周二上映還有不少弊端,周二到周四都是工作日,看電影的人並不會太多,這幾天的低迷的票房成績就會被影院記錄下來,作為周末排片的參考數據。因此《匆匆那年》周五上映的排片量就能超過《太平輪》。”
原因2:題材
“老大爺”還認為《太平輪》票房失利的一大原因是電影題材太過時,“這種史詩般的電影如果在10年前就一定能大賣,但現在這種題材已經被淘汰,觀眾也不會純粹被大導演和大陣容所吸引。”“《匆匆那年》的好票房成績其實是因為電影不但有原著小說粉絲支撐,還因為它完全迎合了現在主流消費群20歲年輕人的喜愛,與此同時也能吸引30歲觀眾的懷舊情結。”
原因3:口碑
微信紅人“電影票房”則認為,《太平輪》的失利主要是因為電影沒有好的口碑。“其實這樣的大片前期口碑是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重要原因,但《太平輪》並未組織媒體提前看片,為電影口碑造勢。”此外,《太平輪》自身的質量也有問題:節奏過慢,上部被不少影評人稱為注水豬肉,也是影響票房的一個因素。雖然《匆匆那年》的口碑也不是很好,但是觀眾對青春愛情片的質量要求本身不高,他們看的就是一種情結。
原因4:宣傳錯位
“電影票房”表示,宣傳不給力也直接影響了《太平輪》的票房,“《太平輪》的宣傳完全錯了位,他們從一開始就以‘東方泰坦尼克號’制造話題,但本片導演卻不認同。另外,被東方大船而吸引進影院的觀眾,也因為上部產生落差,因為電影並未出現太多船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