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四十九日祭》熱播 導演張黎: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邢虹

2014年12月12日08:29    來源: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太多慘劇不忍直視 太多救贖讓人感動”

  根據嚴歌苓原著《金陵十三釵》改編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12月初開播以來引發強烈關注。該劇導演張黎近日接受記者郵件採訪,他引用巴爾扎克的一句話表達自己拍攝《四十九日祭》的心情——“有些罪過隻能補贖,不能洗刷”。他說,希望能有更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出現。

  拍南京大屠殺是責任

  “這個題材容不得我們有一絲鬆懈和怠慢”

  “在我看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劇還不夠多,希望能更多一些。”張黎說。他很喜歡一部捷克電影《利迪策大屠殺》,講的是二戰期間納粹對一個有四百多人的小村庄利迪策的屠戮。“最讓我有所感觸的是,直到今天,很多捷克人還是會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叫‘利迪策’,紀念當年的死難者。”

  為了籌備這部電視劇,他帶著主創花了最多的時間在查閱歷史資料上。“這個題材容不得我們有一絲鬆懈和怠慢。在查找和尋訪的過程中,有一些事讓我很感動,在南京當地,有很多民間組織一直在對南京大屠殺進行調查、取証和研究。歷史絕不容許忘卻,這也是我拍攝這部作品的態度。”

  張黎把拍攝《四十九日祭》這樣的電視劇視為自己的責任,“當我們不斷地挖掘歷史、接近歷史的時候,心理壓力無疑是最大的。當大量史實扑面而來的時候,太多太多慘劇讓人不忍直視,太多太多的犧牲和救贖讓人感動,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近年張黎拍攝的題材都宏大嚴肅,他說:“我的年齡在這兒了,自然會沉穩一點。也許有人會說是局限還是什麼,但對於《四十九日祭》這樣的作品,我相信這種‘局限’是有好處的,它會提醒我在創作中時刻保持警醒、保持敬畏。”

  不排斥與張藝謀電影比較——

  “希望通過良性競爭,讓下一部做得更好”

  電視劇開播之后,不少觀眾難免會拿來跟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作比較。張黎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篇幅長短,“因為電視劇篇幅更長,所以我們擁有更大的空間去塑造人物、豐富人物關系。人物立起來以后,事件的發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這讓整個故事顯得更真實、合理、震撼。”他直言自己並不怕和張藝謀題材撞車,“南京大屠殺的題材在我腦子裡轉了幾十年了。還是那句話,忘記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我想做個電視劇告訴一些人,民族之傷痛不能忘記!”

  張黎並不排斥比較,“其實任何一部嚴肅的作品都是創作人員獨立思考、獨特感受的一種載體,所以沒什麼可比性。如果非要比,我希望通過比較,我們的下一部作品能做得更好,那這種比較、這種競爭就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我個人來講,我很欣賞張藝謀的作品,我也推薦我的幾個日本朋友看過,他們都覺得特別震撼。”

  除了外部真實更追求精神真實——

  “戰爭帶來的創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除了導演身份之外,張黎還是一位優秀的攝影師。在《四十九日祭》裡,他選擇了偏紀實性的拍攝風格。但他更關注的不是外部真實,“這部劇,從整體的影像風格、背景音樂包括人物造型等當然要尊重歷史,但我們更想要呈現的是那個年代的精神真實。”

  他告訴記者,《四十九日祭》的最后是一場罪行清算的戲,原本這場戲是沒有的,后來經過反復商議才決定加上。這場戲裡,抗戰勝利以后,在南京進行了一場審判,玉墨沖到法庭裡說了一句話:“你們審判這幾個人有什麼用,過去的日子回不來了。”“在那種浩劫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活下來的人也完全被毀了,他們的一生都將活在戰爭和死亡的陰影下,那種傷痛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四十九日祭》裡的魏特琳女士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在她的庇護下,上萬婦孺難民得以幸存。但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最終在美國的家中選擇自殺。這樣的事例太多了,戰爭帶來的創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本報記者 邢虹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