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之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胡翼青:學術閱讀的境界

——在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碩士生開學典禮上的演講

2015年09月21日08:3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金秋時節,又到迎新!各新聞與傳播院校都積極開展了迎接新生的工作,其中,迎新大會上院長、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的迎新致辭及寄語,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各新聞與傳播院校的迎新致辭及寄語,對青年新聞學子初步了解新聞學和新聞工作、正確掌握新聞學學習方法、蘊育形成新聞理想等,都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也應該是我們新聞教育界值得重視和關注的內容。一篇精彩的迎新致辭及寄語,對學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或許並不亞於一堂課上的專業傳授。為此,經聯絡商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與人民網傳媒頻道共同開展“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征稿活動。熱烈歡迎各新聞與傳播院校領導、老師、畢業生、在校生積極投稿!

》》》點擊查看《“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征稿啟事》

  今天要談的話題與大家未來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經過考量之后,我想和大家談談關於讀書的問題。今天我要講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我想與大家談一談學術閱讀的兩種方式﹔第二,關於工具性閱讀的特征及局限﹔第三,關於素養性閱讀的特征與局限﹔第四,談談作為學術閱讀的較高境界,怎樣才能做到通專相結合的議題。

  在座諸位在大學本科的時候可能也閱讀過與學術相關的書籍,但是我在這裡要做一個論斷。讀過一些學術書並不等於學術閱讀。 但凡覺得自己讀過幾本教材或者一兩本學術名著就算學術閱讀的同學,我個人認為遠遠達不到學術閱讀的要求。

  我們通常把在做研究狀態下的閱讀分成兩種不同的完成方式:

  1素養性閱讀

  在我看來,素養性閱讀的對象是一些大家有口皆碑的學術書,它的開口非常寬,可能與本專業聯系並不緊密。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從大一開始就因為某種原因痴迷的愛上康德或者海德格爾,然后去閱讀他們的著作。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這種閱讀方式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綰聯在一起,而且它們通常是一種泛讀和體驗。所以大家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喝茶然后去看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去感受像芭蕾舞一樣的旋律。

  2工具性閱讀

  工具性閱讀也是我們不可回避,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可能都涉及到這樣的問題:對於你所要研究的傳播學課題,你需要做一些專業文獻方面的閱讀。這些閱讀大部分是在你所研究的領域的前期成果,所以我說這些閱讀是專門的,它沒有那麼開放的視野。總體來說,它是一個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過程。尤其是對於你的研究領域特別重要的幾篇文獻,一定是要反復去閱讀的。

  這就是在研究生的兩年或者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在大家做論文或者做研究設計時,有可能在圖書館中進行的兩種學術閱讀的過程。但是我緊接著要對這兩種學術閱讀進行批判。

  首先我們來看看工具性閱讀的特征。工具性閱讀向你展示了前人已經做了哪些研究,所以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文獻綜述的方式來形成你思想的起點。

  大家將來進行經驗性研究,尤其是進行量化研究時,導師一定會指導大家在前人所研究的上千百篇文獻中去尋找我們所說的工具性閱讀的對象,並且做出一份詳盡的文獻綜述。但是這種閱讀的致命問題在於,它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類似於命題作文,可能對個體學術研究的品位產生負面效應。

  這種文獻綜述的程式化是非常明顯的。絕大多數人為完成文獻綜述,在閱讀文獻時都囫圇吞棗,對閱讀對象很少甄別好壞。如果無法甄別自己研究領域中的文獻的好壞差別,那麼我個人認為學術生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當你輸入關鍵詞進入CNKI進行搜索時,要對不值得付出精力進行評價、閱讀和思考的文獻提高警惕。當你卻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這些文獻上時,隻能導致你本人的學術水平越來越低。

  所以大家在向導師討教問題時,不僅要把文章集成一個總體,還需要導師給一些指導,甄別文獻的好壞。在整個研究生過程中,如果不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學術閱讀方面的品味,那麼畢業以后會發現讀的東西越多,自己的水平下降的越快。好的內容讀多了有利於成長,而差的內容讀多了很可能毀了自己的學術前途。

  當然,即使你能了解CNKI什麼是好文獻,什麼是壞文獻,這種閱讀也未必能提升你的學術能力與品位。因為它們經常缺乏原創和想象力。我們今天依然要回到柏拉圖或者亞裡士多德的時代,根本原因它們充滿著原創的張力,在新的時代不停地給人以新的啟發,所以人文社會科學永遠是一個亙古常新的學問,我們隻有與歷史上的偉大心靈完成一以貫之的溝通,我們才能在這條文化血脈上繼續做我們當代的學問,否則的話我們的學術生產隻能變成速朽的垃圾。

  工具性閱讀會把個人的眼光導入一種非常窄小的視野中,可能會獲得一時的成功,但卻不會絲毫提升個人整體學術品位素養的能力。如果用保羅 利科的話來說,任何一個隻讀文獻的人,很有可能既無法做到在高度語境化的閱讀中去思考這段文本在當時的意義,也無法在去語境化的情況下去分析如何這些文本如何穿越時空,惠及后世和未來的思想。所以,這樣的閱讀個體是懸置於他的研究對象之外的。就像海德格爾說的,研究者必須存在於他的研究對象之中,一個人沒有辦法研究他無法真正理解和體驗的概念。

  可以總結說,工具性閱讀是必須的,當我們進入到任何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時,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研究領域的現狀和既有研究,是不行的﹔但關鍵問題是如果光了解這些內容,也是不夠的,這會極大的損害研究者學術成長的能力和學術的想象力。將來各位未必都會從事學術研究,但學術的品質是一種思維能力和思考方式,它是一種與常人不同的世界觀,如果沒有這種世界觀,就與旁人無異。哪怕不從事學術研究,也要像學者一樣去思考當下的世界和自己的生存狀況。你可能不需要從事學術研究,但你不能失去對學術的興趣,也不能失去用學術的眼光思考自己生存境地的狀態。

  接下來繼續說關於素養性閱讀的話題。素養性閱讀是一種非常奢侈的閱讀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素養性閱讀的開端非常艱難。

  當你真的立志於去做素養性學術研究時,首先要注意到,隻有積累了相當的閱讀量,才能感覺到成就感,所讀的書才會對個體產生影響,通俗地說就是產生化學反應。也就是隻有量變才能到達質變。這個的“量”通常需要幾百本書,這幾百本書未來終將成為你內心的無意識。但在此之前,通常看什麼忘什麼,無法形成體系性的知識,更與現實發生直接的關聯。所以通常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墊底,會發現素養性閱讀是很痛苦的事。隻有當素養性閱讀與工具性的閱讀真正發生了關聯,這種閱讀才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才能真正做到觸類旁通,文如泉涌。

  如果覺得自己做學問很艱難,沒有想法,沒有問題,那隻能抱怨自己讀的書太少了。素養性研究的奢侈體現在這種閱讀方式沒有特別功利性的結果,發生這種化學發應需要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堅持,所以是急不得的,但恰恰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生活中一旦有閑暇時間時,就應該做一些素養性閱讀。

  最后我想說的是如何將這兩條路徑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們所認為的一般人做學術閱讀的最高境界。讓精讀和泛讀交織,讓專業性的閱讀和通識性閱讀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學科的專門文獻和名家大哲的學術書籍發生一種化學反應,這就是我們需要達到的學術的最高境界。要讓傳播學和所有社會科學的學問發生某種關聯,我覺得需要形成以下三種閱讀習慣。

  第一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在於閱讀時要記住知識是最不重要的,讀出研究者的立場和語境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在閱讀時思考,在閱讀時甄別,在閱讀時窮根問底,在閱讀時探索別人沒有探索過的東西。知識是最不重要的,看書首先要看這本書的邏輯,從什麼起點出發,為什麼選擇這個起點而不是相反的起點,為什麼得到這樣的終點。在這個因果推論過程中,作者是否存在偏概全或者不當推理,背后的意識形態,社會語境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們所說的內行看門道。一個人讀書一定就以邏輯學和知識社會的立場觀作為自己考量問題的重要的方法論。

  第二種方式

  第二點是,書中大家都能看懂的內容並不重要。看書的意義在於兩個,第一個能不能讀出這本書的言外之意,就是這段內容作者有自己什麼樣的深意,這種深意是埋伏在字面意義之下的,第二個是最重要的,讀出這本書中作者沒有寫什麼,而不是寫了什麼,沒有寫的東西往往可能成為你下一步研究的起點。如果讀不出前人內容中的空白,那自己研究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前人研究的重復。讀書隻有讀懂了其中的潛台詞以及徹底讀懂了它的局限性,才是真正的閱讀的境界。

  第三種方式

  我要說的第三點是,很多東西需要放在高度語境化的情況下去甄別,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大家要學會在歷史的語境中去勾連某些內容,也要結合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來考量問題。如果無法時刻穿越歷史,沒有強烈的歷史維度的思考,那思想是扁平的,我們需要學會在四維的空間中做學術。另外,我們會發現,任何一個做歷史的人都會關注當代,因為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種時空的維度,在學術研究中無法或缺。如果我們只是關注當下空間中的東西,只是在挖掘空間的數量關系,挖掘在空間中發生的現象,是永遠無法找到參照物去闡釋這些數據和現象的意義的。這就是我強調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時間維度的重要性,這也恰恰是定量研究中比較缺失的。隻有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來回穿越,才能超越兩者的局限性。

  隻有做到以上三點,通與專才能在同一個范疇和層面碰撞出火花。如果不是在抽象層面而僅僅是現象層面,通與專是永遠不會發生真正關聯的。任何的社會科學都是可以通約的,但一定要上升到可以通約的范疇,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現象層面。到了研究生的階段,有很多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東西交織在一起,但我一直認為,沒有理想主義,就不會有未來的現實﹔而隻有腳踏實地面對現實,才會有真正的理想主義。所以這兩者在哲學范疇上是可以溝通的,而不是二元對立。讀書也必須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的。我希望大家經常能夠問自己:我怎樣才能夠超越前人的研究?或者在看待同一事物時我怎樣才能完成超越?但在超越之前,必須帶著敬畏與先賢大哲進行基本的溝通和討論。

  最后我還想強調的是: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基於現實和理論積累之上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它沒有確定性和標准答案,所以請大家從今天起不要用尋求標准答案、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讀書。

  謝謝大家!

    胡翼青:

    男,祖籍廣西博白,1975年7月3日生於江蘇無錫。1993年畢業於江蘇省無錫市一中,同年考入南京大學新聞系廣告大專。1995年直升入94級新聞學本科學習,1996年9月起擔任新聞系學生會主席。1998年本科畢業,獲得當年“韜奮新苗獎”一等獎,直升研究生並留系任教。2002年6月提前獲得碩士學位並獲准師從周曉虹攻讀社會學博士,2006年12月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2008年9月-2010年6月,師從黃旦教授在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進行博士后研究。

    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策略傳播系主任。目前教學與研究的重點為傳播理論、傳播思想史,也曾有過業界工作(曾在香港文匯報工作過一年,並在《中華工商時報》等多家媒體實習,發表過近20萬字的各種新聞報道)和新聞業務課教學研究的經歷。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