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之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信凌:學養與技能

——新聞傳播類學生大學學習漫談

2015年09月21日10:0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金秋時節,又到迎新!各新聞與傳播院校都積極開展了迎接新生的工作,其中,迎新大會上院長、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的迎新致辭及寄語,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各新聞與傳播院校的迎新致辭及寄語,對青年新聞學子初步了解新聞學和新聞工作、正確掌握新聞學學習方法、蘊育形成新聞理想等,都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也應該是我們新聞教育界值得重視和關注的內容。一篇精彩的迎新致辭及寄語,對學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或許並不亞於一堂課上的專業傳授。為此,經聯絡商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組與人民網傳媒頻道共同開展“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征稿活動。熱烈歡迎各新聞與傳播院校領導、老師、畢業生、在校生積極投稿!

》》》點擊查看《“新聞與傳播學院迎新致辭及寄語”征稿啟事》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陳信凌

首先,歡迎從四面八方來到南昌大學,來到我們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可以肯定地說,這裡不是中國最好的大學,我們也不是最好的新聞傳播學院。不過,我希望經歷了在南昌大學的學習階段以后,你們會認為這裡是最適合你們的新聞與傳播學院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學院的情況。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6月的江西大學新聞系,第一任系主任由當時的江西大學副校長於生兼任。於生是我黨延安時期的老新聞工作者,曾任職於大眾報、新華社等單位。新聞系成立的時候,大陸當時隻有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設有新聞系,因為這個原因,我們被稱為新中國后大陸出現的第三個新聞系。簡言之,我們的專業教育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積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傳統。

現在學院的辦學規模較大,辦學層次豐富。學院設有4個系:新聞學系、廣播電視學系、廣告學系、影視傳播系﹔5個本科專業: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戲劇影視文學﹔一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傳播學,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新聞與傳播專碩、出版專碩﹔一個博士點:媒體管理學。共有教職工78人,本科生研究生共1500余人。

開學典禮照例應該講講專業學習的內容,我今天不全面展開,重點談談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如何處理好培植學養與掌握技能的關系。我們學院的5個本科專業,是文科中典型的實踐性與應用型專業。在這裡沒有象牙塔,直接面對社會,面對業界。我們的培養方案中設定的培養目標,就是為業界培養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優秀從業者。這種技能具體說就是新聞採編的技能、廣告制作營銷的技能、播音主持的技能。我們的辦學水平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專業技能上。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學院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方面,一向非常用心,同學們在學習中也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們的學生在國內的一些權威性的比賽與活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為了激發大家的學習信心,我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在1994—1998年期間,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了面向全國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韜奮新苗獎”評選,評審的依據是學生的實踐性作品,我們推薦的學生年年全部獲獎,而且每年至少一個一等獎,這個成績在全國高校的新聞院系中比較突出,在省辦院校中首屈一指。當時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都做了詳細報道﹔在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我們學生取得的成績也非常突出,尤其是在2005年的第一屆,我們獲得了影視類廣告全國唯一的金獎。在2007年舉行的第二屆,我們獲得了平面類和廣播類兩個一等獎。這兩次比賽成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也都做了詳盡的報道﹔2011年5月初到6月初,人民日報社、人民網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主辦了大型主題活動“追尋”。 南昌大學以新聞與傳播學學科為主體的5名學生參加了本次活動。在活動期間,人民網設計了三個榜單,根據參與者在《人民日報》、人民網發表文章的情況,以及在活動中的綜合表現,對所在學校和參與者個人進行人氣指數排名,我們的團隊和學生個人經常佔據榜單前列。該活動結束以后,人民日報社還特別給南昌大學黨委發來一封感謝信。其中寫道:“十天中,貴校同學行程數千公裡,尋訪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輩。行程中精神飽滿,不辭勞苦,展現出高昂的政治熱情、過硬的綜合素養、出色的協作精神和扎實的寫作能力。他們在活動期間發表的博客、微博、照片和各類文章,記錄下一路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真實生動,親切感人。經人民日報、人民網編輯見報、上網后,獲得了受眾的廣泛好評,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此外,我們的學生還在全國性的播音與主持,各類電視片制作評比中也獲得很好的成績,為我們學校與學院贏得了榮譽。

由此可以說,注重專業技能的鍛煉和提高對於我們各個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種須臾不可無的專業意識。不過,我們有不少同學在這個問題上過於信馬由?,以致走上一個認識誤區,即隻注重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而對文化素質與專業理論類課程掉以輕心。在這裡,首先要改變一個觀念,以為我們的專業技能水平只是與專業技能類課程相關,而與文化素質與專業理論課程不甚關涉。很顯然,這樣的認識是站不住腳的。以播音主持專業為例,老師訓練大家念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這是上專業技能課,如果問大家最喜歡的播音員主持人是誰,很多同學都會說白岩鬆。那麼,你覺得白岩鬆的出色就在於他念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說得比我們順暢嗎?當然不是,那是因為他有比一般播音主持人更深厚的學養的支撐。

現在的問題的是: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學養?首先當然是學好我們開設的這類課程,這是不言自明的。此外,還要在課外有意識地進行有選擇性的大量閱讀。在這個方面,我重點談三層意思。

第一,關於閱讀書目。我們過去曾經給學生開過課外閱讀書目,現在也有學生要我開書單,但是,我在這件事情上變得越來越謹慎了,我覺得這裡大有奧秘。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現在也倡導終身學習的觀念。如果為終身學習開書單,問題還沒那麼復雜。反正隻要是精品,廣泛採擷,多多益善。張之洞、魯迅都給年輕人開過書單。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就是要回答年輕士子“應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因此被人稱為“為學之門徑”。其中採擷宏富,列舉了2000多種古籍。魯迅的書目是專為他朋友許壽裳的長子許世瑛開列的,這份書單雖然統共隻列舉了12種書名,但其實並不簡單,因為包括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等詩文合集,其容量也非常可觀,不是輕易就可以完成。如果要給在座的同學們開書目,我認為其容量應該是大家在四年內可以讀完,而且盡可能要顯示出閱讀的階段性成果,也就是說同學們在畢業時要在學識與能力方面有明顯的進步與提升。如果書目所列書籍過多,同學們無法逐一披覽,尤其是在大家的視線已經被網上讀品牢牢把控的今天,完全可以確定,大而全的書目很難得到真正落實,基本成為了一項擺設。

那麼,綜合各類因素,我認為同學們在大學期間,為著提高自身學養的目的而開展的課外閱讀,至少應該注意以下三點:首先,閱讀數量適度,而且每個人的閱讀數量也可以有所不同。在質量上要求是經典、精品﹔其次,書籍的類型要有所取舍。課外閱讀的書目大多不加設限,輻射范圍很廣。文史哲、政經法,還有各類自然科學,都可以一網打盡。因此,一定要有所取舍,取舍的依據是自己的學養儲備與學術志趣﹔最后,課外閱讀要對專業技能學習有所助益。我們已經認可了閱讀書目可以不加設限,但是,閱讀還是有明確目標的,也就是說要有利於專業素養與技能的提升。因而,閱讀書目應該呼應專業學習目標。

第二,關於閱讀的狀態。閱讀的狀態是與閱讀的目的聯系在一起的,這裡首先涉及到的問題就是,閱讀是不是一定要有另外的目的。在過去有這樣的一些說法: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好讀書,不求甚解﹔得意忘言,得魚忘筌。從這些表述裡,讓我們感受到讀書是非功利性,讀書是人活著的一種形式,是生命中的常態,閱讀本身就是目的,其中具有無窮的樂趣。在我看來,這種非功利的閱讀是一種特例,在現在越來越稀見了,大量的閱讀是有功利性或目的性的。常見的有兩種,一是為了休閑解悶而閱讀,閱讀的目的除了填充時間消耗空閑以外,別無他求。其閱讀處於閑散狀態,注意力無須聚焦,精力處於半投入狀態,似有若無﹔第二種是為了特定需求的閱讀,閱覽養花、烹飪、旅游等書籍,就屬於這種類型,閱讀過程狀態積極,但是往往是一次性的,無須積累與延續。我們大學生的閱讀應該與這兩種形態有所區別,是一種學習與研究的方式。不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量投入時間與精力,而且還應該講究秩序與重點,積累與延伸。可惜的是,現在有些同學在課外往往採用休閑解悶的閱讀方式,看似忙忙碌碌,其實收效甚微。希望在座的同學們引以為戒,免得臨近畢業時發出寶山空回的感嘆。

第三,關於閱讀網上制品。現在的大學生課外閱讀之所以變成一件需要提醒、督促的事情,是因為大家的注意力在較大程度上被網絡所牽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家關注網絡,主要是接受與貪看微博、微信,以及各類論壇上的文章,而非網絡上電子資源提供的各類數據庫。微博、微信、論壇的內容關涉面極其廣泛,舉凡政治、經濟、法律、人文、歷史等等,隻要是有賣點、焦點、熱點、笑點、哭點,乃至疑點、難點之處,無一不觸及、不評議。當然,這種閱讀並非毫無益處,存在的問題是大家在接受的過程中把控不了自己,投入的時間太多。而且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這類網上制品大多是作者們率意隨性而為的,同學們由於缺乏必要的辨析能力,便不加細察照單全收。更有甚者,這種課外獲得的網上學問,使得一些同學成竹在胸,自信滿滿,以為自己已經洞察人世萬象,參透天地奧秘。很顯然,這是一種必須警惕的錯覺。我們大家一定要記住一點,微博、微信、論壇的文章,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補充,研究的線索,但是肯定不是我們學問的根底。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祝大家勵學精進,早日成才!

2015年9月13日上午

陳信凌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贛鄱英才555工程”人文學科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兼任國家教育部新聞與傳播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2017)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與傳播教育學會理事,江西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江西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碩士專業學位專業委員會專家、江西傳播學會副會長、南昌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燕京創意文化產業學刊編委、暨南大學媒介批評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大江輿情中心顧問等。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