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201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篇

2013年获奖学生

获奖名单

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一等奖:欧阳春雪
二等奖:郭小荷、李琼、周佳晶

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
王义鹏 王宇琦
二等奖:
郑婕  陈之琰 岳 廷
三等奖:
古孟璇  丁菲菲  周 洋 李天语       陈嘉林 王雨琦   万 婧 

历年获奖名单:

2012    2011    2010    2009

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

王义鹏

政务微博“去政务化”的分析
政务微博指政府机构开设的微博,其核心特点在于“政务”属性。笔者发现,当前政务微博存在“去政务化”倾向——越来越关注“微博”的传播特点,而内容却与“政务”越来越无关。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问题: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是否来自其发布的“政务”内容;“政务”内容是怎样发布的;政务微博在发布“政务”内容和“非政务”内容时采用了怎样的传播策略。本研究以“上海发布”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微博为案例,对比传统媒体《新民晚报》在同时期的政务议题报道,考察政务微博上“政务议题”的传播特征。研究发现,作为政务微博影响力排行榜第一的“上海发布”,存在明显的“去政务化”问题。
详细 >>

王宇琦

《人民日报》的身份转换与舆论场争夺
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党报的意见领袖身份和对于舆论场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此,一些党报开始以web2.0的新媒体平台为契机,寻求突围之道。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民日报》、人民网及其微博平台上的核议题报道的考察,利用框架分析方法,探究传统党报利用新媒体平台寻求身份转换的话语策略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寻求党报在新媒体时代赢得舆论场争夺的可行性路径。
详细 >>

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

郑婕

“内容为王”视角下中国门户网站的战略分析
本文主要考察青年网民用户对“四大门户”网站内容的使用、感知、态度等变量,以结构方程模型为研究方法(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为研究方法,构建出基于“内容感知模型”的门户网站战略模型,并通过网易的成功案例验证其可行性,为中国门户网站的内容建设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有效的内容感知维度,包括信息量,组织度,娱乐性,互动性,有用性,都可以帮助网民对门户网站的积极态度,从而促使他们采取积极地行为:比如频繁浏览网站,提高对网站的忠诚度等。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建立仅仅是一个基础,但可以扩展到所有基于网上内容为商业模式的门户网站(online content industry),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详细 >>

陈之琰 岳 廷

中美社交网站内容审查制度初探
本文主要探讨中美两国社交网站为杜绝网站用户生产不当信息的服务条款、以及用户发布了不当信息后所采取的内容审查制度。本文采用质化的个案分析法,选取人人网与Facebook作为中美不同媒体的样本,主要从两者对社交网站用户生产内容进行审查的机制中特定环节的(服务条款)异同出发,分析当前社交网站运营商实践中的做法,进而探究社交网站对对用户行为法律责任的渊源。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7篇)

古孟璇

社交网站用户的隐私管理研究
本文旨在对社交网站用户的隐私管理进行研究。以人人网为例,将用户隐私管理划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用户的隐私意识、用户的隐私管理行为以及用户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清华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95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受访者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以及对隐私的界定会影响其隐私管理行为。
详细 >>

丁菲菲

传统媒体线上线下媒介形象分离现象调查与原因初探
本文以媒介形象系统论为理论依据,以公信力、专业性、媒介操守、社会关乎、权威性、亲和力为六个维度设,设计了18个问题的语意差量表分别对《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微博,《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微博进行媒介形象测量。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微博与人民日报存在显著的媒介形象分离现象而南方都市报微博与《南方都市报》相比,媒介形象分离现象较弱。同时,本文还尝试构建媒体使用强度与使用目的与这种媒介形象分离之间的关系。
详细 >>

周 洋

公共热点事件中的微博舆论生成模式及引导研究
自2012年9月日本政府推行钓鱼岛“国有化”进程以来,钓鱼岛争端处于持续发酵阶段,引发中日两国关系的全面危机。作为新兴社交媒体的微博在钓鱼岛争端中不仅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而且在舆论场域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时性维度考察了钓鱼岛争端中微博舆论生成的逻辑结构,提出公共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成的“中心辐射模式”、“ V+媒与V+V双膨胀扩散模式”、“扁平去中心化模式”与“社交场域模式”四种模式,并探求对微博舆论的有效引导,以期完善虚拟社会管理。
详细 >>

李天语

微博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网络新媒体在大数据时代中充满着蓬勃朝气,而微博就是处在这一时期内的新兴宠儿;在使用微博的偌大群体中,青少年占据着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介于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本课题主要研究15至18周岁、正接受中等教育的青少年,并结合社会微博对青少年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有针对性地构建出独立于社会微博之外的绿色微博,并引导绿色微博成为青少年成长时期:集寓教于乐、沟通交流、安全关注社会信息动态的必要指导工具。
详细 >>

陈嘉林

从传媒“硬”实力发展角度考察中国软实力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发展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也应当及早提上日程。传媒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构建传媒实力的维度有“无形的”传播内容和“有形”的传播基础建设两部分。本文尝试通过对我国传播基础建设的探究,以小见大,希望能够直观得了解我国软实力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详细 >>

王雨琦

新闻网站的国际传播策略与国家利益的实现
全球化意味着国家间社会关系的强化,国际传播既是全球范围内各活动主体良性交往的润滑剂,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些行为体关系恶化的催化剂。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上把握国际传播策略成为网络时代国家利益实现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中美两国对外传播的主流网站为例,分析其国际传播策略以及其背后所呈现的国家利益。
详细 >>

万 婧

本土恐怖分子的媒介呈现
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发生震惊世界的爆炸案,成为继9?11事件后美国最大的一起恐怖活动。它发生在美国本土并由境内居民察尔纳耶夫兄弟制造,属于本土恐怖主义(homegrown terrorism)活动。本文通过纽约时报网波士顿案嫌疑人报道的文本分析,从内外群体的语言偏见、他者的媒介镜像等角度考察本土恐怖分子的媒介呈现。研究发现,报道放大了嫌疑人的穆斯林身份和移民身份,设置了“他者—邪恶伊斯兰”的框架,在穆斯林移民与本土恐怖分子之间建立了隐约的对应关系,成为支持伊斯兰威胁论的一部分。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