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对社交网站用户的隐私管理进行研究。以人人网为例,将用户隐私管理划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用户的隐私意识、用户的隐私管理行为以及用户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清华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95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受访者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以及对隐私的界定会影响其隐私管理行为。
关键词:隐私管理;社交网站;用户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生活不断融合,人们享受由此带来的便利和自由个性表达之外也带来了隐私信息“裸奔”的危险。比起以前的任何时代,人们正前所未有地把个人的生活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在互联网上,当前甚至被称为“隐私不保的年代”。1
网络隐私问题大致包括三种情况:第一,未经授权收集、截获、复制、修改他人信息。包括黑客攻击、专门的网络窥探业务以及垃圾邮件对用户的追踪行为。第二,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第三,用户自己对自己隐私的暴露。
不同的网络平台上用户隐私主要面临的问题不同,例如在电子商务或购物网站上,网络隐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安全上;而对于BBS论坛、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则多会遇到未经授权在网上宣扬、公开或转让他人隐私的情况。
本文选取社交网站进行研究,因其具有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现实与虚拟结合使用户对隐私有着更加复杂的处理方式,于是笔者从社交网站切入研究用户个体对隐私的管理问题,即着重讨论上文叙述的三种网络隐私问题中的第三种:用户自己对自己隐私的暴露。本文试图从用户个体的角度探讨隐私问题,在国内学界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作为已有相关研究的补充。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国内对社交网络隐私的研究多侧重于政策和技术方面,从用户的角度考察社交网络隐私问题的研究在国内还很罕见。
国外研究社交网络用户隐私问题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多,部分研究使用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分析互联网用户的隐私问题。
2.1隐私的概念
关于隐私的概念,法学、社会学以及哲学都有很多阐释。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隐私领域与大众媒介这个公共空间原本是矛盾的。隐私即那些就我们平常人理解不会在大众媒介上出现和传播的有关个人的事情,一般包括内心隐私,自身生存状况,个人关系,家庭生活。根据公开的范围和公开后产生的影响,隐私领域具有不同的层次,呈层层递进状,在不同层次的隐私中,依个人所选择和使用的大众媒介对当事人身份的确认程度不同,即媒介的匿名性不同,个人隐私的公开程度也就不一样,媒介的特性将影响当事人叙事的流畅性和自由伸展度,把握公开隐私的节奏及主动性。2从这个层面看,隐私的界定体现个体差异性,对隐私的操控也具有复杂性。
2.2对社交网络隐私问题的传播学分析
(1)传播模式方面:社交网络传播特点决定其将面临隐私公开现象
SNS网站将个人通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中间地带扩大并且变得模糊化。私人言论被迫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是SNS网站上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交错存在导致的结果之一。3个体隐私公开的现象是我国大众媒介传播范式改变的一个结果。大众媒介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观念的制约,为受众提供多种与媒介互动的机会,人们能够在大众媒介上找到个体的位置,在积极参与和双向互动中感受对媒介的依赖和信任,愿意公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心灵世界。4
(2)用户方面:用户心理和行为特点成为网络隐私传播的动力
从心理学上的动机理论出发指出主动型隐私公开行为和窥私行为是网络隐私传播的两大动力。主动型隐私公开行为是出于自我暴露与安全的需求和外界认同,窥私行为则是由于好奇心的驱动和集体无意识的作用。5已有的研究指出,男性用户自我表露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以社会交往为目的的用户在SNS里表露更多。6
外文文献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部分研究利用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分析互联网用户的隐私管理状况,如Privacy Management in Facebook一文将基于人际传播的传播隐私理论应用于SNS网站上,通过对facebook用户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指出SNS用户隐私行为的主要动力源于权衡社交需求和隐私需求孰轻孰重的拉力。Blogging Privacy Management Rule Development一文也利用传播隐私管理理论,通过对365个博客主的调查研究,探讨个人博客的隐私管理原则与通信个性(包括自我监控技能和制定适当社会互动的意识)的关系,同时指出在同样个性的条件下,博客使用频率和隐私管理原则相关。Dr. Leanne C. McGrath研究指出,人们很重视社交网络上的个人隐私,但矛盾的是多数社交网络用户没读过网站的隐私声明。7Bernhard Debatin, Jennette P. Lovejoy研究Facebook用户对于隐私问题的意识及使用Facebook中利益风险理解.研究发现,Facebook通过特殊的日常生活和仪式,深深地融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用户声称了解隐私问题,但是却报告说上传大量的个人信息。隐私入侵风险更多的被归于别人而不是自己。然而,相对于仅仅听到别人受到隐私侵犯人,自身受到过隐私侵犯的用户更可能改变隐私设置。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松懈的态度可能是由于高度的满足感、使用模式,在心理学原理中类似于第三人效果。因此,更加安全地使用社交网络服务需要改变用户的态度。8
(3)理论方面:传播隐私传播理论应用于分析社交网络隐私问题
在传播学领域有专门针对隐私传播的研究,桑德拉·佩特罗尼奥2002年在其书《隐私的边界》一书中提出传播隐私管理理论(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CPM),该理论为解释人们如何管理私人信息的披露与保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9
该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人们传播隐私的选择过程,虽然以人际传播为基础,但笔者认为在网络用户隐私问题的探讨可以借鉴该理论,特别是对于同样具备人际传播特点的社交网络。
第三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管理的现状,以描述型研究为主先了解现状,再进行简单的解释。笔者把主要研究对象——用户隐私管理划分为意识、行为、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第一,意识指用户对隐私的认识和态度;
第二,行为指用户对隐私的具体措施;
第三,满意度指用户综合自己对隐私的意识和行为,而后对自己隐私状况进行的评价。
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选取人人网为社交网站的代表,对大学生群体采取问卷调查法。样本框为清华大学学生,从中选取方便样本,将100份问卷在文科图书馆进行发放,其中有效问卷95份。
问卷设计依照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主要测量的变量为用户的隐私意识、用户对隐私的管理行为以及用户对隐私管理的满意度。
第四章问卷调查分析
4.1描述分析
4.1.1 基本的人口信息
笔者所发放的100份问卷中,回收96份,其中1份从未使用过人人网,有效问卷95份。
根据统计反应的样本基本情况,男性占54.7%,女性占45.3%,而从年龄段看,18~23岁的所占比重最高(57.9%),其次是24~26岁和27~30岁分别占25.3%和14.7%,两极所占比例都非常少。从所在攻读的学位看,攻读学士的占48.4%,攻读硕士的占44.2%,以及攻读博士及以上的占7.4%。
4.1.2人人网使用情况
图2.1 人人网使用时间分布
图2.2 人人网使用频率
图2.3 人人网主页访问量分布
以上三幅图反应了样本关于人人网的使用强度,从图中可知,53.7%的受访者每天都登陆人人网。另外,大约78%的受访者主页访问量在5000以下,因而在访问量方面属于中下水平。因此,本研究的样本关于人人网的使用强度特点是使用时间长、频率高,访问量水平中下等。
表2.1 人人网使用内容分析
|
发表日志 |
更新状态 |
上传照片或视频 |
浏览好友新鲜事 |
分享话题 |
与好友互动聊天 |
寻找好友 |
网络游戏 |
极少使用 |
55×1 |
25×1 |
33×1 |
9×1 |
16×1 |
22×1 |
19×1 |
80×1 |
较少使用 |
20×2 |
18×2 |
17×2 |
4×2 |
8×2 |
22×2 |
21×2 |
6×2 |
一般 |
14×3 |
22×3 |
19×3 |
8×3 |
23×3 |
36×3 |
36×3 |
1×3 |
较常使用 |
4×4 |
16×4 |
14×4 |
13×4 |
27×4 |
9×4 |
14×4 |
3×4 |
最常使用 |
2×5 |
14×5 |
12×5 |
60×5 |
20×5 |
6×5 |
5×5 |
5×5 |
均值 |
1.72 |
2.75 |
2.53 |
4.1 |
3.3 |
2.5 |
2.6 |
1.4 |
问卷中第7题按照利克特量表设计,下面先对该量表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值为0.75,高于一般认为的标准值0.7,说明具有可信度。
将极少使用到最常使用分别赋予从1到5的值,与频数相乘可得出总分,这里计算出均值来表示每项内容使用情况。“浏览好友新鲜事”以4.1的均值遥遥领先其他内容,而“发表日志”和“网络游戏”被使用得最少。由此,我们发现所抽取的受访者多将人人网用于追踪好友消息,进行关系的维护,而非娱乐和写日志。
4.1.3 人人网用户隐私意识
Q9 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您认为社交网络上哪些属于隐私?
表1.3 用户对隐私的判断分析表
|
个人基本信息 |
人际关系 |
个人行为事件 |
言论、观点和爱好 |
个人照片 |
地理位置 |
浏览痕迹 |
其他 |
均值 |
0.83 |
0.49 |
0.49 |
0.22 |
0.39 |
0.35 |
0.48 |
0.02 |
将多选题的选项赋值计算其均值,可以看出人们认为属于隐私的依次是个人基本信息、人际关系、个人行为事件、浏览痕迹、个人照片、地理位置、言论爱好观点。
Q12 人们对自己隐私的关注程度
图3.1 用户隐私关注度
Q13 以人人网的使用经验,您认为在社交网站里应该如何看待隐私?
A 社交网站就应该真实才有意义和乐趣,不需要太看重隐私
B 社交网站上更应该保护自己隐私,暴露隐私容易招致侵害
图3.2 用户隐私态度分析图
从以上的两幅图分析看,所取样本多数认为“B社交网站更应该保护隐私”,有67人选择该选项,而另外28人选择“A社交网站真实才有意义”,虽然选择B的人占多数,但选A的人也有29%。另外,从图3.1中可得多数样本对自己隐私只是一般关注。
4.1.4用户对隐私的管理行为
表4.1 个人发布和分享会涉及到的内容分析表
|
个人基本信息 |
人际关系 |
个人行为事件 |
言论、观点和爱好 |
个人照片 |
地理位置 |
浏览痕迹 |
其他 |
不太清楚 |
均值 |
0.52 |
0.59 |
0.55 |
0.71 |
0.55 |
0.41 |
0.34 |
0.03 |
0.00 |
从表中得出,受访者使用人人网时自己发布和分享的内容会涉及的,按均值排列依次为言论观点和爱好、人际关系、个人行为事件、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地理位置、浏览痕迹。与表3.1对比发现,在最高比例的受访者认为属于隐私的前四个中,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事件是在自己发布内容中容易涉及到的,个人基本信息也会涉及到一些。
图4.1 是否对主页进行隐私设置情况图
58人设置过隐私选项,另外37人没有设置过,虽然设置过的比重较大,但二者差异悬殊并不是很大。
图4.2 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
图4.3 注册人人网需要提供个人真实信息时的处理
从以上两图看,受访者中绝大多数没有因为隐私问题而减少或停止使用人人网,而图4.3显示受访者为了使用人人网基本都会提供自己的信息,只是勉强提供的比例比乐意提高的比例高一些。
4.1.5 用户对隐私管理的满意度
图5.1 如果可以修改人人网设置用户将采取的行为
图5.2 用户对人人网隐私管理状况的满意度
从以上两图看,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隐私管理状况的满意度是中等偏上,选择“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很少。并且,多数受访者认为应加强人人网的隐私保护措施或者维持现状,只有极少人认为人人网的隐私设置过多。
4.1.6小结
以上通过图表的方式对问卷题项进行了总体的描述性分析发现人人网多数受访者使用黏度很高,拥有一年以上使用时间和每天登陆,并且多利用人人网关注好友信息维护人际关系;
在隐私意识方面,个人基本信息、人际关系、个人行为事件和浏览痕迹这四项的被选择的频率最高,也就是说多数受访者容易将这些项列属于社交网站上自己的隐私,并且多数受访者对隐私的关注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且认为社交网站中更应该注重隐私的保护;
在隐私管理行为方面,多数受访者会对主页进行隐私设置,而多数受访者承认自己发布和分享的内容中会涉及到被她们归为隐私的个人行为事件和人际关系,但他们并没有因为隐私的风险而停止使用人人网,当人人网向他们获取基本信息时,为了正常使用人人网,他们还是倾向于提供信息;
在隐私管理满意度方面,多数受访者的满意度是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对人人网的隐私设置表示可以进一步加强或者保持现状。
4.2解释分析
4.2.1 提出假设
笔者假设隐私的意识可以影响用户对隐私的管理行为,隐私的意识也可以影响用户隐私管理的满意度,而用户的隐私意识又与用户的人口信息和人人网使用强度有关,具体如下:
H1隐私意识影响隐私管理行为
H1a 隐私的界定和发布分享内容涉及的选项成反向相关关系
H1b 隐私的关注程度与隐私设置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H1c 隐私的关注程度与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存在相关关系
H1d 隐私的态度与隐私设置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H1e隐私的态度与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存在相关关系
H1f 隐私的态度与面对人人网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H2 隐私意识影响隐私管理的满意度
H2a隐私关注程度与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成相关关系
H2b隐私的态度与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成相关关系
H3 人口信息和隐私意识存在相关关系
H4人人网使用程度和隐私意识存在相关关系
H4a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关注度存在相关关系
H4b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态度存在相关关系
4.2.2 数据分析
H1隐私意识影响隐私管理行为
H1a隐私的界定和发布分享内容涉及的选项成反向相关关系
|
界定(是否属于隐私) |
分享发布(涉及) |
个人基本信息 |
0.014 |
|
人际关系 |
0.141 |
|
个人行为事件 |
0.181 |
|
浏览痕迹 |
0.334**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选取比例较高的被界定隐私的选项与其在发布分享中被涉及的几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浏览痕迹在界定和发布分享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事件也有部分相关,只有个人基本信息没有相关性。说明人们在自己分享和发布内容是存在涉及自己隐私信息的情况,特别是关于浏览痕迹、个人行为事件和人际关系的信息。
H1b 隐私的关注程度与隐私设置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
隐私关注程度 |
是否进行隐私设置 |
Pearson 相关性 |
-0.43**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隐私关注度选取第12题来测量
对隐私关注程度越高的受访者越倾向于对个人主页进行隐私设置。
H1c 隐私的关注程度与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存在相关关系
|
隐私关注程度 |
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 |
Pearson 相关性 |
-0.39**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对隐私关注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
H1d 隐私的态度与隐私设置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
隐私的态度 |
是否进行隐私设置 |
Pearson 相关性 |
-0.43**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隐私态度选取第13题测量,认为“社交网络就应该真实才有意义”(选A)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不进行隐私设置(选B),反之亦然。
H1e隐私的态度与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存在相关关系
|
隐私的态度 |
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 |
Pearson 相关性 |
-0.26**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认为“社交网络就应该真实才有意义”的受访者更倾向于不会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
H1f 隐私的态度与面对人人网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
隐私的态度 |
面对人人网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 |
Pearson 相关性 |
0.49**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认为“社交网络就应该真实才有意义”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乐于提供个人信息。
H2 隐私意识影响隐私管理的满意度
H2a隐私关注程度与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成相关关系
|
隐私关注程度 |
隐私管理的满意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12 |
H2b隐私的态度与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成相关关系
|
隐私关注程度 |
隐私管理的满意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44**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H3 人口信息和隐私意识存在相关关系
|
性别 |
隐私关注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10 |
|
性别 |
隐私态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061 |
人口信息和隐私意识没有相关关系
H4 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意识存在相关关系
H4a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关注度存在相关关系
|
使用时间 |
隐私关注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14 |
|
使用频率 |
隐私关注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049 |
|
主页访问量 |
隐私关注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019 |
H4b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态度存在相关关系
|
使用时间 |
隐私态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23* |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使用频率 |
隐私态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36**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主页访问量 |
隐私态度 |
Pearson 相关性 |
0.18 |
根据相关性分析,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意识的关注度层面没有相关性,而人人网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和隐私态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4.2.3小结
H1隐私意识影响隐私管理行为——部分证实
H1a 隐私的界定和发布分享内容涉及的选项成反向相关关系——证伪
H1b 隐私的关注程度与隐私设置行为存在相关关系——证实
H1c 隐私的关注程度与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存在相关关系——证实
H1d 隐私的态度与隐私设置行为存在相关关系——证实
H1e隐私的态度与是否因隐私问题而停止使用人人网存在相关关系——证实
H1f 隐私的态度与面对人人网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相关关系——证实
H2 隐私意识影响隐私管理的满意度——部分证实
H2a隐私关注程度与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成相关关系——证伪
H2b隐私的态度与隐私管理的满意度成相关关系——证实
H3 人口信息和隐私意识存在相关关系——证伪
H4 人人网使用程度和隐私意识存在相关关系——部分证实
H4a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关注度存在相关关系——证伪
H4b人人网使用强度和隐私态度存在相关关系——部分证实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结论
通过对95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笔者对这95位人人网大学生用户对隐私管理行为总结如下:
第一,不同的人对隐私的界定是不同的,对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出最容易被归为隐私的有个人基本信息、人际关系、个人行为事件和浏览痕迹。
第二,人们在人人网上发布和分享的内容会涉及到部分隐私信息,根据分析,这部分被涉及的隐私主要是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事件。
第三,多数受访者对隐私持有较为关注的态度。80%以上的受访者在使用人人网时对隐私的关注度是中等偏上,60%左右受访者认为在社交网络上更应该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有同样比例的受访者对自己个人主页进行过隐私设置。
第四,存在比重不算少的近30%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络就应该真实才有意义和乐趣,不应该太看重隐私。当注册人人网需要提供个人真实信息时近40%的受访者选择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交活动乐意提供这些信息。
第五,用户的隐私信息保护对人人网的隐私保护措施依赖性强。近80%左右的受访者不会因为隐私问题而减少或停止使用人人网,同时在注册人人网需要提供个人真实信息时,40%的受访者选择乐意提供,50%的受访者选择勉强提供,也就是无论乐意或勉强,90%的受访者提供了真实的个人信息给人人网。问卷中还有一题是 “如果您可以修改人人网的设置,基于隐私考虑您会怎么做?”50%的受访者希望人人网加强隐私保护措施,45%的受访者选择维持现状。
因此,我们发现多数受访者愿意在人人网上提供个人信息,但也希望人人网可以做好隐私保护工作。
第六,受访者的人人网使用强度越高,其关于隐私的态度就越开放。根据研究中显示,使用人人网时间越长,登陆人人网频率越高的受访者,越容易持有“社交网站就应该真实才有意义和乐趣,不需要太看重隐私”。
5.2启示和局限
在社交网站平台上谈隐私问题很特殊,社交网站是建立在人与人间现实关系的基础上,因此社交网站是典型的现实与虚拟的结合体。以人人网为例,每个人在人人网上拥有自己一个公共或半公共的个人主页,主页与主页依靠用户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而联系起来,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进行信息互动,然而和现实中不同的是,这种互动常常暴露在公共的状态下,另外社交网站中人际的圈子也会被无限扩大。
在这样的网络空间中隐私保护需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如果对隐私控制地太过严格,那么也就失去了社交网站存在的最重要意义,若大家都将信息隐藏起来,结果只能是相互都寻找不到对方。而如果社交网站中隐私保护太过薄弱,那也存在很大危险,毕竟像人人网这样的网站拥有我们真实的个人信息、人际关系等等,一旦泄露则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正是由于这种两难的处境,笔者对该问题产生了研究兴趣,于是从用户的角度对社交网站中的隐私问题进行研究。从研究结论中得到一些启发,对于社交网站方来说,严格保护用户提供给网站的个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包括用户姓名、联系方式等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用户的浏览痕迹;对于社交网站用户而言,要注意自身对自己信息的泄露问题,从研究中发现用户比较容易无意中公开的隐私信息,用户应该予以重视。
最后,由于人力和时间的限制,抽取的样本量不够充分,在研究的方法、数据分析、结论等方面都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沙勒夫:《隐私不保的年代——如何在网络的流言蜚语、人肉搜索和秘密窥探中生存》,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2.张晓辉:《大众媒介变迁中的隐私公开现象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3.叶宁玉:《社交网络还存在隐私吗?》,《新闻记者》,2011.7
4.同2,第117页
5. 马小鲭、董娇蕊:《网络隐私传播现象探析》,《东南传媒》,2009.4
6. 詹恂、彭娟:《SNS用户自我表露特征调查》,《新闻界》,2010.6
7. Dr. Leanne C. McGrath:Social networking privacy: important or not?,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Business,2011.3
8. Bernhard Debatin, Jennette P. Lovejoy:Facebook and online Privacy :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Unitende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9
9. [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 著,柳海龙 译:《传播理论引导:分析与应用》,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