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网2012年两会新闻评论策划--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人民网奖学金>>华中科技大学

浅析人民网2012年两会新闻评论策划

刘秋文

2012年11月09日08:41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点击进入人民网奖学金专题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华中科技大学刘秋文同学的论文《浅析人民网2012年两会新闻评论策划》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其系列策划正是这一点的体现。2012年的两会中,人民网策划了一系列新闻评论,引来社会各界关注。本文通过新闻评论版块设置、内容分析对人民网的报道抽样分析,发现人民网策划新颖,调查科学,民主政治网络化,且文风朴实,民生主题鲜明,值得其他媒体借鉴。

关键词:2012年两会;人民网;新闻评论策划;网络民意;“走转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两会报道比试的是各媒体的策划能力。从每年的3月3日到3月13日,在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如何出奇制胜,靠的就是媒体的策划能力。但目前国内的新闻同质化严重,要想在策划上出新,只能转向媒体自身特有的评论了。而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其在引导舆论导向、服务建设大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不可取代的优势。尤其是系列评论能就某一问题和现象集中阐述,正因为如此,笔者选取了两会新闻评论策划做为研究主题。

作为国内党报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对2012年的两会策划了一系列的新闻评论,其评论观点严谨、说辞精彩,被不少媒体转载,也引得社会各界关注。于是,笔者抽样选取了人民网2012年的两会专题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来评析其策划。

一、新闻评论策划界定与抽样

(一)新闻评论策划的界定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是可策划的;同样的,新闻评论也是可策划的。

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曾对新闻策划下了一个定义:“是报社采编人员根据客观存在、读者需要和报社自身条件对报道选题进行决策,对新闻采编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在蔡雯教授看来,新闻策划本质上说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是“对未来报道活动的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和设计是组合、分析信息和选择、决策的结果” 。很明显,蔡教授注重的是“规划和设计”,强调的是“策划”。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也给出了其对新闻策划的定义,并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赵教授强调的则是“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则主张用“新闻传媒策划”这一广义概念来指代新闻策划,在他看来,这个概念“涵盖了在新闻传播事业中运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一切活动,并将其客体分为新闻传媒实务策划、新闻传媒经营策划两大类。”

因此,笔者总结他们对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对新闻评论策划的界定做了一个归纳:新闻评论策划,是新闻评论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评论的客观事实,围绕一定的目标对新闻评论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这其中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对新闻评论的组合、分析和选择、决策。

(二)文本抽样

本文以2012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为起点,闭幕(3月13日)为终点,选取了这10天(不包括3月13日)当中人民网两会专题言论版的“人民网评”(9篇)、“网友说话”(38篇)、“报系言论”(66篇)、“两会1+1”(10)、“大画两会”(13篇)这五个代表人民网新闻评论的板块,总计136篇;并对发表评论的数量类型主题等进行统计,以此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还有“两会调查”、“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媒体观点”三个版块,前两个版块因为不是专门的评论篇章,所以没有作为评论文本纳入;而“媒体观点”因涉及数量多(200多条),而且均为人民网之外的媒体观点,因此没有纳入到人民网的评论文本调查中来分析。

三、新闻评论版块策划

评论版块设置的创新性和覆盖的全面性,最能体现专题报道的特色和水准,也直接关系专题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在人民网2012年的两会专题报道中,其新闻评论版块设置是:“人民网评”、“网友说话”、“报系言论”、“媒体观点”、“两会1+1”、“大画两会”、“2012两会调查”、“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这些版块设置涵盖了人民网本身的时评、各地方报系言论、媒体观点、网友说话、海外观点,其甚至设计了漫画时评,形式新颖;还纳入了很多网民留言,担起了“网络问政”的重责;也设计了两会调查,全民参与,充分体现了人民网版块设置的创新性、科学性以及全民性。

(一)策划新颖性:大画两会增加了评论形式的多样性

与以往相比,这次的版块增加了“大画两会”,该版块通过漫画的形式来评析两会热点事件,吸引了不少眼球。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今年新增的版块,尽管其数量并不多(只有13篇),其形式的多样化却体现了人民网新闻评论策划的新颖性。

中国人民大学刘保全教授曾说过:“创新求异性是新闻策划的灵魂。”他认为,新闻策划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出新,即涉足别人未曾涉足过的领域,报道别人未曾报道过的内容,选用别人未曾选用过的主题,采取别人未曾采取过的形式;只有在时间、地域、内容和形式上以超凡的气势和独特的视角予以报道,才能出奇制胜,达到策划的目的。 很明显,人民网将这一策划要义用的恰到好处。

在03月11日的一篇画评中,孙继业的观点:收费公路成地方政府 “提款机”与“摇钱树”,则被图片形象的表示出来了。图上官员财大气粗的顶着收费公路,口袋里全是金币,而普通老百姓就如同图上的小人,只能站在下面非常惊讶。图中的讽刺性一目了然,这种通过漫画来评论的形式早已不是新闻,其实在人民网之前的时评中也经常用到,但是将其在两会专题中开辟一个版块还属首例。

如同水是生命的源泉一样,创新也是新闻策划的活力和源泉。人民网通过开创漫画版块,做到了在形式上创新,将创新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评论策划。

(二)策划科学性:两会调查 科学可靠

与以往相似,每年两会都会做一个调查,调查网民对哪些热点问题最为关注。2012年的调查中,高达155万人次参与投票,其中包括19万手机用户投票,这比2011年的12万人次整整高出了143万。

两会的调查还可以作为新闻评论的依据,其策划凸显了人民网评论的科学性。新闻评论有五个根本特性:“一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二是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三是新闻评论论说的有效性;四是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五是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要写出这样的新闻评论作品,科学精神必不可少。” 这其中的科学性就包括新闻评论的有效性。要想让新闻评论作品发挥其针砭时弊的作用,其策划者必须保证其真实有效性,不仅要做到客观真实,还必须毫无保留地表达公众意见,只有这样,其评论策划才是科学有效的。两会调查有科学的数据,体现了其论说的有效性;调查出了公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实现了其新闻性;在调查中,每时每刻都有数据更新,实现了其时效性;其调查出的民生热点值得大家思考,体现了其思想性;最后,其为众多新闻评论作者提供了严谨的数据,实现了其有益性。这也就说明了两会调查这一版块策划的科学性。

2012年两会的调查结果中,排名前三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以及医疗改革的票数分别高达:25万、18万和10万票,这比以往的任何数据都要高。在这一数据的指引下,人民网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就间接反映在了其评论文本中。在“大画两会”这一版块中,仅有13篇的评论里,民生评论就占到了8篇, 高达61.54%;而在“网友说话”中,民生热点评论也占据到了36.84%(14篇)。

(三)策划全民性:网民均可留言 民意纳入策划视野

一般来说,人民网这样的全国性权威网站,其两会时评应该大多以专业记者的内容为主,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网站开始重视网络民意。甚至2012年3月,湖北省的建始县纪委纠风室、新闻中心、城市管理局等各大政府部门明文规定,其须对网民留言进行及时回复,并要求各单位明确专人回复并纳入年度考核,对不重视或因工作不力的单位,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 且早在2011年11月,凤凰网就已发文称: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几乎每一起事件都会最终酝酿和转化成舆情事件。因此,公共管理部门建立一套与网络民意互动的新机制成为必然趋势。 这次在两会的时评中,“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就是政府建立网络民意互动机制的具体体现,任何网民均可向省长书记建言,若其赢得大多数网民的关注,还会纳入两会视点。就比如说北京目前的留言,其网友提出的很多观点都成了这次两会热议的焦点,其中“继续大力发展城市公交、限制私车”是关于治理北京拥堵的,这恐怕是北京政府的一大难题;“网友急呼非京籍学生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反映了网民对户籍制度的思考,这些留言也成为了异地高考热议的源头等等。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曾表示:“中国网民参政意识比较高。中国网民对于政治的关心、对时事的关心,异于其他国家,互联网现已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 可见,互联网对于中国网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实际上,人民网对网络民意的重视从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人民网视察,并与网民们亲切互动就已经开始了。正因为人民网在其评论策划中越来越注重对民意的反映,其“两会调查”的投票人数从2011年的12万一跃成了155万,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了这一场民主政治的投票中。人民网这一网络民意策划的效果,从中可窥一斑。

三、新闻评论内容策划

本文对这136篇评论的主题词进行了概括,用1-2个词概括每篇评论的主题。经过统计,共涉及12个主题,排在前三位的主题分别为:民生问题(33)、官员执政议政能力(24)、深化改革(21)。同时,2012年两会的民生热点调查结果显示,网民投票选出的前十大热点问题依次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改革”、“社会管理”、“教育公平”、“三农问题”、“反腐倡廉”、“物价问题”、“食品安全”、“房价调控”。

这十大热点与人民网言论的主要关注点:民生问题、官员执政能力、深化改革等不谋而合,这也体现了人民网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贴近性。

(一)、策划文风:“走转改”深入人心

“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这是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组织策划的一项新闻活动。 自2011年8月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全国新闻战线的一致响应。而在2012年的两会活动中,其新闻评论风格也得到了体现。

3月11日的一篇评论《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民生的基层视野》 ,其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形象的表示“通过基层的民生触角,更能触摸到问题与挑战、变化与期待。城镇化率历史性地超过50%,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进城农民焦灼的“融入城市难”,提出了社会民生的课题。”还有3月12日的《“十元钱购买力”是一份最成功的提案》文中用十元钱能够买些什么来说明现在的物价,也写出了现在物价高涨的原因:“比如燃油价格的只涨不落,或涨大落小。燃油价高直接导致运输业价格居高不下,而运输业为了生存不仅运价一直在高端徘徊,车辆改装、超载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等等。这些原生态的文字平实易懂,而非官话套话,无不折射出评论者接地气的作风。

“走转改”不仅体现在文风上,其“网友说话”则刊登了无数网友传递的声音,这也是人民网深入基层的一种体现。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报刊应该设法表达一切重要的观点,而不仅表达出版者或从业人员所同意的观点。” 从这一点看,人民网已经将“走转改”这一活动真正地贯彻执行了。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评论的演变与发展,重要变化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公众言论以各种体裁和形态走上媒体,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进行舆论监督和实现自身话语权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不仅报纸如此,网站也是如此。人民网在提供基层声音这一点上,做的还真是深入人心。

(二)策划主题:民生问题依旧是焦点

从主题词的提取中也可以发现,民生问题所占的评论最多,高达24.26%。

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两会的焦点。在每年的“两会调查”中,人民网都会调查人民最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2012年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社会保障”得25万票,“收入分配”得18万票,“医疗改革”得10万票。

从这排名前三的民生热点也可以看出,这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3月4日《人民网评:以“大家的共识”推动民生改善的前进》将医疗改革提上议程,还给予了承诺“其实,社会管理领域亟待创新与突破的,又何止于医改?收入分配、教育公平、食品安全、房价调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3月9日的《人民网评:让“房价合理回归”为“消费需求扩大”释放更多空间》则对民众最关心的房价问题提出了建议“让房价合理回归” 等等。

人民网所策划的这些民生评论一方面体现了两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其与民众贴近性的体现。正如人民网时评海外版作者国昌在《应百姓呼 议百姓事》中所言:“从这段时间的两会报道来看,举凡百姓有所呼,会上都有所议:除了上面说的两个问题外,像医改、校车、小微企业融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在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代表委员还直陈其中的弊端,提出了有操作性的方案。看到这样的情景,让人颇感振奋,两会真是开到了百姓的心坎上了。”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加速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 。的确,在这次两会新闻评论的策划中“网友说话”、“我托书记省长捎句话”等就反映了网民通过互联网参政的积极性,也是信息网络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人民大学的涂光晋教授曾评价道:“从单一渠道到多种渠道,全媒体平台拓展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形态。” 这一全媒体平台指的就是互联网,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网络平台来传播信息,对于新闻从业者也是一个重大考验。很显然,人民网在2012年策划的这一系列新闻评论对正确引导网民的政治参与起到了很好的指向作用。其版块设置覆盖范围广,形式多样化,两会调查凸显言论的科学性,且内容朴实,文风简练, 民生主题鲜明,对其他的媒体是很好的借鉴。 

注释文献:

蔡雯.新闻编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赵振宇.社会转型中的新闻评论-2011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J].新闻战线,2012(1).

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系列谈(一) 新闻报道策划:差异化竞争的取胜法宝[J].新闻与写作, pp.83-86,2010.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开发[J].新闻战线,2003(01).

刘保全.“新闻策划”问题综述[J].新闻导刊,2000(4).

赵振宇.科学精神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J].新闻与写作,pp.80-83,2012.

中国建始网:建始重视网络民意 回复情况纳入年度考核http://www.hbjs.gov.cn/art/2012/3/19/art_1461_137561.html 2012-3-19.

凤凰网:“网络问政”受到政府重视 网络民意渴望互动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1_11/15/10660339_0.shtml 2011-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民生的基层视野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348560.html 2012-3-11.

人民网:“十元钱购买力”是一份最成功的提案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9301/17357197.html 2012-3-12.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涂光晋. 公众言论走上媒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评论的一个显著变化[J].新闻三味,2006(8).

人民网:人民网两会调查 十大热点揭晓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239528/index.html

人民网:人民网评:以“大家的共识”推动民生改善的前进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285356.html 2012-3-4

人民网:人民网评:让“房价合理回归”为“消费需求扩大”释放更多空间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333866.html 2012-3-9.

人民网:海外版寄语两会:应百姓呼 议百姓事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365275.html 2012-3-13.

赵振宇.认识新闻评论 发展新闻评论[J].新闻研究导刊,pp.13-15,2011.

涂光晋.多媒体生存?多功能延伸?多主体参与——改革开放30年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变化[J].现代传播,pp.12-15,2008.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晓越、赵光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