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度之一,在西方人眼中曾是东方世界最为神秘的存在。而纪录片则是以真实事件为拍摄素材,对某一事物进行以“事实说话”的形象再现。从古至今,中国由曾经的闭关锁国到如今的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继而拍摄了许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纪录片,记录“真实”的中国。在西方社会运用“他者”的角度对中国的形象进行塑造的同时,中国本身也能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较为客观而全面的认识何为“真正的中国”。本文将以用中国的生态,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子,分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形象塑造 纪录片 中国 外国人
自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外国游客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来到中国,希望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一个真实的中国,1956年,法国导演克里斯?马克拍摄了《北京的春天》在,通过一幕又一幕日常生活的画面展现了建国之初北京朝气蓬勃的面貌,而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亦在1972,拍摄成了《中国》这一部大型纪录片。但即便如此,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它们往往都带着浓厚的有色眼光,进而呈现出的中国形象亦是支离破碎的,德国现代汉学家鲍吾刚曾说:“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一直是无理性的,是介于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间的。”在众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纪录片中,并没有一部是真实而完整的展现中国具体面貌的纪录片,进而我们无法了解,这广袤的土地在外国人眼中,其整体形象究竟呈现出一幅怎样的面貌。
《美丽中国》是一部由BBC拍摄的,总共6集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大型纪录片,采用的是最为先进的高清拍摄技术,将中国的多彩风光一一展现于观众的眼中。其中包括汉代的宫殿,蒙古的草原,维吾尔的沙漠,丝绸之路,以及最为华美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另外,还包括罕见的大熊猫和一些珍稀的中国独有的食鱼蝙蝠的珍贵生活记录。用《龙之心》,《香格里拉》,《西藏》,《万里长城的塞外风光》,《熊猫之地》以及《潮汐更迭》六个部分,分别对中国的西部,北部,东部,以及南部都进行记录与描述,把中国奇珍异兽的日常生活,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巧妙而自然的联系在一起,能够整体客观而全面的展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等。更为全面的表现出,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真实而完整的具体形象。因此,本次研究以《美丽中国》的英文版为主要的研究文本,深入分析外国纪录片中,关于中国的具体想想塑造。
一, 纪录片中关于人物,植物与动物的个体形象塑造与三者的相互关系
<一>人物与自然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苦心经营,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是经过一定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总体而言,中国人们与自然之间主要的关系,却是相互依赖相互妥协的,当然也有例外。
出现在本片中的中国人民多是生活于都市之外的人们,他们带有最为原始而淳朴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信仰,充分体现了人们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极为少数的讲述到都市人们的生活,绝大部分讲述的都是生活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充满传统特色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出了中国人以下几个特点:
1, 因信仰而尊重自然
传统的中国人民本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对自然界的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崇敬之心。他们相信,只有相信自然按照最为原始的生活方式进行活动,就一定能够保证自身的平安健康,也因此造就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例如,在贵州的苗族人们相信金腰燕象征着幸运,因此,在当地生活的人们不仅敞开大门金腰燕的到来,更是以其归来时间决定种稻的具体时间,并且极少出错过。
当然,中国人们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而“宗教信仰”则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生活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相信众生平等,要多做膳食善待自然,因此藏民在对待动物上总是十分宽容。其中有一组画面描述的是西藏的僧尼他们奉行善念,善待野生动物,女尼饲养藏马鸡,助其度过寒冬,而西藏正式保护动物的最佳典范,而其中黑颈鹤被于是这人们轮回的起点,这一文化更是促使人们相信帮助其他动物或人都会得到福报。因此而保证了人们与生活在同一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都能处于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
2,顽强而富有智慧的人民
在中国的数十亿人口当中,有那么些人,生活在哪些贫瘠荒芜的土地上,运用他们的智慧与劳动,顽强的与那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并且与当地的自然物种们共同相处。
生活在吐鲁番盆地中的人们,造出了旷世奇作,坎儿井,用其灌溉当地的葡萄,使当地的人民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仍能生活的富饶安康。另外,由于近年来人们排放污水与密集的农业肥料,导致渤海湾的浮游生物激增,过度捕捞导致天敌减少,为水母的过量繁殖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全世界人民因水母过量而感到烦恼的时刻,中国人民却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将水母捕捞起来,加以加工,便形成了人们所钟爱的“凉拌水母切片”这道美食。
自然环境的恶劣并不能撼动中华人民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其所生存的土地上,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作保护自身最重要的屏障,根据自然的规律,在那片土地上顽强的生活着。
3, 热衷于各类稀奇食品的人类
外国人曾这样看待中国的食品文化:“中国人吃任何有脚的东西,除了桌子,吃任何有翅膀的东西,除了飞机。”而中国人热衷于各类稀奇古怪的食品形象也体现在了《美丽中国》这一纪录片当中。
例如在西南地区贩卖极为频繁的蜻蜓虫卵,傣族人民在大黄蜂的身上套上羽毛,以便找到其蜂窝所在,将其烧毁,作为足智多谋的工作报偿,他们能获得味道鲜美的蜂卵。而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显得最为残忍的地区,莫过于中国的华南地带,在中国香港,有著名的蛇餐厅,以及曾经被视为美食,而如今却是濒危物种的大蝾螈,什么都吃,什么都不浪费的行为被视为勤俭,这也是造成中国野生动物骤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人在食物上来者不拒的态度,外国人是带有一定审视态度的。中国作为这个时间上动物物种最繁多的国家之一,在保护全球生态问题上必须做好必要的工作,改善中国人民对于食物选择态度,在外国人看来是迫在眉睫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