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从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间在京味儿电视剧中的演变【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间在京味儿电视剧中的演变【2】

张蕊

2012年12月05日16:3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胡同空间在电视剧中对人际交往的“规划”

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空间不是空洞的,而是社会性的,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容器,是既受到生产关系的支持,又反过来对社会和人的行为具有某种关联的动态实践过程”。如前所述,电视剧具有“镜像呈现”的功能。90年代的这一批京味儿电视剧,通过对胡同和四合院等空间意象的镜像呈现,经济上的贫瘠、空间上的逼仄、文化上的安稳都在这里被呈现。胡同中的拥挤是经济贫瘠在空间上的反映,这种空间的逼仄又反过来影响着胡同里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在一个逼仄的大杂院的空间中进行的。走进一条深深的胡同里,经过一排排挂着四合院的房檐下的鸟笼,穿过一堆围着下棋的北京老爷们,闪入一个难分邻里、不能保证隐私的大杂院,这里就是张大民的生活——一种逼仄压抑带让人觉得只有“贫嘴”才能“幸福”的生活。这种“逼仄”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90年代胡同里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大杂院里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也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因为空间上的接近,既相互厌恶,又互相依靠。《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邻居古三因为大民在公共空间里盖了一间小屋子而和大民大打出手,但是当大民夫妻煤气中毒后,街坊四邻全部跑去帮忙照顾孩子、端酸菜汤来给大民解煤气毒。大杂院的空间也意味着个人空间成为一种奢侈的渴望。邻居古大妈经常在张家门外偷听;弟弟结婚后,大民夫妻俩必须和自己的弟弟、弟媳同住一间屋子里,因为无法忍受两对夫妻在一个屋檐下的尴尬生活,张大民在院中为自己搭建了一间小屋,而院中那棵古老的大树就被包围在了这间小屋中。胡同的秩序也让住在其中的人保持着和谐的街坊关系,体现着北京人讲究分寸和适度的文化心理特点,北京人被胡同所塑造出来的调侃精神、安稳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在电视剧的胡同景象中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以胡同文化为缩影,通过这些京味儿电视剧所为我们呈现的空间镜像,中庸、和谐、安稳的胡同文化也在受众的脑海中晕染开来。

转型时期的北京,象征着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楼、舞厅已经开始慢慢出现,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旧城改造,让胡同、四合院这样的景观逐步消失,在《皇城根儿》中,许晴和王志文所演的角色经常出入舞厅这样的场所;《京都纪事》一开头便是一座座高楼映现眼帘,剧中主角的父亲的职业是建筑设计师;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最后,胡同即将被拆迁,大民一家分到了一个两居室的楼房。应当说,电视剧所呈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种景观:一方面,这时候的舞厅、高楼都还是作为新生事物存在,胡同、四合院才是这个时代北京人的生活场所,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胡同和四合院作为一种逼仄空间,既是被怀念的,又是被鄙夷的。“胡同景观”和“胡同文化”在这些京味儿电视剧中逐步淡出,一个多重空间的并置的北京,在电视剧对新市民生活的观照和对老北京文化的怀念中被逐步呈现出来。

三、酒吧、咖啡馆和商业街:消费文化中被建构的现代乌托邦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转型

列斐伏尔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 生产关系通过它在人们的日常经历中得以再生产, 全球化是这个时代空间发展的总体背景。新的城市魔力圈的兴起也典型地体现了全球化的空间实践, 作为全球流动空间的象征性标志, 金融街、高科技开发区等新的城市功能区,构成了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之中的再现空间”。进入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逐渐转型为一个以消费文化为主流的商业社会,城市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开放融合,让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娱乐和享受,消费文化刺激着城市人为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味而奋斗。作为皇城帝都的北京,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体现在空间景观的变换上,则是胡同、四合院和大杂院这些老北京空间标志在电视剧中的逐渐淡出,酒吧、咖啡馆、摩天高楼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主要的生活和娱乐空间,北京逐步演变为多重空间的并置。

(二)、新兴京味儿电视剧中的北京城市空间的呈现

社会的发展变迁决定了媒介镜像的发展变化,在新世纪头十多年的发展中,“80后”日渐成为电视剧中反映的主题,反映北京人或者“北漂族”奋斗的电视剧往往因其所具有的“话题性”、“”调侃性及其所呈现的时尚都市生活再一次成为收视热点。尤其是以2007年赵宝刚的电视剧《奋斗》为代表,这部以反映80后北京青年的生活、情感、事业、青春为主题的电视剧,开启了反映80后话题的京味儿都市剧的繁荣时代。《奋斗》在体现北京地域文化的同时,“几乎全景式地展现了新北京的地标:世贸天阶的LED 大屏幕、西单步行街、工体酒吧、建外SOHO、北京西站、王府井步行街等”。【5】《奋斗》之后,《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家的n次方》(2011)、《北京爱情故事》(2011)、《北京青年》(2012)等新兴京味儿电视剧,在反映北京文化、北京精神的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现代的时尚北京,酒吧、咖啡馆、商业街这些空间成为电视剧中常见的场景,代替胡同和四合院,为观众建构了新的关于北京的想象,而老北京的标记就在观众的念叨中被遗忘了。

如果说酒吧在90年代的电视剧中还是作为一种新奇事物为观众唏嘘不已,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多时间里,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酒吧早已经融入80后年轻人的生活。在《奋斗》、《北京青年》、《北京爱情故事》和《家的n次方》中,酒吧作为叙事场景频繁出现,《奋斗》中陆涛、华子、向南等人经常在酒吧或台球室里聊天玩乐;《家的n次方》中,女主角齐齐在酒吧做一名调酒师,大量的镜头是取自酒吧,酒吧的时尚与不羁也反衬着剧中人物的性格;《北京青年》中,唐娇是个酒吧妹,自小泡在酒吧中长大的何北的理想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吧,剧中几位主角曾一起开了一个“青春酒吧”;《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林夏自己有一份杂志编辑的工作,但是工作之余也常常去酒吧驻唱,不为金钱,只为消遣。作为80后聚会、聊天、娱乐乃至发泄情绪的场所,酒吧是现代年轻人为青春驻唱的舞台,也成为都市剧中不可或缺的场景。

同酒吧一道,取代了胡同、四合院的又一空间场景是咖啡馆。尽管80后一代并不属于主流消费人群,然而在消费文化上却具有前卫性、超时性,不论是在电视剧《奋斗》、《北京青年》,还是《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咖啡馆常常被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替代了90年代卡拉OK的新潮和大杂院内的贫瘠,演绎着现代北京人的时尚和小资。此外,在这批京味都市剧中常常出现的场景还有台球室、艺术馆、世贸天阶、新光天地、王府井步行街以及遍布城市上空的霓虹闪烁等等。《北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是汪峰的《北京,北京》,其中的歌词就是北京这座城市空间的一笔缩写:“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器之音……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酒吧、咖啡馆、商业街这些意向象征着时尚和小资的生活,是消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码,展现了北京20年来向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变迁。

(三)、电视剧与城市的互构:新时期作为想象乌托邦的北京

作为城市的一面镜子,电视剧和城市是互构的,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既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呈现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也建构着受众关于城市的想象,在现代社会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建构功能。这一批新兴的京味儿电视剧通过酒吧、咖啡馆、商业街、摩天高楼这些新的空间符码,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北京城市景观,也为我们建构了一座想象的乌托邦。福柯认为, 乌托邦的精神及意义的来源有赖于通过创造认识主体对现实社会的镜像的反思而达到对社会的新认识,异质空间的认识论价值是对被媒体神圣化了的地域空间的象征符的解构。京味儿电视剧在现代为受众建构的这个乌托邦是建立在北京城市的商业化、都市化之上,但是它更多的是存在于精神层面之中。在《奋斗》中,陆涛等人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心碎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充满了青春和梦想的气息。在酒吧、咖啡馆、SOHO空间里,当下的京味儿电视剧正在逐步解构90年代的京味儿电视剧赋予我们的关于北京的想象,并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新的富有青春气息和梦想色彩的北京。通过把北京想象成这样一个乌托邦,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乌托邦中的一员,生活在北京的追梦者在这里获得了一种自我认同,同时大量的“城外人”被吸引着,渴望一同到这个充满想象的乌托邦中构筑梦想。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