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从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间在京味儿电视剧中的演变【3】--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从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间在京味儿电视剧中的演变【3】

张蕊

2012年12月05日16:3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四)、商业空间在电视剧中对人际交往的重构

新兴京味儿电视剧中呈现的酒吧、咖啡馆、商业街等符码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作为社会容器的新的城市空间,这些时尚的商业空间重构着人的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在赵宝刚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三部曲中,个人空间的重获让80后人在人际交往中变得独立、自我,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和金钱观念,重视个性自由和解放,并且不再满足于安稳的生活状态,“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最显著表现是“80”后女性在精神、经济、行为上的全面独立。她们不但坚持自己养活自己,还拥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6】空间上的距离也使80后人的亲情观念相比“张大民”一代人要相对淡薄,80后人不再背负沉重的家庭责任,也不再存有邻里街坊的概念,而更加看重社会关系,重视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并对个人空间有着绝对的要求。比如《奋斗》中的陆涛认为“生活是自己的”,拒绝父亲徐志森对自己人生的操纵,《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霹雳瞒着自己拒绝母亲为自己安排好的“剑桥梦”,按照自己的兴趣开了一家餐厅,《北京青年》中的主角甚至选择通过“重走青春”的方式去体验生活。应当说,在酒吧氤氲的气氛中,都市人的独立张扬在酒杯中打转,在咖啡馆的宁静雅致中,都市人追寻的小资情调在相对安静的空间被如期演奏,在充斥着购物欲望的商业街头,一群群北京青年被化身为自由时尚的代名词;也是在SOHO一族的自我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早已由胡同邻里间的调侃问候转变为淡漠自我,如同列斐伏尔所认为的:现代城市则是陌生人的世界, 人与人互不相识、互不相知, 乡村的宁静平和为都市的喧嚣骚动所取代。

四、从“胡同北京”到“酒吧北京”: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冲突在电视剧中的折射

2011年12月,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在未经新的文物保护部门报批的情况下被基本拆除。经东城区文化委员会调查,去年12月中旬开发单位是在未经报批的情况下,违法拆除旧居建筑的。

京味儿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北京城市空间的变化,折射出了在经济建设中,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老北京的文化和记忆被新景观代替的轨迹。当下的北京青年早已摆脱了自己的父辈曾承受的物质上的困扰,他们也不再热衷于遛鸟、养鸽子,他们在消费文化的刺激下赚钱和消费,享受生活和挥洒青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新与旧、城市化建设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象征,但是同时也是狭窄、拥挤、逼仄空间的代名词,胡同和四合院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在街道扩展、旧房拆迁、城市建设之中,胡同、四合院无可奈何地没落了,酒吧、咖啡馆、商业街等商业社会的产物构建着一个全新的北京,文化传承被让位于城市化建设。一个商业的北京在发展,一个文化的北京在断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结尾,张大民所在的胡同正在进行拆迁,在妻子和母亲去看分到的三居室新房的时候,张大民却把胡同里的旧房子又修葺了一番,邻居问“就要拆了,还修它干嘛?”张大民说“以后真要拆了,看不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

现在的胡同更多的是作为一座座北京文化的博物馆、外地游客的游览地以及老北京人的记忆存在着了。作家王小波曾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城市建筑所构建的空间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从这一点来说,在为“从胡同和四合院到酒吧、咖啡馆”的这种发展狂欢的同时,也该为文化的没落有一些反思。正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写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结论:作为大众传播有力手段之一的电视剧,是它所述说的城市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一座城市的空间符码被呈现着,也被建构着。京味儿电视剧以北京为叙事载体,在述说着北京故事的同时,首先为我们呈现和想象着北京的城市空间。将90年代至今的京味儿电视剧进行纵向比较,我们看到,北京从以胡同作为城市的脉络,到成为多重空间的并置,再到电视剧中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几乎完全替代了我们关于胡同和四合院的记忆,从胡同、四合院、酒吧、咖啡馆、SOHO空间等不同空间符码的展现中,我们看到北京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发展变迁;其次,这面“镜子”也建构了我们对于北京的想象,90年代的京味儿电视剧更倾向于呈现北京市民阶层的生活,在场景的选择上会选择更具有生活气息的胡同和四合院,当下的京味儿电视剧则更倾向于表现80后的青春故事和追梦之旅,在空间选择上会有意选用酒吧、咖啡馆这样能够凸显个性的地方,所以电视剧也从90年代对“胡同景观”的塑造逐步过渡为对一座“想象乌托邦”的建构。

在电视剧对北京的建构之外,空间本身也不是空洞、静止的,空间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并对城市、社会和人际交往进行着规划。从90年代至今,随着北京由电视剧中的“胡同北京”到“酒吧北京”的转变,90年代被逼仄的胡同空间所规划的人际关系,在酒吧、咖啡馆等新的城市空间中得以重构,电视剧不再去描述胡同中安稳和谐的街坊关系,转而去彰显消费文化主导下80后人的独立,在80后人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也投射出人情关系较之20年前的淡漠,咖啡馆和高楼内的私密空间,亦让20年前胡同中的老北京对个人空间的梦想成为现实。

最后,在这20年的时间中,在电视剧对城市空间的呈现和城市空间对社会与人的规划中,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冲突被暗示——胡同、四合院无可奈何地没落了,酒吧、咖啡馆、SOHO空间、商业街等商业社会的产物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北京。(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1级研究生)

注释:

【1】王海洲. 视点及其文化意义: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研究 [J].理论探讨,2005( 2):31-37

【2】都市剧,“北京”成了最红明星[N].华商报,2012年8月26日

【3】王党飞 , 李登叶.媒介的“镜像理论”分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

【4】杨旦修.媒介、受众、镜像:电视剧迷的成因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9(10)下120-123

【5】李 洋.从《奋斗》与《蜗居》看电视剧的地域流派.青年记者,2010(2)

【6】朱瑶. 电视剧《奋斗》对“80后”精神的阐释.青年记者,2009(4):29-30

参考文献:

【1】王党飞,李登叶.媒介的“镜像理论”分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

【2】崔露什.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J]. 社会科学论坛,2009(2)下:136-139

【3】张一兵. 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l0):36-38

【4】马啸.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乌托邦思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5】杨有庆,范建刚.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1(6)

【6】吴 宁.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 社会,2008(2)

【7】邵培仁, 潘祥辉. 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

【8】张武江,王玉玮. 当代电视剧中的都市意象与文化本质[J].当代文坛,2007(5):159-160

【9】王利丽,刘爽.电视剧中的北京空间与文化意义[J]. Chinese Television,2011

【10】吉 平,王 锋. 中国地域流派电视剧发展现状探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3) 59-62

【11】方箫. 我国地域文化视域中的电视剧研究[J].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9)

【12】杜剑峰.论北京影像文化空间的构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7(6):11-15

【13】孙旭,吴赟.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回顾与前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1)

【14】石磊.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

【15】温婷.近年来我国城市文化研究述评[J].琼州学院学报,2009(6)

【16】陈相霞.电视影像中的城市形象建构[J].传媒观察,2012(2):54-55

【17】王大勇,王军. 2008 年奥运会对北京城市形象与景观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8)

【18】马强. 图像媒介与地域文化空间形象的建构——以网络媒体图片有关“内蒙古”的地域形象分析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9)

【19】孟固. 北京电视剧发展概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2(4)

【20】邓丽.注释影像?城市?工业———光影世界中的城市形象建构[J]. 艺术广角:175-176

【21】杨宁.城市、空间与人——杨德昌电影中的台北城市形象[J].当代电影,2007(6):106-109

【22】张元欢.赵宝刚电视剧中的乌托邦——赵宝刚电视剧话题话现象分析[J]. Chinese Television,2011:90-92

【23】高博. 大社会.大变动.小人物-——从《贫嘴张大民的幸祖生活》看中国杜会转型[J].电影评介

【24】朱丽萍. 尘世中的精神坚守——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J].作家杂志,2008(3)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