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3】--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3】

史丽莉

2012年12月05日16:4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2、报道应体现对受众负责和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统一

作为反映现实、记录时代的新闻媒体,在客观、真实地报道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弱势群体不是新闻媒体用来消费的素材,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用理性和公正的视角再现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这才是弱势群体报道的终极目标。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要“流溢出关切之情,体现出人文精神,这既是新闻报道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对人生命价值的一种张扬”。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事件产生的复杂背景、主客观原因及造成影响的分析上。仅仅有真实的报道并不一定能给人深沉和广阔的思考,报道的表面化难以传递信息的本质。“理想的新闻体系的前景应该是更加公共化、信息更具分析性、更有深度、更有批判性、更能反映问题。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 ,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绝对不是浅尝辄止的告知性报道。就事论事,缺乏对事件背后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的深层探讨只能使矛盾的解决事倍功半。媒介应该是人文关怀积极的宣达者和忠诚的践行者,在全面地调查事件的前提下,真实地再现弱势群体的现实困境,并讨论如何改善状况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和谐社会进程中媒介在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上的职责所在。

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亟待加强

虚假新闻的出笼,除了和把关者的专业素质及道德品质有关外,信源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新闻线索大多来自于弱势群体自身,或来自与弱势群体处于相似阶层、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吃透了媒体工作人员的心理,使所编的情节富有可读性,曲折但是合理,同时还能够深深地激起人们同情或者共鸣。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与虚假新闻的问题,弱势群体媒介素养的提高也势在必行。

中国台湾学者张一蕃提出在信息时代中的素养是“个人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或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 。而根据美国学者阿尔特?西尔弗布拉特(Art Silverblatt)的观点,媒介素养有七大元素:1、批判性思维技能;2、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3、懂得媒介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影响;4、建立分析讨论媒介讯息对策;5、透视媒介文本;6、研究和欣赏媒介传播内容;7、动手制作媒介产品 。阿尔特第2、3、7的观点充分说明,在现代社会,媒介素养不仅仅包括人们认识和正确地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人们有效、正确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由此,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其如何认识并合理、有效、正确地运用媒介两个方面。提高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可以使弱势群体掌握媒介运行的一般原理,了解媒体传播的原则,建立更好地获得媒介信息、判断信息价值以及正确地发出信息的知识结构。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比较滞后,媒介素养的理念远远没有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来,更别说让弱势群体这一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经济能力都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掌握。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弱势群体的关照,然而,这种关照不仅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物质利益,更要使他们的知识修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加强。只有物质和精神的平行发展才能使弱势群体逐步融入社会主流,才能激发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念。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