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农民电视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的实证研究【5】--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农民电视媒介的接触与使用的实证研究【5】

——以山西省晋中、运城、吕梁地区农村为调查对象

彭惠智

2012年12月06日14:1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五、研究结论

本文调查数据及其分析表明,当下农村媒介环境中,电视媒介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对农村受众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但与早年间电视媒介在农村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同的是,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占有率的上升使得农民的媒介接触形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的兴起为农民信息接收的多渠道提供了可能。然而相应的,这种多元化的媒介接触形式也对农民的经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可能在农民在媒介接触上产生某种“马太效应”。

对农电视媒介资源稀缺的问题之前已有同类研究指出。该问题在调查时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在媒介内容的接触偏好上,“消遣娱乐”性质的节目内容是农民的首选。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相同。女性受众偏好带有故事性的社会新闻和社会性题材节目,且有被动接收信息的特点,在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接触方式。

在电视媒介的接触行为上,农民的职业身份、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农民身份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中,其媒介接触方式也在趋向多元;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媒介接触形式越单一,且对所依赖媒体的可信度就越高;收入水平则体现了农民的文化投入能力,较低的收入水平也制约着农民媒介接触形式的多样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改善农民现有媒介接触行为的有效途径,应当是由社会管理机构提供适宜的条件,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经济能力和文化水平。

在媒介可信度的认知上,电视媒体,尤其是中央级电视媒体得到了农民很高的认可。这与中央级电视媒介在媒介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和强大的资源优势有关,也与农民自身生产、生活的需求有关。此外,农民对电视媒介极高的可信度也与多数农民的媒介接触形式单一有关。

尽管电视媒介在农村拥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笔者发现,媒介公信力下降的现象已经出现。部分农村受众常常会对电视媒介信息进行反向解读,并且对负面信息表现得更为敏感和信任。此类受众以中老年人居多。被反向解读的信息多为涉及时政的、正面带宣传性的新闻类节目。

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我国电视媒介对农传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电视媒介在涉农传播时未能坚持农民本位,忽视农民利益和切身感受,造成信息失真;其次,某些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未能有效把关,假新闻、假广告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令农村受众在不同媒介信息的对比中产生困惑和不安。媒介的公信力问题是大众媒介能否有效对农传播的根本问题,因农村受众对媒介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后,有可能在媒介公信力受损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晕轮效应,进而怀疑由涉农信息扩散到媒介所建构的媒介现实。

因此,当下我国现有对农电视媒体应当认清自己在对农传播方面持守的立场,由“城市本位”转变为“农民本位”,真实反映“三农”生活,切实为农民群众利益着想,确保对农传播的公益性。

另外,随着农民角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农村受众的信息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农电视媒介应将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农民媒介需求和对农电视节目创作结合起来,调整节目定位,创新节目内容,从而满足农村各类人群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

我国农村居民是一个“被忽略了的”群体,很有必要对农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注意,在农村受众媒介素养仍较低的状况下,媒介的公信力一再受损将有可能步入“塔西佗陷阱”,使对农信息不论真假均遭到质疑甚至抵制,既而阻碍电视媒介的对农传播。(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3 ]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4 ]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的变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5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6 ]方晓红.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文化生活关系研究[J].当代传播,2004(4).

[ 7 ]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8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上海.复旦大学,2004.4

[ 9 ]金山.国内对农电视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5

[ 10 ]方晓红,庄曦.解析跨城乡文化传播的意义[J],媒介观察,2006(3)

[ 11 ]王秀芳.农村受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研究——以山西太原地区岔儿上村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6

[ 12 ]李岭涛、姚远.《让农民看什么——我国对农电视市场供给状况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2)

[ 13 ]尹晓楠,《对农电视节目的困境及出路》[J],《新闻爱好者》,2010(6)

[ 14 ]吕萌,邬登柱,《涉农节目的现状和对策》[J],《新闻世界》,2010(6)

[ 15 ]陈燕华.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D],福建.厦门大学,2007.4.

[ 16 ]郭敏.广播电视在关中东部农村传播效果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两个自然村调查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5.

[ 17 ]雷跃捷.沈浩.薛宝琴,《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调查与研究》[J],《现代传播》.2012.(5)

注释:

受调查农村在调查前已全部完成数字电视的改装工作,故本文所设计的电视系统均为数字电视。

方晓红著:《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页—31页

[美]柯克?约翰逊著:《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雷跃捷.沈浩.薛宝琴,《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调查与研究》[J],《现代传播》.2012.(5)

方晓红.当代大众媒介与苏南农村文化生活关系研究[J].当代传播,2004(4)

方晓红著:《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页。

王秀芳.《农村受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研究——以山西太原地区岔儿上村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6

转引自王秀芳.《农村受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研究——以山西太原地区岔儿上村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6

王秀芳.《农村受众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研究——以山西太原地区岔儿上村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6

雷跃捷.沈浩.薛宝琴,《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受众认知调查与研究》[J],《现代传播》.2012.(5)

转引自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上海.复旦大学,2004.4

李岭涛、姚远.《让农民看什么——我国对农电视市场供给状况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2)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