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背后是作风--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文风背后是作风

杨  彦

2013年01月04日14: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文风如何改?答案早有之: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文风要改,务必先深入基层,转变作风。

凡当过记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越深入,写作越用心,就越有可能出精品。其实,能当记者的人,尤其是人民日报记者,其基本的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没有问题,作品质量之所以有差异,全在于是否花了力气,用了心思。

道理尽管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都会那样去做。记者为何不愿花力气、用心思地写好每一篇稿件?原因有很多,并不全是主观问题、态度问题。有的因为时间要求紧,例如一些规定动作稿,从接到指令到稿件见报,有时只有一两天时间,记者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去深入挖掘;有的因为记者对所写选题本身并无多大兴致,只为完成任务;有的因为担心版面无保障,费时费力却不一定能让稿件落地,这一般见于自主采写稿件。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值得深思的情况:为什么一些内容单薄、文字老套的稿件得以见报?有的甚至还被放在了重要位置。这就是把关问题。放宽条件、降低门槛,会让记者产生这样的想法:写好写差一个样。我们说记者应该用80%的精力去经营20%的重点稿件,这个“经营”指的是稿件的采访、写作、打磨,而不是花费很多精力去“琢磨”稿件的落地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要改文风,需多方面共同努力:

在记者方面,按照地方部领导的说法,就是应“坚持走转改,强化短实新”。好的文风表现为短(文章虽短,有效信息量却很丰富)、实(信息真实、语言朴实、情感充实)、新(文字新、表达方式新、表现形式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所有的记者在通讯便捷、信息极易复制的今天,依然坚持新闻战线前辈们“靠脚底板跑新闻”的优良传统,到最贴近生活、最贴近实际的地方去挖掘新闻富矿。因为不管从任何一家媒体已过滤和稀释的信息中找新闻,都远不如亲身到基层来得真切和鲜活。

在编辑方面,首先做一个负责任的编辑,不为人情所困,敢于让记者反复多次地改稿,甚至不留情面地毙稿;其次做一个有慧眼的编辑,善于从记者自主采写的稿件中发现好选题,并进一步指导记者写出好稿。正如蔡名照总编辑在地方部调研时以其亲身经历指出,“好记者是由好编辑带出来的”。他说,在新华社当科技记者时,曾有一位编辑花了整整一夜时间给他写了封长达14页的信,对他那一年的新闻报道做了深入分析,这让他以后的职业生涯获益匪浅。

在激励机制方面,应以质量为唯一标准,重奖真正的好稿。应不拘泥于比例指标,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稿件,要允许空白;不要因为考虑各种平衡,而把不符合标准的稿件勉强推荐。每一篇“好新闻”都应是记者学习的范例,令人信服。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地方部

 

 

分享到:
(责任编辑: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