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活泼与生吞活剥--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生动活泼与生吞活剥

陈伟光

2013年01月04日14: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小说家莫言先生获得诺奖,因为他是个“讲故事的人”,讲的都是家乡高密的故事。

小说家沈从文据说是现代中国作家中最有资格得诺奖的,他也是讲故事的人,讲的是故乡凤凰古城的人和事。

小说家兼小品文家汪曾淇被公认为大家,其实他没有什么鸿篇巨制,无非是把故乡高邮的人和事讲得生动传神罢了。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屡试不第,直到60岁才得个进士,但他写了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生动感人,而声名远播。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一生醉心科举,71岁才得个贡生,但他收集些民间鬼狐故事,因为生动有趣,而流芳于世。

这些例子,无非说明,写文章的诀窍并不高深,写好身边的事、熟悉的事。

用现在话说,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作品才能够打动人。

新闻记者,说到底,也是讲故事的人,只不过讲的是真人真事,不能够像作家那样虚构。新闻作品要感动人,同样离不开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老一代名记者谈经验,其实很少谈技巧,谆谆教导我们的,是要长时间体验生活,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

现在,交通发达,资讯发达,获取素材方便多了。于是,我们偷懒了,发发邮件,打打电话,上上网,素材一大堆,编写个稿子不是难事。但是,因为记者没有贴近生活,就不能企望新闻作品贴近读者。

文学不排除小众,新闻必须大众化。大众化就是通俗化,大家看得懂、喜欢看、觉得真实可信。

生活是跳动的音符,本来就是生动活泼的。就像从血管里流出的血是热的一样,来自现实生活的作品必然是生动活泼的。

“本立而道生。”新闻记者的本,就是深入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新闻作品的道,就是生动活泼,能够打动人、教育人、鼓舞人。一句话:因生果,态度决定效果。

不到现场去感受、采撷,就拿不到活的材料。用别人给的材料写稿,生吞活剥,消化不良,自己都没信心,怎能企望读者相信?

做记者有些年头了,得意之作甚少。“走基层”,我曾经写了篇《鹭鸟天堂田心村》,自我感觉还不错,刊出后效果也不错,据说来此旅游的人增加一倍。没有别的,只是我真的到这个村庄呆了一整天。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海南分社

 

分享到:
(责任编辑: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