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心理浅议儿童动漫传播--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2月上

从受众心理浅议儿童动漫传播

张素华 张红

2013年01月04日16:59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儿童受众接触动漫非常普遍,受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以及动漫对儿童的影响来探讨动漫传播措施,满足儿童的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关键词】受众;儿童;动漫;传播效果

媒体发达的今天动漫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电视、书籍、网络、手机上都是动漫的声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想、心态与行为。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有传者、信息、媒介和受众构成要素。受众按照自己的兴趣积极寻求各种信息,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要。受众对于接收到的外来信息有选择地接触、理解和记忆。动漫传播中受众地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一、动漫传播受众

“动漫”一词1996年以前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出现。1998年第一家动漫资讯杂志《动漫时代(ANIME COMIC TIME)》推广了“动漫”一词。早期的动画片是为成人制作的,后来动画片传播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对动画片这种形式十分青睐,之后动画片的观众多为儿童。动漫是通过各种表现技法和制作使一些有或无生命的东西适当夸张,或拟人化使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类的感情、动作,或将架空的场景加以设计,使其真实化。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又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1]动漫传播的对象大多数是儿童,但不局限于儿童,还应扩大到引导儿童接触动漫的家长以及老师。动漫传播受众即指动漫作品的接受者,指动漫作品的儿童观众、读者和网民等。动漫传播儿童受众人数众多、规模巨大、年龄不等,广泛分布于不同地方。另外,儿童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同儿童周围的家长和老师,教育背景差异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职业也有差异,对儿童的不同引导导致儿童具有不同的动漫接触的心理需求。

二、儿童受众接触动漫的心理特征分析

研究受众的需求对提高传播效果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分析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对于提高动漫传播效果,对考察儿童的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儿童接触动漫的心理表现主要有如下特征:

儿童接触动漫表现出好奇、认知心理。儿童好奇,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同时思想比较简单,喜欢故事,具有探索求知的欲望。好奇心理,心理学中也称作“直接兴趣”,“即用不着再加启发、说明,人们自然就会关注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趋向。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反常的或突然发生、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一好奇,便又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悉心去观察与探究这些事物”。[2]好奇心理是受众的普遍需求,也是本能需求。儿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老师和家长希望儿童接触动漫后,能够有心得体会,心灵上有所收获,达到娱乐和教育的目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片中没有任何说教,贯穿始终的是轻松、嬉戏、娱乐,羊村中的一群羊与灰太狼之间的斗争,喜羊羊的机智和各种奇思妙想,使儿童在轻松传播中了解勇敢与团结协作,体会了做人的道理。

儿童接触动漫表现出想象及幻想心理。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J?托尔金的“第二世界”理论对分析认识儿童的理解能力有所启发。他认为,“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做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3]儿童眼中第二世界的一切变化和夸张都是可能或合理存在的。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理解与感受到的世界,就是一个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的世界。当他们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的事物时,常按照自己的幻想和想象去解释、去理解。

儿童天然的游戏、娱乐心理。儿童在生活中喜欢捉迷藏、嬉戏打闹着玩、扮家家,或模仿大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是儿童的游戏天性。娱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动漫是一种综合现代艺术门类,是当代社会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儿童由于喜欢游戏娱乐,不喜欢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味说教、枯燥乏味的动漫,而喜欢富于幽默感、内容斑斓多彩的卡通片。

儿童乐于交往的心理。社会交往于每个人都是必须的。交往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需要是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儿童与人和物的交往也构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班图拉认为儿童通过强化和模仿从而学得与同伴的交往,即儿童看到了其他儿童的交往行为并从中受到了启发,自己也逐渐开始了与同伴交往。[4]电视机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加之城市化进程中钢筋水泥建筑和“鸽子窝”式的居住环境使得儿童的交往对象、交往时间和空间逐渐缺失[4],儿童有交朋友的欲望,乐于通过动漫了解同龄人,参与同龄人的交往。

三、动漫传播对儿童的影响

因为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动漫本身的属性及特征,使得动漫易被儿童普遍接受和喜爱,对儿童心理成长和交往活动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动漫对儿童积极的影响。第一,动漫传播可以满足孩子的认知欲望。动漫作品选材来源于生活,动漫形象往往个性鲜明、表情丰富,故事情节巧妙,有助于激起儿童的强烈兴趣,便于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儿童在接触动漫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到很多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而且传播方式轻松生动,易于接受,能够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大部分动漫作品是通过表现与受众年龄、性格、处境相仿的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儿童在欣赏的同时受到感染,容易养成积极乐观的品行,动漫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第二,动漫传播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动漫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设计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例如《猫和老鼠》中情节设计生动有趣,汤姆与杰瑞之间的心理描写通过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表现出来,通过生动的情节把现实中猫和老鼠之间冷冰冰的关系改成既有对立又有温情的画面。动漫作品不拘一格的特点对儿童想象力的开发非常有益。动漫形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他们的视觉和心理能产生一定的震撼力,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空间。第三,动漫传播可以给孩子带来娱乐。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作品以其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精良的画面制作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5]儿童被紧张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时,动漫成为缓解压力的一个途径。滑稽、幽默是儿童动漫的基本要素之一,动漫用优美的画风、柔和的音乐、简单感人的故事来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有压力的儿童进行心理安慰,儿童动漫的耳濡目染,模仿动画里的人物,自我得到快乐,儿童感受到愉快后获得心理满足,压力感也随之消失。第四,动漫传播可以帮助儿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不少动漫作品具有教育价值,充满了很多关于孩子之间相互交往的知识,孩子接触后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动漫形象提供交往参照,可以增强儿童交往方面的知识,为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可以参考的范例。另外儿童的社会交往对象主要是同伴,孩子在一起互相交谈他们看的动漫,未接触过相关动漫的儿童就融入不到他们的交往中,动漫成为儿童交往的桥梁。

动漫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动漫传播可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一方面,电视电脑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儿童长时间接触动漫可能使视力下降,长时间坐姿不端正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动漫制作品质有好有坏,儿童识别能力低下,接触了不良动漫作品中的暴力、色情、迷信、反动内容,会毒害儿童的精神。动漫书中包含的色情、暴力及同性恋内容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甚至会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培养。动漫传播可能导致儿童对人生的认识肤浅。动漫作品多数为了取悦儿童,具有幽默轻松诙谐的特点,内容选材较少涉及严肃的内容,接触动漫让儿童误以为感官的刺激为娱乐,误导他们走入歧途。动漫传播可能导致儿童沉迷于动漫的虚拟而产生模仿行为。部分儿童沉迷动漫作品,脱离现实,不愿面对现实,迷恋虚幻,沉浸在动漫的虚幻世界中。儿童模仿动漫打斗的暴力动作,模仿喜爱动漫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动漫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儿童的控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动漫传播可能阻碍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儿童长时间收看动画片失去了很多与实际生活接触的机会,不关心周围事物不接触同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阻碍儿童的社会交往。沉迷于动漫会加重儿童人际交往紧张,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交往障碍。

四、改善我国动漫传播效果的建议

动漫传播应该在了解儿童自身的特点下对动漫的优点大力发扬,而将其缺点改正。

提高动漫传播的效果,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有关知识,幼儿阶段的孩子游戏、娱乐心理最为强烈,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无限兴趣,但有限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动漫传播形象以动物为主,情节设计单纯,故事简单,语言简短、色彩明亮。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受众策略之一是针对幼龄儿童,内容不走简单说教、寓教于乐的模式,摒弃了纷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儿童期孩子求知欲望加强,抽象思维逐步形成,能做简单的推理,对人开始有强烈兴趣。动漫创作要求人物形象适当夸张、故事情节可以曲折生动,添加点战斗、武打更能吸引到小观众。过渡期孩子心理上有半儿童半青年的特点,伴随着身体发育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人,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旺盛,主张打抱不平。动漫人物造型应该优美,故事情节应该惊险、刺激,内容应该正义战胜邪恶、富有哲理。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应给儿童受众带来愉悦,更应该触动儿童,因此动漫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都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兴趣去审视动漫,找到儿童的需要,从而制作传播更多更好的能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优秀动漫作品。

提高动漫传播效果,创意传播动漫,吸引儿童受众。好的动漫作品具有故事精彩、角色塑造个性幽默、富有想象力等特征,体现动画的特性,幽默、夸张,给儿童带来想象力和快乐。好的动漫作品的传播效果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来实现。动漫电视播出是动漫传播的主要方式,随时可以观看的传播趋势已日显优势,动漫网上传播、手机传播也很普遍。创意传播要求动漫在数字传播环境下,主动把握受众变化,理解目标儿童的特征,有效地接触到他们,注重营销传播。动漫创意传播强调跟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人的智慧和技术的结合,吸引儿童受众,实现传播接触。比如手机动漫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动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动漫传播效果,加强儿童受众的引导。《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中限制电视境外动画片的播放时间,堵是否能保护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呢?动漫可以借鉴韩国和日本的做法进行内容分级传播,哪些时段播出什么,媒体播出根据具体的级别类型来针对性地传播。媒体、社会和家长相互配合,帮助儿童选片,引导儿童接受合适的动漫传播。将儿童的接收状况看成是未来选材的出发点,认真研究受众的心理特征,提高动漫传播的针对性,使其更加适合受众的需要,增强动漫传播效果。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十二五”科学规划2011年课题,《动漫传播对培养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应用研究》资助成果,项目编号:11YB038)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艳荣.浅析大众传媒的受众心理[J].青海师专学报,2004(6).

[3]钟远波.儿童动画受众群体浅析[J].美术大观,2008(1).

[4]张博.论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5]张慷,郝月.适合我国市场的动画产业链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2(1上).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