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新闻也被称为精确新闻。它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以量化的语言描述新闻事实,能够更好地反映大众的态度和意见,很受读者欢迎。而在新闻工作中,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研究数字新闻,从而矫正和提升新闻工作者采编数字新闻的能力。
【关键词】数字新闻;矛盾分析;方法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人创造了被后世人们称为阿拉伯数字的0,1,2,3,4,5,6,7,8,9十个数字。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菲洛劳斯说:“庞大、万能和完美无缺是数字的力量所在,它是人类生活的开始和主宰者。没有数字,一切都是混乱和黑暗的。”15世纪到17世纪,数学符号“+、-、×、÷、=”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直接将人类社会从口语时代历经文字传播时代进入今天的数字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为数字新闻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数字新闻有时被称为精确新闻。[1]1973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写作的《精确新闻学》奠定了精确新闻的理论地位。20世纪80年代全美几乎所有的新闻院校都开设了“精确新闻报道”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民意调查的兴起,一些媒体也开始采用精确新闻的报道方法。2002年黑龙江经济报社副社长祝培岭先生的《数字新闻》一书对数字新闻做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新闻实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主张。2007年,王凤在《新闻采编》中给“数字新闻”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数字新闻是指以数字的精确精神为支撑的新闻报道。”2011年刘霆召提出了数字的新闻属性。
数字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大量采用社会调查数据来说明新闻事实。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相比,数字新闻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它以量化的数字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所以显得更加客观、公正,更能反映大众的态度和意见。此外,数字新闻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涉及面较广,排除了个别的偶然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而且新闻事件本身从宏观定性到微观定量的转变和结合,使得新闻事件本身的报道更易于群众理解,更契合群众心理需要。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数字新闻的采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本身自相矛盾、数据空洞泛泛而论等。本文尝试通过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矫正和提升数字新闻的写作。
我国数字新闻的发展态势
立体化网状快速发展,空间巨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民意调查兴起,一些媒体开始采用数字新闻的报道方法。而现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几乎每个版面或每个时段都有带数字的新闻出现。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还开设了“数据生活”“精确新闻”等相关栏目。早在2004年就比较成熟的有《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栏、《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专栏、《文汇报》的《文汇财经?商业街区》专版之《新闻来自数据/数据产生新闻》专栏等。[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越来越关注周边社会的发展,数字新闻所携带的新奇性、有趣性、轰炸性信息必将吸引和形成新的新闻受众。尤其是科技的进步,使得微博客、手机报等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传播载体能够出现。在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同步提升的时刻,人们对信息的诉求增大,数字新闻的市场也随之打开。
数字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通过20多年的发展,作为数字新闻标志的数字也出现了新的可喜的变化。数字出现的位置由面到点,由表及里。新闻标题、新闻主题、新闻副题、新闻导语、新闻主体都出现了数字,而且在不经意间的细节里也有流露。同时,数字出现的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新闻报道中的数字也从最基本的自然数发展到自然数、分数、倍数、百分比、成数、不等式与等式等多种形式并存。而且数字还与其他元素相组合,比如表格、曲线、柱体、圆饼等形式。数字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新闻事实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可被感知。
新闻媒介和受众互动极其强烈。数字新闻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媒介独自一家传播新闻事实的局面,广大读者可以针对数字新闻中的数据信息进行评点,极大地彰显了舆论作用。例如“河南十八大党代表68名”这一新闻事实,在河南经过《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郑州日报》等纸质媒体及相关网络媒体积极有效的传播,使得广大受众得知这一情况。另一方面,受众也在自己的周围空间里积极传播,并形成互动反馈,使得舆论效应进一步彰显。在百度中搜索“十八大代表河南68名”相关信息就达127万个。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受众的需求心理相结合,新闻中数字给读者所带来的满足感和震撼感空前加强。
数字新闻存在的问题
假新闻或者类虚假新闻依然存在。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核心和灵魂,是新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纵观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新闻系统治理假新闻的力度从没有松懈。纯粹的假新闻基本绝迹,而类虚假新闻还零星存在。类虚假新闻是指在一些基本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凭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和扩展,武断地对于事件的未来与结局给出似是而非的预测和推断。[3]对于虚假新闻和类虚假新闻,我们在新闻采编中要坚决予以摒弃,数字新闻更是要求准确性和精确性。
数字运用不切地区实际,过空过大。全国性、行业性的新闻不是不可以引用,而是引用的这些信息应和媒体所在地区的大众生活有关联,要能够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借鉴、参考、警示和影响。否则,倒不如不引用,引用了反而显得大而空。
数字满篇,枯燥无味。一篇新闻报道,满是数字,或数字占据新闻文本较大的比重,尤其是中间还夹杂着一些专业术语的情况。这样的新闻,读者读过以后,一无所获或一头雾水,不明白这篇报道想说的意思或者无法得到自己想获得的信息,使人感觉枯燥无味。
同一新闻事实,报道结果却互相矛盾。同一个新闻事件,同一个新闻源,报道的宏观结果却不一样。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可能是采写角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让读者看得出你的角度,避免产生误解,否则难免会出现两篇文章“对打”的现象,引起公众怀疑,降低媒体公信力。如果涉及重大新闻事实或可能引起读者怀疑的数据事实,应该以国家相关部门的权威统计数据为准。如果国家相关部门没有数据的,应该多多斟酌或者暂时不写。
矛盾分析对数字新闻的矫正和改进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它具有统一性和斗争性。其中斗争性指的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同一个体所含对立面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数字新闻的要素在斗争的过程中,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最终达到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采写的数字新闻克服自身缺陷,达到新的符合新闻精神的报道,从而实现数字新闻本身的质变。下面就运用矛盾的斗争性进行数字新闻的矫正和改进作以分析:
真与假的矛盾,去伪存真,确定数字新闻的精确性。真与假的矛盾是新闻采写要面临的第一个矛盾,也是核心矛盾。新闻的真,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描述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它的影响有几分就是几分,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能随意添加,也不能肆意减少。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新闻人,尤其是记者,是新闻的第一把关人,是原始信息的搜集者和新闻的主要生产者,在生产新闻时,要以职业精神来保证新闻的客观、公正和中立,避免偏见,不夸大不缩小,在采编新闻过程中,要对数字仔细核实,确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记录结果的严肃性,是正是负,是大是小,是一个零还是两个零,等等,都要确保准确无误。
大与小的矛盾,以小见大,数字新闻的空泛性。有时候,某些记者动不动就喜欢引用全国数字,这样虽然可以更好地反映全局,但是数字报道和群众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普通受众无法从中获取可供指导的信息。只有通过适当的采访,进行改编和组装,从一个大环境里抽取出与当地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小例子,“以小见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读者才会喜欢看。
例如,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党员大会的召开,《经济日报》曾采写过一篇报道《10年跑赢30年 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两大跨越》[4]。作者选择了农业,农业中又选择了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这个方面又着重写了两大跨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农业生产方式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正是这两大跨越以小见大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农业和经济总量的总体提升。报道中,数据翔实充分,让人一目了然又十分信服。
虚与实的矛盾,虚实相生,保证数字新闻的灵活性。数字新闻的存在,既离不开数字也离不开新闻。如果没有数字,就不是数字新闻;然而如果纯是数字,数字新闻就难免枯燥无味,最终失去读者。虚实得当是虚实结合的更高标准,即该虚则虚,该实则实,虚不空泛敷衍,实不画蛇添足。具体数字和形象比喻的结合是新闻中数字元素运用的较佳表述方式。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太空对接这一新闻事件,《京华时报》刊发了《神八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难似百米穿针引线》[5]一文:“交会,是让两个航天器在预定的时间同时到达一个指定的地点聚集。……两个航天器的轴线要求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要知道两个航天器都距离地面300多公里,以极高的速度运行,基本上是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要实现这个控制精度非常难,这对导航定位系统和对接机械都是严峻的考验。”
究竟是什么样的考验呢?作者用了“百米之外穿针引线”这一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对接实在是难度空前。而最后成功对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杰出智慧和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卓越品质。
被动与主动的矛盾,化被动为主动,迎接数字新闻的市场性。一些新闻记者把数字和事实往那儿一摆,就算发表文章了,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以往的新闻报道常常是直接从文件中摘取相关段落直接引用,数字报道变成了“数字记录”,新闻传播变成了数字发布。而2004年的两会报道力求在准确记录和及时发布数字的同时,提供对数字所蕴含意义的解读,帮助受众理解数字背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数字解读,首先是对其意义的深入阐释。数字解读,也包括对数字背后“为什么”的发掘。数字解读还包括对数字新闻背景的描述。[6]对新闻本身或者对数字的解读,是数字新闻发展的一个方向。数字新闻的采编需要深度报道。这个数字怎么得来的,经历了什么样的环节,有什么意义,这也是广大读者想弄明白的。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媒体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是媒体对新闻记者的内在要求。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拥有读者、主动接近读者就是主动占据市场。
结 语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数字新闻。在采编数字新闻的时候,可以尝试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数字新闻要素的辩证和甄别,在日常新闻的写作中也应自觉进行真与假、大与小、虚与实、被动和主动的矛盾分析,从而提高自身新闻素养,写出好的数字新闻作品,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充满活力的舆论环境。(作者单位:郑州日报社)
参考文献:
[1]翁淮南.用数字体现新闻的价值[J].军事记者,2007(10).
[2]刘保全.我国精确新闻报道发展综述[J].当代传播,2004(3).
[3]郝雨.类虚假问题再批判[J].上海大学学报,2011(5).
[4]乔金亮.10年跑赢30年 我国农业机械化实现两大跨越[N].经济日报,2012-09-17.
[5]商西.神八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难似百米穿针引线[N].京华时报,2011-11-01.
[6]王舒怀.数字让“两会”新闻亮起来[J].中国记者,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