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是记者在调查性采访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往往打上“非正常拍摄”的字幕,表示画面是记者在被采访人不知情或未感知的状态下进行隐秘摄录的。
“非正常拍摄”能够还原事件现场,画面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一些电视记者比较喜爱这种调查方式。如2011年10月16日常州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新闻坊》栏目,当天共播出13档节目,其中4档打上了“非正常拍摄”的字样。中央电视台调查性栏目《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记者在调查问题时使用“非正常拍摄”画面经常出现在节目之中。数年前曝光的“金华火腿采用敌敌畏防虫”和“南京冠生园使用陈馅制作月饼”等揭露行业秘密的报道,触目惊心的暗访画面证据性强极具说服力。
“非正常拍摄”画面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的“非正常拍摄”不仅会遭到被访对象的质疑和投诉,也会让社会各界对暗访产生质疑,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非正常拍摄”的节目被投诉、质疑,主要因为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将表象的暗访画面当成事实,观点先行,影响了节目的客观性。如2011年10月16日《都市新闻坊》播出了一条“取缔不掉的托老所”的调查性新闻,为了说明民营托老所存在寄养老人多、住房紧张、护理人员少,记者采用暗访的形式对托老所人多拥挤的情况进行了展示,然后采访民政部门得知,政府公办托老所收费高、进入门槛高、收费低廉的民办托老所难以取缔。其实,这档节目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针对民营托老所起步阶段存在住房紧张、护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进行专题调研并出台扶持的地方政策。事实上,民营托老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一是收入较低又需他人照顾的老人的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门槛太高的公办托老所让一部分老人望而却步;三是民办托老所的存在弥补了公办托老所的不足。然而记者却选择了取缔民办托老所的角度。不仅缺少起码的人文关怀,而且丧失了调查的独立性,取缔民办托老所的观点既站不住脚,也会受到民办托老所利益相关方的阻挠。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拍摄采访,只能采取暗访的形式,得到片面化的结论。
2011年国庆期间,《都市新闻坊》推出了一个“道德路考”系列节目,编导通过策划,设计一个个环节通过隐秘拍摄的方式来观察路人对帮助他人的真实反应。由于设置的问题,再加上记者充当了道德主考官,在拍摄过程中就被一些受访者质疑,后来在制作过程中又受到审片人的质疑。
二是将“非正常拍摄”当成调查节目的看点,暗访成为一些节目暴露他人隐私的手段。调查性节目涉及的揭秘报道比较多,如果对于触及违反法律和政策的事件,调查节目采用“非正常拍摄”尚可,但如果对于未违反法律规定的事件,涉及个人隐私的“非正常拍摄”不仅触犯了法律保护个人的禁区,也违反了广播电视管理相关规定。如婚外情、家庭内部纠纷等个人隐私,一般人是不愿公之于众的;即使向媒体投诉,也是当事人向外界寻求支持的一种情感寄托,待到头脑清醒时又会后悔自己的举动。“非正常拍摄”画面在节目中呈现,让当事人骑虎难下,不利于化解矛盾。清官难断家务事,法律都无法断定一般人家庭内部的是非,新闻媒体介入家庭情感纠纷,到头来只会引火烧身。
三是将“非正常拍摄”当作调查节目的万能武器,调查采访走向简单化。调查采访需要记者充当社会活动家广泛开展调查活动。一些记者为图省事,经常省去调查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去现场进行暗访偷拍,回来后再简单制作一下就播出。虽然偷拍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问题,但缺少和当事人当面进行沟通与交流,表面的曝光让人们既看不到问题的实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2011年10月16日《都市新闻坊》播出的“购物卡实名制为何遇冷?”“公园停车场被承包了?”和“万能遥控器不‘万能’”,这3档节目的结论很明确,只要记者到现场进行简单采访就可以了,可记者非要通过暗访形式绕一个圈子。可以说,暗访中“非正常拍摄”的画面对节目的立意不起多大作用。
“非正常拍摄”是调查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完全舍弃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用好“非正常拍摄”,能让节目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得到保证。
一、慎用“非正常拍摄”,避免断章取义,力求新闻调查客观公正。电视画面只是被摄客体的一般反映,不一定能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内容,这就需要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对被摄客体画面进行说明。对“非正常拍摄”的新闻画面尤其要说明清楚,否则很容易让人们对“非正常拍摄”引起歧义。《焦点访谈》的调查节目中一般很少用暗访的画面,暗访的画面也只是起着证据作用,如2011年10月10日、11日播出的《血燕的神话与真相》(2集)中,采用非正常拍摄的画面有2处:一是隐秘拍摄了印尼客商透露血燕是由白燕用燕粪熏蒸而成的;二是对血燕真相揭示后,暗访了燕之屋北京某经销店仍在销售血燕,两处暗访画面在节目中都起到了证据的作用。节目公开的大多是记者和工商、质检、经销商的面对面采访,各方的观点均得到展示。通过记者的正常调查采访揭示出血燕是由某些经销商为了欺骗国内顾客而人为炮制出的假相,其中的“非正常拍摄”只是补充观点而已,在节目中不会让人引起歧义。
二、明确规范“非正常拍摄”的使用范围,做优调查性节目。不是每一档调查节目都要使用“非正常拍摄”这种手段,“非正常拍摄”有时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即在受访对象违法事实明确又阻拦记者采访时可以使用,但这种使用不是不受限制。新闻报道要受到法律法规、宣传政策的限制。限制的目的主要是合乎法律法规和有利于新闻媒体发展。滥用“非正常拍摄”画面,记者就有越位或充当法官的嫌疑,让人们对节目的客观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央视的调查节目对“非正常拍摄”画面使用比较规范,如2011年9月3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真假难辨职称证》,调查记者完全可以使用暗访画面揭示出职称证存在的种种黑幕,但“非正常拍摄”的画面使用得很少,仅是对成都青羊区职称办倒填时间乱发职称证这一问题进行求证时使用,而且在暗访后随即通过正面采访予以求证。调查性节目不能停留于暴露问题,而应促进问题解决。
三、发挥“非正常拍摄”的舆论监督作用,为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环境。经常有人说起新闻舆论监督的环境不如从前,导致这样的情况不全是因为报道对象维权意识在提高,还与媒体报道的作风、手段欠妥有关。新闻记者的调查手段单一,动不动就采用曝光手段来要挟别人,不仅让人反感,而且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从《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看,调查记者和职能部门沟通比较充分,调查问题涉及的法律依据比较明确,记者的调查行为正当,新闻观点也比较客观公正。如2011年8月28日《焦点访谈》在《围剿地沟油》中,记者对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调查时采用了跟踪隐拍,此时的“非正常拍摄”有还原现场的作用。节目不仅得到职能部门人员的配合,也对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了采访。而2011年10月15日《都市新闻坊》一档调查节目《我市又现柴油荒?》,整个节目都是对一些加油站进行暗访,然后就得出“柴油荒”这一结论。节目既不让受访对象对此现象予以解释,又不让职能部门对为何出现这种现象进行说明。加油站无柴油可加应当不是加油站的问题,而是石化公司供应出了问题。目前,常州电视台《都市新闻坊》栏目审片领导对使用“非正常拍摄”做了限制,能够正常调查采访的报道坚决不用“非正常拍摄”。其目的有二:锻炼记者与社会的沟通能力,为新闻媒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常州广播电视台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