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技术在欧洲通讯社早期形成中的作用--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2期

电报技术在欧洲通讯社早期形成中的作用

沈春雷?

2013年01月30日16:3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电报技术在通讯社中的应用,改变了早期新闻业务围绕以报纸为核心的存在状况。通过电报线缆,通讯社利用消息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行为织成新的紧密的上下游依存关系,进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产生了巨大的资本效应。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电报技术的应用范围并推动了标准化的形成,使之延伸到了所有力所能及的地方。这样的信息网络,增强了产业竞争过程中通讯社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垄断地位。

关键词:电报技术;媒介变革;新闻产业化;技术垄断

一、引 言

电报技术是传媒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它之前,传媒的诞生呈算术量级的增长,而之后则呈几何量级的增长[1]。在这一技术革命诞生之前,主要的日常信息传递工具中,只有鸽子和火车的速度能承载人们的“迫切心情”。电报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速度的需求,也使得资产价格信息、政治军事情报、文化阅读需求等作为“商品”的生产和传递方式产生根本变革,开始脱离私人沙龙领域,转而向公共领域散播。扩大了的传播所产生的丰厚利润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新进展,即以通讯社为中心,新闻、消息的采集、生产和售卖成为一个专门的庞大产业,而不再仅仅以报纸的生产和销售为目的。这样,凭借电报技术为竞争手段的通讯社就成为重商主义时期一部分资本聚合的新载体,造就了产业新链条。因此,高速膨胀的电报信息网络对通讯社早期的崛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强化新闻生产的上下游关系

十九世纪,刚刚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电报,是“高科技、新媒体”的象征。1837年,经过改进而刚刚具备一些实用功能的电报技术就已经被大众报纸《巴尔的摩太阳报》率先拿来“装点门面”。这时的电报,“时尚、神秘”的标签意义远胜过它的实际功能,因而报纸对它的推动力就非常有限。与其说报纸使用电报,不如说电报为报纸带来了好处。虽然当时为数并不少的报社出于行业的敏感都知道电报使用的重要意义,但电报作为一种技术革命的新成果,其影响力是在当时工业经济发达国家中的第一类信息集散社区——通讯社——中,才真正开始得以体现。在19世纪中期左右诞生的通讯社以追求媒体新技术为竞争手段,在巨大资本力量的推动下,迅速形成附属于自己的下游链条。

早期报纸的传播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早期)私人通信中已经开始出现有关国会和战争情况、农作物收获、税收、贵金属贩运,当然首先还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广泛而详细的消息。然而,这种消息虽然源源不绝,但最终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经过‘手写’报纸的过滤,而出现在那些印刷报纸上面。私人通信的读者无意于把其内容公开出去。所以,政治报纸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商人,而是相反,商人围着报纸转。[2]”另一方面,拿破仑执政时期实施控制舆论,全国上百家报纸被削减至13家。到1811年时,巴黎只剩4家由保安部长直接指挥的报纸。其后1830~1868间政权变化更迭,但以惩罚制为主导方针的新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出版商和官方新闻检查(缘于‘大陆封锁政策’)对非官方消息的筛选和控制主要是针对境外消息、宫廷消息和无关紧要的贸易消息;所有的印刷品上的都是些传统的‘新闻’,诸如灵丹妙药和暴雨、谋杀、瘟疫以及火灾等[2]。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国外信息在巴黎各界成为稀缺资源。为通讯社的出现提供了生存环境。

针对法国的这个特殊机遇,拥有广泛社会交往的银行家夏尔?哈瓦斯(Charles Havas,1783~1858)从1825年起“有偿”供给金融商业界人士及政界政要主要从伦敦、布鲁塞尔等主要金融城市搜集来的金融、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消息。这一举动带来超乎意料的丰厚回报并促使这个事务所在1835年发展为“哈瓦斯通讯社(Agence Havas)”,小作坊突变为一个“新型商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企业。

通讯社突破了特权阶层对报纸传递消息的限制,树立了自己在巴黎媒介和外媒连通环节的关键地位。在1836年,即使是巴黎发行量最大的便士报纸《新闻报》和《世纪报》也依赖哈瓦斯社的消息供应。在1840年的《巴黎杂志》上,巴尔扎克真实的地揭露道:“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严格说来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3]”但哈瓦斯社的初期做法是很容易被复制的,之所以让它能够几乎没有对手式的延续着市场扩张的,当然要归功于对电报技术的率先尝试而带来的先发优势。

哈瓦斯社是在1845年4月第一个开始使用沙普电报机通过新建的巴黎——里昂电报线路(法国政府1845年春季使用的第一条试验线路,因为当时法国政府的主流主要兴趣还滞留在“沙普托架机”上,对新式电报尚报犹豫的态度)传递商品价格信息。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用电报传稿的方式发表美国第11任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1845~1849)对墨西哥宣战的声明,这一重要国际政治事件的新报道方式促使法国政府对电报的重要性重新进行了审视。不久之后(1848年),巴黎与布鲁塞尔(当时是比利时的金融中心)之间电报开通,哈瓦斯社也随即开始租用该条线路用以延展业务。随着电报线路的不断扩展,哈瓦斯社在布鲁塞尔、罗马、维也纳、马德里以及纽约等地设立分社,信息支点增加,消息这种“商品”的生产和传递规模自然也就呈现几何级的增长。

由于有了庞大的信息链群,也就使得第一个具有现代传媒意义的消息社区在巴黎开始形成。这种整合使得哈瓦斯通讯社领先于其它媒介而首先成为信息商业化传递链条中的上游物种。当这样的信息垄断形成以后,1857年它和巴黎通用广告社合作,用国内外新闻稿交换一定量的广告版面,将200家地方报纸的广告需求汇拢到它的门下,然后把这些版面卖给广告客户,这样就在原先销售消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销售,这种新的售卖行为重新组合了广告市场中原先存在的主客关系,从而得以控制了巴黎报纸80%以上的广告刊登需求。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以向贵族和政治特权阶层贩卖消息为目的的新型传媒社群开始成型,这种传媒社群以汇聚资本为主要目的,而且汇聚速度远远超过其它技术行业。

针对哈瓦斯社的竞争出现于1849年10月。普鲁士出于统一德国的政治需要,国家电报局在柏林和亚琛之间架设了电报线路,而且特意向民间开放电报通讯的使用权利。在哈瓦斯要抢用这条线路生意的同时,伯恩哈德?沃尔夫(Bernhard Wolff,1811~1879)抢在这条线路的柏林一端开办了沃尔夫通讯社(Wolffs Telegraphisches Bureau),而保罗?朱利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1816~1899)则赶到电报线的亚琛一端开办了一个业务点。经营的内容依然主要还是互相售卖欧洲各个主要城市的汇兑和证券交易的行情等金融方面的信息。

但由于资本实力不同,因而三者间的竞争也是不均衡的。1850年春,虽然路透利用亚琛与布鲁塞尔之间仍然处于电报真空的情况暂以立足,但很快到了1850年底便已经丧失了在这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因为路透在亚琛与布鲁塞尔之间相距76英里(约122公里)的区域内使用的是45只信鸽飞行大约2小时来传递股市行情信息。而随着巴黎到布鲁塞尔、巴黎到柏林、亚琛到布鲁赛尔间的电报线路接连开通,哈瓦斯依凭巴黎的资本集团作后盾、沃尔夫靠着普鲁士的力量支持,有力地控制了这些线路,路透则被毫不留情地排除在了电报线路使用权之外。

在亚琛竞争中,形成中的新闻产业经营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利用电报这种新技术对于“消息”这种特殊商品的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汇聚资本,继而垄断技术。而伴随着这场竞争,受到政府资金大力青睐而快速崛起的沃尔夫社,从1855年起就已成为与哈瓦斯社一样庞大的可以垄断广大地域内的德国境内的信息售卖寡头,比哈瓦斯社十年的积累过程缩短了50%。

三、推动垄断形成

路透社是利用电报技术由弱转强,进而实现一方垄断的行业典型代表。路透有句名言:“跟随电缆走”,这是亚琛的落败后生出的深刻感悟。虽然那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的弱势限制了对技术的使用,但他感受最深的还是对电报这种新传媒技术的影响力。

路透早年在其表哥银行工作时出于对汇兑行情计算方法的需要,结识了数学家卡尔?菲利德利希?高斯(C.F.Gauss,1777~1855),当高斯和韦伯演示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时,日本学者仓田保雄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描述:“(1833年)路透也参加了这次试验。……(他)还想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这套装置,不仅能了解到国外汇兑行情的变化情况,甚至欧洲各地的棉花价格暴跌以及普鲁士同法国的外交关系日趋紧张这样一些消息,也都能利用电报机快速地传递。这样一来,必将对欧洲的整个政治和经济发生决定性的影响。[4]”

1851年路透结识了维尔纳?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得知英国人准备在英吉利海峡铺设海底电缆,于是当年夏来到英国谋求发展。幸运的是,此一时间的英国政府屈于新兴资本的强大抵制力量,在1853年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一系列具有实质扶持性质的产业政策使得报纸成本下降趋势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运动,面向大众文化阅读的便士报开始大量出现,到1857年时已有107种。兴盛的情况比法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新的电报技术,报业趋之若鹜,一些报纸更是以高调标榜其紧密追随新通信技术,例如享誉最高的《每日电讯报》,在报纸的名字中就强调自己和新技术的亲戚关系。因为早在1846年,伦敦至多佛尔就已开通了允许商业使用的电报线路。

1851年10月14日,路透在伦敦皇家股票交易所1号匆匆成立了海底电报线办公室,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签下合约,为其提供欧洲大陆的股市行情以换取获得英国股市资讯的发布。这距海底电报线路开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1851年11月,约翰?布雷特(John Watkins Brete)和雅各布?布雷特(Jacob Brett)兄弟的通用海洋电报公司(General Oceanic Telegraph Company)架设成功英国多佛尔与法国加莱之间的海底电缆[5]。

因此,路透便通过这条海底电缆(对这条电缆紧随而至的还有哈瓦斯社、沃尔夫社)。提供与法国巴黎信息市场交换有无,开始了以伦敦为基地的“出售新闻的买卖”,内容性质上与哈瓦斯社、沃尔夫社没有区别,他编制的“路透快讯”也是主要供给交易所、银行、贸易公司等,首要目标是建立金融社群。随着大众报纸及地方报纸大量出现,政治、经济、军事等消息成为各家争相追逐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路透增加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消息。到1858年已经争取到了《泰晤士报》《广告晨报》、《每日电讯报》等7家最大的伦敦报纸为消息的售卖对象。

他在伦敦稳步建立起来的传媒社群利用电报线路迅速向外地辐射。1859年法奥关系日趋恶化。路透事先取得了法英之间的海底电报线路的专门包租权和拿破仑三世发言内容的刊布权,从而在2月7日第一时间得以向世界传播了法国有可能对奥宣战的信息。1861年,美国爆发内战,欧洲的新闻大战也随之涌起。由于1858年在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Valencia Island)至纽芬兰的特里尼蒂湾(Trinity Bay)海底电缆(2500英里)铺设使用一个月后就断路了,美国内战消息只能依靠邮轮传递[5]。路透社为了能够领先其它同行早几小时获得新闻稿,选择在爱尔兰最西南端的克鲁克黑文(Crookhaven)拦截邮船,并且花巨资在克鲁克黑文专门修建了一个电报基地,铺设了一条连接科克市(Cork)的专用电报线,这样路透社距美国在空间上就近了400多公里,从而在取得美国最新消息上,比伦敦其它新闻机构能够提前8小时。

这种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重大国际事件的独占性报道手法,对于增强路透社消息产品的生产以及市场售卖能力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增强的力量反过来又加强了对英国以及国际电报线路的掌控力量。

伴随英国殖民势力的扩张,路透社为获得向英国在东方殖民地的发展空间,1865年与德国的汉诺威王朝格奥尔格五世(Georg V,1819年~1878年)签署协议,成立专门路透社电报公司(The Reuter’s Telegram Company),通过北海海底向德国诺德尼岛(Norderney Island)铺设一条到英格兰的海底电报专线,并与其他经欧洲通往俄国和中东的电缆联为一体。路透社开始侵入沃尔夫社的势力范围。1869年,路透社又兴建由德国、俄国、伊朗往印度的专线,这些电缆又由孟买进一步延伸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加勒、新加坡和上海,1866年横贯大西洋海底的电缆最终铺成[5],路透社开始使用连结欧洲和北美的海底电缆。与当年亚琛中的竞争正好相反,路透社的强式扩张伴随的是沃尔夫社的逐渐萎缩。

这一时期通讯社之间的竞争,与前一时期侧重依靠资本实力的方式相比,更加依赖对电报技术的掌控。对于它们来讲,产业格局已经超越单纯对资本的依赖,已经到了“成也电报,败也电报”的程度,占领电报技术的制高点成为垄断方式下的生存之道。

四、技术垄断的加强与扩展

在十九世纪欧洲产业浪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通讯社利用电报技术主导了整个新闻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即使是概括性地观察当时的产业情况,利用电报技术获得最大资本虹吸效应的既不是电报电缆的所有者(例如,1855年时,英国最大的两家电报公司‘Electric Telegraph Company Limited’以及‘English and Irish Magnetic Telegraph Company’已经共同管理着英国约6700英里的电报线,1866年,美国最大的‘Western Union Telegraph Company’掌管着全国约37000英里的电报网络)[6],也不是刊登消息的报社,而是将世界各地消息做成商品互通有无的通讯社这种新型媒体,它们是信息寡头、技术寡头、资本寡头三位一体的国际运营商。1870年1月7日,哈瓦斯通讯社、路透通讯社和沃尔夫通讯社以“联环同盟”搭建世界范围的消息商品的生产和售卖格局时,核心依据是以各自对世界电报线路的垄断占用为前提的。因为电报线路的占有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能力和对下游链条的控制能力。

电报技术在通讯社角逐当中显示出的竞争能力被许多行业倚重。50年代以后,电报技术已经在英国、法国及欧洲各国主要城市之间普遍使用,其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以通讯社为核心的新闻领域。不断扩大的应用范围和高频率的信息交换同时也使设备能够通联和信息通传的呼声日益提高。为了能让电报网络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1855年比利时、瑞士、撒丁岛、西班牙、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报组织——西欧电报联盟(Western Europe Telegraph Union),1865年这个联盟进一步在巴黎会议上扩大为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成为技术性和行政性的国际组织。联盟制定的全球电报标准,不仅规定了设备制造的标准,还统一了通信协议。这样,电报技术开始以更大的规模,更严格的准入门槛,以产业的形式在更广的世界范围内,参加到国与国的竞备行列当中。

(作者简介:沈春雷,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播系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媒介史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以全球视角观察新闻传播的历史[J].新闻记者,2005(11).

[2] (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3] 邱沛篁等.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世界报业简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日)仓田保雄著.田瑞岩,任长安译.路透其人和路透社[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20.

[5] (英)查尔斯?辛格等.技术史(第IV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6] (法)帕特里斯?费里奇著.刘大明译.现代信息交流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