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报道文风--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社领导研究文集

改进报道文风

米博华

2013年02月05日15: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改进新闻报道,一个重要着力点是改进文风。

分社记者是报纸新闻报道的主要提供者,应该在改进报道文风方面带个好头。

改进报道文风,从根本上说,是对新闻工作规律的体认和实践,其中包括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素材的处理以及文字表达的清新等等。可以说,我们对新闻工作规律越是尊重,改进就越自觉;对这个规律理解得越深刻,改进就会越自如。

对党报记者来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改进报道文风的基础,认真“走转改”是改进报道文风的抓手。这两条体现了新闻工作的规律,是办好报纸的客观要求,也应是记者的努力方向。

结合分社记者工作,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应在调研上下功夫。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调研,调研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报道的深度。我们不必对“普利策新闻奖”给予特别的推崇,但其所倡导的调查的独家性是很好的启示。被采访的人物应有名有姓,事件调查应拿出可靠证据,战争和灾害报道一定要进入现场。当然,我们所说的调研与西媒的调查不完全是一回事。调研,更加注重从全局和本质上对国情民意以及工作情况、新闻事件有深刻了解。我们不以“曝料”为目的,但报道应该有“料”,即大量占有一手材料。坦率地说,在工作条件日益现代化的情势下,党报记者调研的愿望和能力,在有些方面反而有些弱化。往往是面对领导、面对专家、面对材料而非面对老百姓、面对真实情境。尽管有时为完成比较急的任务不得不采取多种采访方式,但总的来说,深挖细抠、穷源竟委的功夫下得不够。我们还是要坚持“不到现场不写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写,不能仅仅是在网上扒材料、在简报中找新闻。

二、应在报道视角上下功夫。报道各地工作是分社记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没问题。问题是一般意义上工作成绩的展示、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新闻报道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报道视角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用新闻的角度审视报道的价值,一是从读者的关切考虑报道的内容。经验表明,同样的题材,观察的视角不同,叙述的视角不同,阅读效果就会不同。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发掘工作经验和工作部署中的亮点部分,去粗取精,剥皮见骨,把最有价值的部分呈现给读者,并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和情节展示工作的意义,力避全景式、全传式的大综合、大综述,使报道见人见事见思想见场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或老百姓关心的故事。

三、应在清新文风上下功夫。没有人愿意说套话、听空话。报道中的套话大多源于认识乏力导致表达粗糙,多半是采访不深入、写作不认真的结果。清新来自真切的体验,清新的表达无非是独特性体验的文字形式。造句能力无法取代真实感受,正像仿真的花朵无法释放芬芳。采访水平不高,后期写作就难免以大而化之的空话套话填塞之。有人提出在编辑工作中尽量减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这不容易,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会是一个导引,让更多的记者在“三深入”上更加自觉。

人民日报记者具有很高的政治素养,也不乏写作本领高强的人才,更写出了很多让人敬佩的优秀新闻作品。比如,《周口殡葬改革见闻》、《铁路上的蜘蛛侠》、《吉林通化5人女子火化班守护在人生终点》等等。从记者成长的过程看,从作品的影响看,无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三贴近”是改进报道文风的基本遵循,“走转改”是改进报道文风的源头活水。

 

 

分享到:
(责任编辑: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