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桥垮塌事故新闻被批 关键是报道写给谁看--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河南大桥垮塌事故新闻被批 关键是报道写给谁看

汪强

2013年02月05日07: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河南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事故发生后,河南省官网2月1日刊发的一篇《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发生垮塌事故 省市组织抢险救援》报道。这篇报道1300余字,“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1134字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没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家属一滴眼泪”。为此,媒体痛斥此种现象,以此报道为例感慨改进文风不容易。(《新京报》2月4日)

  该报道确实有文风问题。报道中有25处褒扬语,如‘迅速、立即、有序、精干、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而大凡经常关注媒体的读者都知道,这是典型的套话,在往常的灾难报道中屡屡出现。

  为什么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且上层带头改进文风的背景下,河南官媒上还会出现这样典型的官样文章?媒体的解释是“很多地方的官方网站、媒体已经习惯了八股式报道”,“惯性的力量非常强大,到了下边,文风改起来并不容易”。

  我觉得这个解释未必准确。我认识几位记者朋友,他们都不喜欢充满套话的报道,他们知道写这样的报道,有时是要挨读者骂的。但是,明知可能讨读者骂,在报道中还是要说。不是因为习惯。不是因为他们改变不了习惯。不是因为他们离开套话就写不出文章。他们说,他们的报道不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而是写给领导看的。领导希望看到“高度重视”,他们就要写“高度重视”。领导希望看到“全力以赴”,他们就要写“全力以赴”。领导希望看到在第一时间如何如何,他们就要写领导在第一时间如何如何。

  我以为这说到了点子上。如果报道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记者肯定不会在灾难报道中浓墨重彩表扬领导,不会写灾难之中受难者如何情绪稳定,不会把丧事写成喜事。因此,报道的文风不只是一个技巧问题,也不只是一个习惯问题,根本问题在于报道是写谁看的。要改进报道的文风,就要让记者能够为普通读者写报道。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切实保障记者履行职责的合法权利。假如记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对灾难真实地报道就可能受到惩罚,为受难的百姓讲话就可能失去饭碗,而说表扬领导的套话很保险,那为了自身的安全,就可能选择说套话了。

  第二,对现有的官媒审查制度要进行改革。前年,我参加一次会议,得知某市市长哪怕再忙,每天晚上都要对第二天见报的当地重要新闻进行审查。有这样的审查制度,报社的记者、编辑、领导自然很容易讨好领导,发出表扬领导吹捧领导的报道。

  第三,要改变官媒任务式发行的办法。现在一些官媒的发行,主要靠行政手段,由上级将发行任务下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将发行任务下达给各单位。这种情形下,报纸就不愁没人订,自然也无须讨好老百姓。假如不是这样,报纸都是由读者自己掏腰包订的,读者不高兴,问题很严重,那些专讲套话的报纸就无人订阅,编辑部还敢发大讲套话的报道吗?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