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及传播价值--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1月

论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及传播价值

李铁亮

2013年02月05日14:21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集形态出版物多指集刊,即以书代刊连续或不连续的出版物,是一种具有交叉性的大众出版传播媒介,是在中国古代集文化根基上创生的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刊物。随着近些年期刊在国内的迅猛发展,集刊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然而集刊与期刊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对等、取长补短的关系。本文就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以及传播价值两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集刊价值的重视。

【关键词】集刊;传播;编辑特色

集,《新华字典》的释义为“聚合,会合,聚集,集合”。集刊,顾名思义,就是把优秀的文章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刊物,这种刊物并不是所谓的期刊,它与期刊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讲,期刊都有固定的刊号和周期较短的出版时间,有月刊、半月刊、周刊等,而集刊大多没有刊号,而是以书号代替刊号连续或不连续的出版物,它没有固定的出版周期,而且出版周期比较长,一般都是一年或者两年。当代集刊的出版大多集中在高校里,以学术研究为主,例如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播评论》、北京大学的《北大法律论丛》、河南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等。笔者通过网络等渠道不完全统计,现有集刊已经突破千余种,这千余种学术集刊虽然和国内期刊数量比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其中的学识可谓是涉猎广泛,而且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冷僻学识,其中一些还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集刊的存在对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近些年期刊在国内的迅猛发展,集刊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在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大环境下,学术评价机制仍然有所欠缺,导致学术评价平台呈现“一边倒”的形势,大家都把目光瞄准期刊,把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都放在期刊上,甚至有少部分期刊收录文章的目的更多地倾向于经济利益,放低了对文章本身质量的把关,导致现在很多期刊的质量每况愈下,使得本来就被网络及新媒体冲击下的纸媒更是雪上加霜。另外一边,却是蕴藏巨大价值反而被冷落的学术集刊。因为学术集刊的商业性质几乎为零,且出版周期较长,所以使得集刊的编辑对文章的要求极高,但因其传播性质所致,辐射面极窄,导致宝贵的文化资源被浪费。本文笔者以集形态出版物展开研究和探讨,对集形态出版物的编辑特色以及传播价值进行梳理和挖掘。

集刊的编辑特色

收录经典,示范垂则。较期刊来讲,集刊的出版周期要长得多。期刊的出版周期一般都是一个月或半个月,甚至近几年出现了以周为出版周期的期刊。但集刊的出版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且不固定,这么长的出版周期让集刊的编辑有了充分的时间来甄选学术文章,无形中提高了对文章质量的要求。与综合性较强的期刊相比,集刊大多都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出版物,这两个特点无形中又提高了集刊编辑对所收录文章的严格筛选。由于对文章质量的严格要求,使得集刊在出版后的阅读价值大大提高,很多集刊的文章在发表后亦被很多期刊或者网站争相转载,成为经典之作。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评论》为例,一般来讲,其出版周期是一年,而在这一年当中所收录的几乎都是新闻与传播领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有些文章甚至在几年后仍然被许多学者拿来研究和参考。例如2001年出版的《新闻与传播评论》,这也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评论的创刊号。其中刊登了甘惜分的《延安〈解放日报〉的遗产》、陈力丹的《关于新闻与传播学中的翻译问题》、林涵与童兵的《强化舆论监督的有力措施——海南舆论监督中心的调查》等文章,篇篇都是经典之作,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培养新人,薪火相传。集刊不仅仅只是刊登在学术方面较有名气的学者的文章,其注重的还是文章的质量与学术价值。这样一来,好的文章就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东西而被拒之门外,那些在学术方面初有成果的新人也便有了展示自己学术论文的机会,特别是一些青年学者,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涉及的书籍和领域尚浅,但是在创新方面,很多文章还是可圈可点,但是因为诸多因素,却不能够被期刊所选中,而埋没了有价值的学术文章,而集刊较期刊来说少了很多商业上的或是一些社会潜规则的约束,所以把眼光放在了文章质量和学术价值上,那么这些新生力量就会逐渐崭露头角,慢慢地被大家所熟知。例如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办的《历史文献研究》集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逐渐采用新人的文章来刊登,有很多当时的新人学者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内史学界举足轻重的大师,而当时的文章有的也成为历史学术研究的范本。

关注热点,引领方向。虽然说集刊的出版是以年为周期的,时效上和新闻性方面不及期刊,但是集刊的关注点也是当年或近几年的学术热点,把握着当下学术专业领域的大方向,是对同时期主要学术观点的一个集结,也是对当年学术专业领域内热点话题的一个收纳。例如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主要以刊登高校教育的研究、开拓与改革为主的学术性集刊。从1999年起,《高等教育研究》就开始刊登当年对教育研究有所创新的热点话题,每年的话题都囊括了国内教育学者对于教育改革或教学方法的热门讨论,是教育学术改革和研究方向的风向标。所以从这方面来说,集刊又具备了一个较大的优势,它既不像书籍一样从古至今无所不谈,也不像期刊一样是对时下琐碎的、时效性较强的文字的一个无序的总结,它吸收了书籍的严谨专业,亦没有失去期刊对热点东西的追求,可谓是两者优势的一个凸显。

认真严谨,繁荣学术。集刊大多数都是学术性较强的出版物,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学术权威的代表,其学术性和专业性使得集刊在编辑的过程中对文章要求非常严谨。众所周知,期刊也有许多专业性很强的分类,但是由于现在学术评价机制的欠缺以及国内期刊发文的一些内在机制,导致专业性的学术期刊文章质量低下,甚至很多相关人士为了完成发文任务以达到评职称或者其他目的,文章草草完成,或者找人代写,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去完成一些功利性的东西。这样的文章只是一些浅薄的叙述或者是以往研究的重述,只是又变换了语言重新发表而已。这样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对学术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而集刊恰恰就是由于人们的忽略,导致集刊文章的发表没有任何功利性可言,加之集刊在不同领域内的专业性,使得集刊能够刊登一些优秀的真正具有学术见解的文章,对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集刊的传播价值

出版物是文化创新和积累的主要载体。[1]学术集刊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个分支,它的创办深刻反映了刊物的出版在学术研究领域内,以专业性和专门性传播为特点深入发展的态势,而这种集创新性与专业性于一体的传播效能实际上也是对古代编辑传播思想和集文化出版传播体系的继承,并且是对其发展和创新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现代媒介和传播文化。[2]在长期的学术文化积淀和编辑过程中,学术集刊的出版已经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编辑特色,同时也具备了相应的传播价值。

缔构优秀文化,传承稀缺文化。人类的编辑活动,首先就是缔造和传播社会精神文化的活动,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得以保留,编辑活动从中起到的是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集刊来说,更是对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集刊出自东周时期的《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而《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在西周初期。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3]这种最早的编辑形式恰恰和现在的集刊的编辑形式如出一辙,无独有偶,虽然古代采诗官的这种行为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它巨大的传播价值,但从中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优秀文化的喜爱和保留之情。也正是这些特殊的编辑的收集,才成就了今天《诗经》的广泛传播,作为我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基因,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液。

集刊在缔构优秀的历史文化方面体现了其对文化精品的吸纳性,而其专业性对历史稀缺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国内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的声浪此起彼伏,人们已经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度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近些年有些人在这方面的意识淡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很大的破坏,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大家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稀缺文化却也被很多人所忽视,而这种稀缺文化对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显得弥足珍贵。在这方面,集刊的发展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虽然集刊的受众面很窄,但是它也让这些稀缺的文化得以传播。例如江苏古籍出版社的《禅学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敦煌研究》、巴蜀书社的《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等,这些集刊不但对这些稀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这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构筑了平台。

传播价值讯息,拓展学术视野。为什么说是传播价值讯息呢?因为讯息与信息的最大区别在于,信息是原生的,我们知道,传播本质是信息的流动即物质与能量流动的信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混杂性。[4]讯息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将某些信息采集得来,并经过智能劳作,加工创作出来的。其内容是把信息的含义加以提炼,意义更集中、更明确、更完整。[5]其表现形态是根据代码规则编排有序的符号模式。而集刊的编辑就是把有价值的、精挑细选的讯息编辑成刊,出版发行。在讯息的收集过程中,集刊把关人对待讯息的价值评判也近乎苛刻。从这方面来说,集刊对文章的收录比期刊的收录要严格许多,因为集刊篇幅有限,出版周期漫长,自然就会对文章的质量精益求精。例如武汉大学编撰的《新闻与传播评论》,出版周期一般都在一年,甚至是两年,而一期《新闻与传播评论》也就是二十多篇文章,这二十多篇文章是编辑们在过去一年里收集来的最有价值的讯息文本,再经过后期的编辑加工使之更加有序完整,然后出版,这样一来,以前未经加工的、没有传播效力的文本就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传播开来。

集刊所传播的讯息大多都是学术性较强的讯息,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进步需要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无论多有天分的学者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获得成功。讯息传播得越快、互通性越好,那么这个大的讯息环境新陈代谢的速率就越快,更新、更好的讯息也就会接踵而来。同样的道理,集刊把最有价值的学术讯息编撰传播,这种讯息通过一些人的吸收消化,则具有了学术上的灵感催化剂的作用,那么有可能更新的、更高级的讯息就会随之而来,对学术的研究和创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 语

集刊出版物作为我国特有的出版物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缔构和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集刊的作用也被业内诸多学者所认可。然而到了今天随着期刊的到来,集刊的作用越来越被忽视,甚至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取消了对集刊的出版而采取其他的出版方式,这种做法对国内学术的研究以及学术评价都是不利的。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体系对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而集刊本身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它的作用,虽然它本身也有不足之处,但是在这个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就应该有一个多元化的、互相包容的文化体系存在,这样才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参考文献:

[1]刘英.论媒介编辑文化责任[J].新闻爱好者,2011(7).

[2]阎现章.研究集形态出版物的媒介性质与集文化出版传播体系的创构[J].河南大学学报,2010.

[3]张鸿飞.韩非子的三级社会传播模式[J].新闻爱好者,2012(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振铎.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