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的男人,领着一群70后80后90后
“中国好团队”是这样炼成的
四个月的时间,一个亿的投入,超过三亿的广告收入,每逢周五晚上微博上相关话题的“刷屏”,这就是《中国好声音》所交的成绩单。
第一季《中国好声音》还在被人膜拜,第二季这周又启动了。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打造出这场华丽“好声音”的,并非播出平台浙江卫视,而是灿星制作。
这支年轻的团队,在短短一年内连续操刀《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接下去,他们还要打造《中国好功夫》。灿星老总田明说,他们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即使生活在阴沟里,也有权力仰望星空”。
生产《中国好声音》,共需7个团队通力配合。
其中既有导演、后期制作、技术以及制片团队,也有专门的艺人管理团队和选手管理团队,用来对接导师和学员。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宣传团队,则是灿星的“加血包”。他们包揽了包括“好声音”在内,灿星旗下所有节目的宣传任务。
在团队里,总裁田明是“舵手”,乐于创新和冒险。他也是团队中唯一一个40岁以上的。
总导演金磊是个杭州男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系。
他是深沉的文艺男,做完节目会在台下看《鲁迅全集》。他也是公认的“纠结帝”。最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是,在做一期节目后期时,他花了整整8小时,纠结于一个语气词要不要剪掉。
宣传总监陆伟,既是曼联铁粉,也是团队内有名的“复读机”。
《好声音》播出的时候,他每天三个手机都会被打爆,一个月下来光话费就6000。媒体喜欢采访陆伟,因为他说话逻辑清楚、细节丰富且滴水不漏,实录下来就能成文了……
在这支团队里,金磊、陆伟等核心成员多是70后、80后,还有很多靠谱的90后。他们中很多曾经是上海文广的综艺制作班底。因合作多年,他们熟知彼此的脾性、特点,大大削减了团队的磨合成本。
这样一支团队:灿星 (《中国好声音》制作方)
找人,不是一般的难
《中国好声音》筹备之初,困难依然比预想要大。
谁来当导师?这就是最大的一个坎。刘欢,是导演组的主攻目标。
2012年的4月初,田明和金磊带着美版的《The Voice》,往北京跑了很多次,找那英和刘欢的太太反复交流。那时刘欢人在美国,只能一遍遍地打电话。
刘欢方面,从一开始的坚决拒绝,到渐渐松动,最后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中。刘欢一搞定,那英也就水到渠成。因为她说了,“我就瞄着刘欢,他来我也来”。
即便是找选手,节目组也并不轻松。由章骊、沈宁、吴群达率领的导演组,在全国撒下大网,寻找优质的好声音。
可是,由于当时“好声音”还未出名,要“寻人”并不容易。有一次,章骊到某音乐学院说明来意之后,别人就拿出了第三梯队给他,“第一梯队是送湖南卫视选秀节目的,第二梯队是给其他卫视唱歌节目的……”
饶是如此,三个导演组还是在3个月内,找到了4000多个“好声音”,再通过筛选,有了屏幕上的这些选手。“如果说第一季7成选手是我们自己找的,3成是报名的,第二季的情况会倒过来。”陆伟告诉记者,第二季刚刚启动,《好声音》节目组就已经收到了媒体、熟人、业内推荐来的“好声音”百来个。
梦想,是一切的基础
为什么《好声音》团队会有这么大的执行力?
灿星的激励机制,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他们内部正在讨论期权奖励制度。
但在灿星的员工们看来,奖励并不能说明一切,目的地相同,干活通气,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往前冲。
“以前在体制内,如果节目收视率不好,管制作的和管宣传的,可能还会互相推诿。但是在灿星从来没有这种事,如果出了问题,大家都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宣传主管郑小姐说,每次录节目录到快天亮,大家都快累瘫了,可是田明也在,陆伟也在,领导们都从头跟到尾,他们还有什么说的,干活呗。
“我们是市场化的团队,上下一致。比如《中国好声音》,我们是签了收视对赌协议的,充分面向市场。团队有这样的意识和凝聚力,宣传做好了,收视才会高,大家是一条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田明说,他不怕别的团队来挖人,“灿星是按照现代国际传媒的企业架构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来的,有很大的优势。反而是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电视人聚集到我们这个团队来。”
至于招聘的先决条件,不是专业,而是梦想。
“有没有激情和梦想,来打造中国的电视梦,才是我们最看重的。”田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