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传播--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2月

传播学视野下的汉语国际传播

李洁麟

2013年03月04日13:4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将汉语分为自然传播与社会传播,对当前汉语传播类型进行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分类,并认为,在网络微环境下的自媒体时代,汉语国际传播是国家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提倡汉语国际传播的规范意识,重视汉语变体研究,结合微环境下自媒体的使用,进一步研究语言传播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语言传播

引言

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以汉唐为盛,“汉字文化圈”“西洋汉学”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海外华语”及“华文教育”,是汉语及汉语方言在海外传播和发展的集中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逐步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汉语国际传播”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成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推进和演变,汉语在国际上的传播面貌相比过去已经发生了质变:汉语借助各类传播媒介不断地向海外传播,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及受众群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现阶段的“汉语国际传播”是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也是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既要了解汉语国际传播的面貌,也要深入探讨汉语传播的规律,在语言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汉语国际传播事业。

汉语的自然传播与社会传播

人们通常认为,人类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第一次是十万年前人类语言的出现,第二次是公元前350年文字的发明,第三次是公元620年印刷术的出现,第四次是1844年电讯传播时代的开始,第五次是1946年电脑的发明。纵观这五次传播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不会因为下一次革命的出现而停止或消失。换言之,这五次传播革命是一种良性的差异互补关系,第一阶段出现的人类语言,在接下来的四个阶段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的出现使世界成为客体和描述对象;第二阶段文字的出现使语言被记录下来;第三阶段的印刷术突破了语言在空间上的局限,实现了异地交流;第四阶段电讯传播实现了语言信息的大批量复制及远距离的瞬时传播;第五阶段网络传播时代的来临,使“零距离”交流成为现实。可见,语言这个符号系统,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的容器,其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笔者认为,当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时,主要是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当其自身作为信息时,主要是语言学的研究内容,那么,以此假设前提为基础来谈语言传播问题,我们可将视野扩展到语言学和传播学。

当前,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汉语国际化、汉语国际传播成为语言传播的一种客观进程。随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逐渐加强,汉语本身作为一种中国信息,逐渐为世界所关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我们发现,信息是传播的客体和基本内容,信息最底层的传播媒介往往是语言,属于信息的自然传播;信息借助除语言外的第二层传播媒介,即现代传播媒介传播开去,属于信息的社会传播。换言之,即传播中国信息的底层媒介是汉语,在这个层面上的汉语传播,属于自然传播;第二层传播媒介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传媒,借助传媒的汉语传播,属于社会传播。笔者认为,对这两种汉语传播的研究,是对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也将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的四种类型

汉语在世界各地的加速传播始于2004年,除传统的“请进来”学习汉语外,“走出去”的积极主动的汉语传播方式在世界“汉语热”的特殊时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如在世界各地建设孔子学院,向世界各国派出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国际传播类型。传统的传播学将传播类型分为四类: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及人内传播。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传播、群体传播等新的传播类型相继出现,丰富了传统的传播类型。结合现有的汉语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笔者将当前的汉语国际传播归类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四种。

人际传播类型。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分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不需要经过传播媒体就可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而间接传播是在大众媒介出现后实现的远距离点对点的即时沟通。在汉语国际传播中,人际传播是最基本、最古老的语言传播类型,如一对一的家教形式或一对多的传统汉语课堂、海外华侨华人家庭语言沟通等,属于直接传播;通过传播媒介的一对一、一对多或点对点的远程汉语教学活动等,属于间接传播。无论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传播,汉语通过人际传播的传播方式,因其有丰富和即时的语言信息反馈,其运用在汉语学习中,能获得显性的学习效果。

人际传播类型的汉语国际传播集中体现在个人的汉语学习上。依靠人际传播的汉语学习方式,除最基本的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外,都与现代媒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播媒介的介入,使汉语学习不断扩展、延伸到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领域,呈现多样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华侨华人家庭的华语①传承和保持问题。若与上述的汉语学习方式相比,海外华侨华人家庭的华语保持,是一种被动的人际传播类型,是华语在海外传播最古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华人家庭和亲属之间的语言环境,使汉语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海外华语传播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一支主体力量,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内容。

组织传播类型。组织传播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定目的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其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化过程、行为控制、决策控制和冲突管理。由中国孔子学院总部推出的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当前汉语国际传播中典型的组织传播类型,其均由孔子学院总部批准设立,汉语教师的人员设置和派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等,都须通过孔子学院总部的同意后实施,并对其教学活动和人员设置等保留最终解释权。

如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属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机构业务是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等。“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99国(地区)共353所,其中,亚洲30国(地区)82所,非洲19国24所,欧洲34国120所,美洲13国111所,大洋洲3国16所。孔子课堂设在39国共473个,其中,亚洲12国39个,非洲5国5个,欧洲14国100个,美洲6国310个,大洋洲2国19个。”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设,好比一个脉络清晰的组织传播网络。

又如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我国为帮助世界各国解决汉语师资短缺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志愿服务项目。“截至2010年底,国家汉办已向亚、欧、美、非、大洋五大洲89个国家派出1万余名志愿者。”以泰国志愿者项目为例,2003年该项目逐渐进入泰国境内各国立学校、民办学校、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2011年开设汉语的大、中、小学校,由2003年的242所,增加到了3000多所,是2003年的12倍;学习汉语的人数从2003年的8.05万增加到80多万,是2003年的10倍;志愿者由2003年的21人增加到1202人。”从孔子学院总部志愿者中心、志愿者国内各派出单位,到驻泰王国代表处,形成了庞大完整的泰国志愿者项目的组织传播网络。

大众传播类型。大众传播指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其传播者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传播媒介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内容超大量,复制性强,传播范围广。除网络媒体外,其弱点是传播单向性,信息反馈较弱。反馈弱化的问题在网络出现后得到彻底解决,为分类和表述方便,笔者将在下一段探讨网络传播。

大众传播手段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运用很广,如汉语学习的报纸、杂志、书籍,汉语节目的广播、华语电影电视等。国内专门针对汉语国际传播而开设的大众传媒不胜枚举。广播方面,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孔子学院,用38种外语向世界各地学员教授汉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学汉语》节目、远程汉语视频教学节目、在部分国家开设的《空中汉语课堂》等,已成为向世界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华语电影近年来也在逐步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越来越多的华语导演用母语、用影视画面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设立的华文传媒至今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据学者统计,“在海外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华文报刊,累计总数4000多种。目前仍在出版的印刷媒体有500多种,其中每天出版的日报100多家,以报纸形式、定期出版的期报180多家,各类刊物230多种。目前海外华语广播电台70多家,华语电视台几十家”。

网络传播类型。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其散布形的网状传播结构和特点,使每个人都变成传者和受众,它涵盖了其他传播类型的特点,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类型,极大地改变了此前的信息传播方式。汉语传播与网络的结合,对传统汉语传播模式的挑战是空前的,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汉语教育与传播的时空限制,同时实现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中各种汉语资源的高度融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已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一个发展方向,孔子学院总部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六个转变方向中就包括“教学方法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的转变”。在网络条件的普及下,综观当前的网络汉语资源,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综合类型:此类网站内容丰富,除发布汉语学习和考试的动态信息、提供国内外汉语教育与传播的新闻外,还有大量汉语资讯,如介绍当代中国及传统文化等综合信息,其并无专门特定的受众群,任何对汉语感兴趣的受众皆可从该类网站中获取相关信息。如“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中文教育网”“汉语世界”等。

教学研究类型:此类网站专为汉语教学研究而设,具有丰富的汉语教学资源,主要受众群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方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其拥有大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汉语教学资源,如“对外汉语教学交流网”“对外汉语教学与考试网”等。

考试、学习类型:考试型网站受众群集中,主要面向参加各类汉语水平考试的海外学生,除公布考试资讯外,还提供大量的汉语考试模拟试题、考试指南、考试培训、考试用书等具体的汉语考试信息,如“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BCT商务汉语考试”等。学习型网站的受众群主要面向对汉语学习有兴趣的各层次海外学生及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人员,为其提供各种汉语学习的课件、学生及教师用书等,深受汉语学习者的欢迎,如“汉语网”“汉语世界”等。

高校、组织机构类型:此类网站是由国内开展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或机构专门开设的,受众群基本集中于高校与相关教学和研究机构的人员。近年来国内开展汉语研究的高校和机构很多,大部分开设了专门的网站,发布汉语研究的最新科研进展,如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等。

报纸、杂志、期刊类型:此类网站是纸质媒体的网络版,主要受众群是针对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受众面较小,专业性很强,如《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等。在国外采用华文出版的报纸统称为华文报纸,这些报纸深受海外华侨华人的喜爱,成为他们关注中国的重要窗口,较知名的如菲律宾的《世界日报》、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加拿大的《华侨时报》等。

论坛、博客、空间、微博类型:此类网站是汉语研究者、学习者利用网络自主创设的在线交流空间,论坛依托的是专业网站,而博客、微博及空间则以个体身份开设,共同点是拥有集中的主动型受众。如“对外汉语论坛”“汉语国际论坛”“华教社区”“华语天下”等,内容涵盖汉语研究与学习,信息量非常大;又如“汉语空间博客”“对外汉语教师之家”及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设的博客、微博等,发布与汉语教学和研究相关的信息和个人研究心得。

从以上四类汉语国际传播类型中,我们看到,第一,在现代网络传播环境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三种汉语国际传播形态都普遍存在于网络传播中,即多种传播类型相结合是当前汉语国际传播类型的重要特点。网络传播极大地拓宽了汉语的全球传播面积,为汉语国际传播构架了一个超大的全球网状传播结构。第二,通过组织传播而进行的汉语国际传播,其组织性、可控性最强,既是当前我国有效开展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汉语对外传播的政策。第三,博客、空间及微博等网络用户的增加,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为微传播环境下的汉语国际传播注入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微传播环境下自媒体时代的汉语国际传播问题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的全方位传播格局显示,汉语传播手段正在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再是传播的障碍,这为汉语国际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微博作为一种新的自媒体形式出现后,更彻底地颠覆了传统的传者和受众的界限,使语言信息传播多向化,任何使用微博的个体都具备传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任何个体都可以是传媒,这种基于网络微传播环境下的“人际传播”,对已有的语言传播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微环境下的“群体传播”。换言之,在网络时代,在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崛起之际,语言传播模式已悄然改变。而这也提醒我们在新传播环境中去重新审视和反思汉语国际传播,推动汉语走向世界。

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问题。《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谈到面临的形势时指出:“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语言文字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信息化发展使语言文字进入虚拟空间,形成虚拟语言生活;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基于信息处理的应用研究,加强面向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信息处理核心技术,提升中华语言在虚拟世界中的影响力,加速国家信息化进程。”“语言战略、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在《规划》中被作为第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规划》指出,“语言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全球化国家安全、全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审视语言问题”。过去由于世界各地汉语学习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汉语教学工作应接不暇而缺少规范的局面已基本结束,借助新兴媒体,汉语国际传播的速度、规模和范围似乎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现阶段汉语传播生态环境已然改变,网络自媒体时代极大地拓宽了汉语的信息传播渠道,汉语地图,尤其是虚拟网络空间的汉语地图正被快速改写,任何个人通过“微”渠道传播的内容,如微电影,可在一夜之间累积起超越主流媒体的网络点击率,而主流传播媒体的引导和规范效应正逐渐减弱。针对此种情况,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因特网信息办公室于2012年7月2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网络视频节目的规范和发展措施。网络传播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我国汉语国际传播的战略内容,也应包括对网络虚拟世界汉语传播的引导和规范,出台相关的政策性的规定和通知,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良性发展。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其他传播因素和政策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处理语言传播问题。

汉语在微传播环境下的规范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19日对外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同时,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0.7%,相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手机上网比例则增长至72.2%,首次超过台式电脑。”中国网民15年内增长了867倍。其中,近半网民使用微博,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自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和应用。在当前汉语传播的微环境下,网络新词层出不穷,海外华语中大量使用汉语方言,容易造成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误读误解而产生交流困难。如闽南话的“阿舍(纨绔子弟)”“大家(婆婆,夫之母)、大官(公公,夫之父)”等词,粤方言的“嘢(东西)”“闹(骂)”“喊(哭)”等词,使用者若不加解释,即使汉语掌握得不错的非该方言区的阅读者,想要单纯通过语境产生正确理解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又如汉字简体和繁体的区别问题,不仅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字,东南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华文报纸、华文图书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繁体字。这些情况给海外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适当地规范和引导,对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提倡微环境中自媒体汉语使用的规范意识,加强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舆情等的监测和研究,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等工作,对汉语国际传播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汉语变体研究问题。汉语国际传播高速发展阶段,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体。如海外华语,是汉语在海外的变体。海外华语内部,也因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不同的方言背景而出现各自不同的华语变体。不同的变体是在使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当变体变异到某个程度时,就会造成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近年来,学界对海外华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在消除因变异而形成的语言交流障碍方面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同样,在网络环境里使用的汉语,也可以被看成汉语的一种网络变体,这种汉语变体在微环境下的自媒体世界里,传播速度惊人,如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神马(什么)、霉女(美女)、菌男(俊男)、表(不要)等等,这些已经通用于网络的变体又正在与其他已经形成的汉语变体,如华语及华语的变体,在这个突破时间空间的微世界里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不断产生出更新的汉语变体来。因而,重视汉语变体研究,及时地收集总结世界各地不同的汉语变体,维护多样性,避免同质化,这为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将有助于汉语国际传播地图的扩展。

语言传播基本规律问题。语言是如何扩散和传播的?无疑,分析各种语言传播现象,对研究语言传播的基本规律具有现实意义。语言是一种资源,不加使用便会枯竭,语言只有在动态使用中才能获得生命力。换言之,语言不会自己传播,需要借助外力来推动,借助载体来扩散和传播,外力是开启语言传播旅程的动因,载体是媒介,包括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庞大的网络。在汉语国际传播中,汉语也需要借助外力和载体来获得动态能量向外传播。自媒体这个传播媒介显然是语言传播的新渠道,如主要通过自媒体传播的汉语微电影、汉语微小说等微产品,通过这些汉语微产品,极大地加快了汉语的扩散和传播速度。网络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现实世界,网络的语言传播模式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接触、扩散和传播现状,这是语言学和传播学都应该研究的新课题,其与汉语的结合将为汉语国际传播开辟一个更加广阔和快速的新平台。通过这个新平台,我们更容易快速即时地观测到动态语言接触、扩散和传播的现象和基本面貌,这需要我们借助语言学和传播学的知识将研究推向深处,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语言传播的基本规律,促进汉语语言学的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网站[EB/OL].http://www.hanban.org/volunteers/node_9654.htm.

[2]国家汉办网站[EB/OL].http://www.hanban.org/hb/node_7446.htm.

[3]中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概况.志愿 青春 泰国——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必读[G].中国国家汉办驻泰王国代表处.第四版.2012-03.

[4]海外华文传媒的定位与角色[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1/Sep/59445.htm,2001-09-17.

[5]徐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6]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c2608a0d76c66137ee061990.html.

[7]中国网民15年增800倍达5.38亿 手机上网首超PC[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7/20/c_123437875.htm.

[8]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9]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张西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两个重要问题[J].长江学术,2008(1).

[11]李宇明.探索语言传播规律——序“世界汉语教育丛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4).

[12]赵金铭.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3]薄守生.符号、信息传播与语言规划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