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两会体验--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微时代的两会体验

李志伟

2013年03月21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3年全国两会的新媒体环境现实是:微博用户数突破5亿,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拥有如此庞大的基数,可谓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全面开花的一次会议。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首次派出记者上两会,并设立专门的微博编辑组,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人民网在微博上也专门开有“人民网两会报道”账号;在人民大会堂,新华社设有新媒体报道中心。

  微博上,时刻能刷到记者在其个人微博上发的两会图片。比如3月3日,十二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开幕会时,许多记者在微博上直播进程,或是会议内容,或是现场照片。记者们也常在个人微信中,分享自己所拍的采访片段。

  微时代为我们带来了报道形式多样化的可能性,但是不可否认,新媒体手段层出不穷的同时也伴生着一些问题。

  微传播的碎片化也带来了报道的碎片化,许多记者围截堵访代表、委员,往往得到的只是片言只语,若是就此在微博上发出,没有前后语境,往往容易引发歧义。两会的采访场景通常是记录本(文字)、录音笔(声音)、相机(图片)并用,智能手机则为及时报道提供可能性。自媒体与公众媒体报道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模糊,却对记者的职业水平、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程序的层出,也将带来报道安全的威胁。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名媒体微博的工作人员,如果你登陆了自己媒体的公众账号,万一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会场丢失,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所有的公共账号很容易被窃取。而往往记者们上会,又会带有多个移动终端,这又增加了丢失的可能性。

  网络内容安全的隐患也一直存在。据观察,对于短新闻,记者们越来越喜欢用微信发稿,即时通讯工具、邮箱慢慢淡出。无论是交流信息,还是往回传稿,其私密性是无法保证的。也难怪,3月5日上午,当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CEO雷军步入会场前被记者们围住提问时,他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担忧手机安全——这将比电脑安全威胁还大。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