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新闻【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4期

做“有温度”的新闻【2】

——湖北“千人走转改”活动实践与思考

徐  锐,万宏磊

2013年04月08日13:1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四)全媒体互动:微直播、微访谈 挑战传统新闻形式

“走转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巩固、提高、升华”,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却具有“变革、破茧、质变”的意义。网络媒体抓住“走转改”的活动契机,改变原创新闻不足、线索缺乏、采编队伍不够等劣势,通过文稿、图片、音频、视频全方位新闻资源的整合,丰富新闻内容,扩展新闻内涵。湖北“千人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中,网络媒体涌现出微直播、微访谈等融合新闻样态,为传统新闻写作带来新气象。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微直播报道《晏警官周末社区日志》,网台记者蹲点在黄石市大智路社区,全天候跟拍社区民警晏警官的一举一动,围绕着送身份证、探望空巢老人、社区巡逻三个线索,用微直播的形式同步呈现晏警官的工作状态,并由网台记者作出文字解说,同时运用论坛、视频、微博等多种形式,与网友展开互动。受众随着网台微直播的信息发布,也跟记者一样体验了一把“出警”的感觉。

同时,各大网络媒体还在首页设置“走转改”专题页面,如“武汉广电——我们在行动”等,官方微博中发起“走转改”话题,集中推荐参与“走转改”记者的微博内容,并鼓励广大网友推荐身边的感人事例,丰富报道选题,让更多网民了解并参与到活动中;网台在首页设有全媒体记者专栏,记者在第一现场就能及时在线发布新闻信息及现场图片;还有专为网友上传设置的“草根视频”等;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极大地挖掘网络新闻资源,开展报网互动,并在报纸上设置“二维魔码”,读者通过智能手机“刷码阅读”,就可以在报纸上读到动态的新闻。

在全媒体互动时代,不仅可以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而且还借助QQ、飞信、贴吧、微博等新的传播渠道、新的技术手段,在传播方式、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上进行了创新。大量新闻资源的相互整合,全方位立体化的新闻报道呈现,“走转改”新闻实践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二、湖北“千人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走基层部门,不是走基层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该“在路上、在现场、在基层”,只有扎根于社会现实中,深入到新闻最前沿、最核心的阵地中,完成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新闻采集,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内容。在“走转改”的过程中,媒体不能简单按照“田间、地头”来定义基层,认为只要姿态上走进落后地区,就算完成了“走转改”新闻报道,而应该从根本上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感,发自心底去感受百姓真情。

事实上,很多媒体工作者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到基层地区首先就联系当地政府宣传部门,工作上依赖当地宣传部门提供的典型材料,将已经报道过的,或政府力推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进行再次报道,缺乏记者自己发现的新鲜素材。这种“炒剩饭”式的“走转改”报道题材狭窄、内容重复,写出来的内容自然索然寡味,让受众提不起兴趣。新闻素材脱离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基层人物,也违背了“走转改”的初衷。“实践出真知。基层是实践的主战场,是新闻的原产地。走基层,就是让记者深入基层、让新闻回归现场,在新闻的源头吸取‘氧气’和‘养分’。让新闻回归现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让新闻回归现场,反映了新闻生产的内在规律。让新闻回归现场,是杜绝虚假新闻的重要途径。[2]”

(二)部分稿件官话、套话、宣传味过浓

“走转改”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要摆脱宣传味,避免写成假大空式的歌功颂德稿件。湖北“千人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火热推进的9、10月份,正值“十八大”召开前夕,媒体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记者很容易写出应景式的文章。

虽然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在“千人走转改”动员会上讲话时,就提出了这次“走转改”的核心主题是“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意在新闻媒体要全面展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通过深入挖掘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但是,这样的宣传任务是建立在追求新闻报道的“短、实、新、深、活”的基础之上的,陈腐、老旧的宣传味反而帮了倒忙。

“走转改”新闻中确实需要加强主题宣传,但要善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以事喻理,从基层的生动实践中、从群众的切身感受中挖掘深刻内涵、体现重大主题,使主题宣传富有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